1964年,邓小平到504厂调研,对一妇女说道:这五年隐姓埋名,过得如何?

文史风云 2025-04-04 22:43:07

1964年,邓小平到504厂调研,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一位年近半百的妇女,主动伸手:“这五年隐姓埋名,过得如何?”1964年4月,兰州郊区,504厂,一片肃穆。这个厂是全国唯一一座铀浓缩基地,不对外开放,不对外宣讲,甚至厂区内的人员档案都全数加密。可就在这一天,504厂迎来了特殊人物——邓小平、彭真亲自到厂调研。站在操作间的人群中,一位年近半百的妇女,穿着灰布工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她没有挤在第一排,也没主动迎上来,但邓小平却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她。在场的人还没反应过来,邓小平已经主动伸手:“这五年隐姓埋名,过得如何?”这五年她做了什么?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周围的人一堆问题,可她却只是笑了笑。她叫王承书,191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18岁那年,全国只有两位女性被保送燕京大学物理系,她就是其中之一。班上13人,12个男生,只有她一个女生。在那个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的存在就是对传统的挑战。连续三年,她都是全系第一。1934年毕业时,她成为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历史上首位女性“斐托斐金钥匙奖”得主。1936年,她继续攻读硕士,依旧是第一名。彼时,她不仅是燕大的骄傲,更是国内理科界为数不多的女性代表。赴美留学,她师从物理泰斗乌伦贝克,仅两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1951年,她与导师合作提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轰动国际物理学界。次年,她首次证明“索南多项式”,被预言有望问鼎诺贝尔奖。然而,这位“东方居里夫人”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至美国,王承书夫妇当即决定回国。但美国颁布禁令,严禁理工科中国学者离境,并对其严密监视。面对威逼利诱,王承书却态度坚定。1954年,经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斡旋,美国解除了禁令。1956年,王承书携家人辗转归国,踏上故土时,她在日记中写道:“见到五星红旗,我热泪盈眶。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1958年,钱三强邀请她转向热核聚变研究。彼时中国对此领域一片空白,她毅然告别了8岁的儿子,带队赴苏学习。1961年,原子弹的研制急需高浓铀技术。钱三强再度登门,希望王承书能加入高浓度铀的相关研究。王承书毫不犹豫,隐姓埋名、断绝亲友联系,孤身前往兰州504厂,成为厂内唯一的一位女科学家。三年后,王承书的团队成功提取了符合要求的高浓铀。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震惊世界。但王承书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官方报道中。她继续投身核事业,转向离心与激光技术研究,推动其工业应用。直到1978年,国家正式为“两弹一星”元勋建档,她的名字才出现在档案中。那一年,她66岁。王承书一生艰苦朴素,一件大衣穿了几十年,工资280元中有200元交党费,余下的还会资助他人。晚年她患上白内障,却拒绝6000元的进口药:“这钱该花在国家更需要的地方。”1994年病逝后,人们发现她的遗物仅有一张字条:“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王承书用她的一生,兑现了“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诺言。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报》: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被称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中国物理学会期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女功臣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