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高发!这6种传染病,最易在学校传播!预防方法请收好

樱碟好的养护 2025-04-18 18:14:5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一到春天,空气里除了飘着花粉,还有让人揪心的“病毒味儿”。

不少家长一看孩子发烧、咳嗽,就开始怀疑是不是“流感来了”。可问题是,春天的病不止流感一种。

发烧、咳嗽、皮疹、腹泻……这些症状背后,藏着六种在学校里极容易传开的传染病。

关键是,大多数人只知道其中一两种,剩下的,往往是“听过名字但说不清”,或者根本没意识到它也能传染。

而孩子们每天在教室里近距离接触,传起来比你想象得还快,一人得病,全班请假,这种事年年都在发生。

那问题来了:这些病到底是怎么传的?学校里为什么成了它们的“温床”?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能不能提前预防?别急,咱们一个个说清楚。

第一种:流感——不只是感冒那么简单

先从大家最熟的说起:流感。

很多人把它跟普通感冒混为一谈,结果就是,孩子高烧39度,浑身痛得像被车撞了一样,还在家喝热水硬扛。

等到上医院,一查是甲型流感,错过了最佳服药时间。

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快得不像话。

空气里一个喷嚏能带出上万个病毒颗粒,在教室里飘几秒钟,接触到别人呼吸道,就可能中招。

更麻烦的是,流感病毒每年换“马甲”。去年得过,今年未必免疫。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要打疫苗,不是防不胜防,而是病毒在“换脸”,我们只能靠疫苗跟着更新。

关键词:流感疫苗。很多家长纠结打不打,其实只要是正规的三价或四价疫苗,每年秋冬打一次,起码能把重症风险大大降下来。

别等孩子烧到脱水才追悔莫及。

第二种:水痘——看起来温柔,传起来凶猛

水痘这个词听起来不吓人,顶多就是起疹子、发烧。

但它的“战斗力”可不低。

孩子一旦得了水痘,病毒早就开始在空气里“打游击”了。哪怕没发疹子的时候,他已经能传染别人了。

这就导致,有些孩子在教室里一边上课一边“播毒”,等家长发现时,全班已经有五六个孩子起疹子了。

而且水痘的潜伏期长达两周。

就像一个“隐形炸弹”,你根本不知道谁已经被感染了。

关键词:水痘疫苗。国家已经把它纳入推荐免疫程序,但很多地方打的是一针,其实两针效果才更稳。

第一针通常在一岁左右打,第二针建议在4-6岁之间补上。

第三种:诺如病毒——吐得快,传得更快

说到呕吐和腹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坏东西。

但春季高发的诺如病毒,可不是饭菜的问题,而是“人传人”的高手。

诺如的传播方式堪称“无孔不入”。呕吐物的气溶胶、手接触、甚至门把手、桌椅……只要有一点污染,就可能中招。

最夸张的是,一次呕吐产生的病毒量足以让上百人感染。

孩子感染后,症状来得特别猛:突然呕吐、腹泻、水样便,一天上十几次厕所都不夸张。

而且病毒顽固得很,酒精擦不掉,只能用含氯的消毒水。

学校一旦有孩子感染,保洁和老师要立刻进行彻底消毒,关键词:隔离时间。

诺如感染者至少要在症状消失后再隔离48小时才能返校,否则容易反复爆发。

第四种:猩红热——名字听着吓人,其实是真细菌

别被“猩红”两个字吓着了,它不是电影里的怪兽,而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感染。

它的症状很有“欺骗性”:发烧、喉咙痛、皮疹,有时候还会误诊成过敏或感冒。

但和病毒不同的是,猩红热是用抗生素能治的。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不重视,觉得“吃几颗退烧药就好”。

结果是,链球菌没杀干净,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风湿热、肾炎。

春季温差大,孩子抵抗力下降,猩红热就在这种“机会”里找空子。

尤其是幼儿园、低年级孩子,喜欢用手揉眼睛、抠鼻子、摸来摸去,传播起来非常快。

关键词:抗生素疗程要足。

一旦确诊,必须完成整个疗程,不能“症状一好就停药”。

第五种:麻疹——曾被遗忘,现在又回来了

很多人以为麻疹已经绝迹了。

可近几年国内外有多个麻疹的小规模暴发,原因之一就是疫苗接种率下降。

麻疹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比流感还猛。一个病人可以传染18个健康人。

它的症状初期像感冒,后来才出现皮疹,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来不及阻断传播。

更令人担心的是,麻疹的并发症不轻,可能导致肺炎、脑炎,甚至死亡。

对于没打疫苗的孩子来说,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关键词:疫苗接种记录。

每位家长都应该主动查看孩子的免疫本,确认是否按时接种了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

第六种:手足口病——别只盯着嘴巴,病毒藏得深

手足口病不是只有夏天才来,春天一暖和,它就开始“蠢蠢欲动”。

很多人以为它只是“嘴里起疱疹”,其实手心、脚底、臀部都有可能起疹子,有的孩子甚至会高烧持续不退。

主要的“幕后黑手”是肠道病毒,比如EV71和柯萨奇病毒。

手足口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传播方式太多了:口水、痰液、尿液、粪便、玩具、餐具……一个孩子感染,整个托班几乎难以幸免。

关键词:分级管理。一旦发现感染者,学校要立即上报、隔离,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体温监测。

而家长家中也要进行彻底清洁,防止反复交叉感染。

为什么学校总是“重灾区”?

因为学校有一个特点:密闭空间+高频接触+低免疫力群体。

孩子们的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就像一支新兵上战场,遇到病毒冲锋,很容易“全军覆没”。

加上课间互动、共用文具、打喷嚏不遮口……一旦有病毒进来,就像在干草堆里扔个火星。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不是“等着生病来”,而是提前布好防线。

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细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观察异常症状,任何一项疏漏,都会被病毒钻空子。

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洗手≠冲冲水

很多孩子洗手就是“过个水”,其实根本没把病毒冲走。

正确洗手,得用流动的水+肥皂,搓够20秒以上。手心、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都要过一遍。

像是给手做个“全身SPA”。

你可能觉得麻烦,可病毒不嫌麻烦。

只要孩子一摸鼻子、一揉眼睛,就给病毒开了绿灯。

写在最后:不是恐慌,而是有备而战

春天的传染病,不是让你焦虑的理由,而是提醒我们该做什么准备。

没有哪个家长不关心孩子健康。但关心是烧了才送医院,而是平时就把防线扎牢。

每一次的预防,都是在为孩子“买保险”。

别等事情发生了才想着补救。

健康这件事,从来都不是“等病来了再说”。

参考文献

[1]王倩,张慧.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6):58-60.[2]李丽,赵坤.麻疹疫苗接种率下降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3,29(4):402-405.[3]周小燕,郑志玲.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4,45(2):145-148.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