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说了大实话!造汽车从前欧洲怕中国"窃"技术,现在中国防欧洲

图图聊武器啊 2025-04-19 14:44:58

文|翎谕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时代变了!曾嘲笑中国只会“模仿”的欧洲,如今却低头向中国求教!

短短20年过去,全球汽车制造格局已翻天覆地:

中国车企在电车制造上实现弯道超车,研发速度领先欧洲整整30%。

现在宝马、大众这些欧洲大车企,排着队求合作。

因为连他们自己也承认:再不学中国技术,他们就要彻底出局了!

中国汽车工业的艰难起步

4月17日,英国的一家权威报社《金融时报》发了一篇文章。

内容主要是关于中欧两国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格局的变化。

文章中总结了一句大实话,那就是在制造汽车方面:

以前是中国跟着欧洲学习,而欧洲“防着”中国把真正的技术给学走。

但是短短20年过去,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

现在是中国电车行业崛起,欧洲要跟中国学习,他们才是落后的那一个。

这篇文章的开头写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20年前中国造出来的新汽车,往往会被德国的工程师拿来开玩笑。

因为当时的中国造出来的汽车,几乎和德国车一模一样。

甚至当时的中国制造的汽车被他们嘲讽为只会“模仿”,不会“自己创造”。

这句话听起来很刺耳,但是却是当时中国汽车行业的现实状况。

欧洲在1919年开始,汽车制造已经能达到了量产。

而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开始修建的时间是在1953年。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汽”。

3年后“一汽”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卡车,虽然只有12辆。

但是却创造了新的历史,迈开了中国汽车批量制造的第一步。

在1年后,“一汽”又接到了新任务,要生产属于我们自己的轿车。

因为当时中国轿车的来源还全是进口,主要是从东欧,花费非常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造出属于我们的轿车。

但是因为此前没有相关的经验。

“一汽”只能用法国的一款小轿车为原型去设计。

这款我们自己产的小轿车由毛主席命名为“东风”。

中国制造汽车的第一步是模仿欧洲,这我们不得不承认。

但不是每一步,我们都是在模仿。

到了1986年,中国的汽车制造就从“无”成了当时重要的支柱产业;

6年过去,中国汽车产量达到了100万;

又10年过去,这个数量翻倍,并且国家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

这意味着汽车的产量不仅要继续提高,还要在成本上降低。

让老百姓用得起,开得起,不再是奢侈品。

这些年来汽车企业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真的为家人把汽车的价格给“打下来”。

仅仅只用了7年的时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

销量突破千万辆,打败美国占据第一宝座。

但是欧洲、日本这些老牌的汽车制造国,在油车的制造技术上的确是领先我国的。

虽然我们一直在拉小这个差距,但是对方也在进步。

所以我们选择另辟蹊径,发展燃油车的同时,也跟着时代趋势,去发展新能源车。

正好是在20年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幕拉开。

中国汽车实现“弯道超车”

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些系列的政策,就是为了帮助国内电动汽车的发展。

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在电车方面果然取得的成功非常令人瞩目。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3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全年新登记注册的纯电动车型突破810万辆大关。

较2022年同期实现了惊人的35%增幅。

而且中国电车不是只在国内开花,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电车出口国。

同一年欧洲的电车注册量仅达到了450万辆。

中国不仅是电动汽车的产量上超过了欧洲。

在技术、开发和发布上,都比欧洲要快30%。

在电池研究领域,中国机构今天更是占据了全世界的65.4%。

一位来自欧洲知名车企的资深研发人员坦言:

当他们团队正为新一代电动车精心设计创新功能时,

却发现这些技术早已成为中国电动车的标准配置。

瑞典无人驾驶卡车企业的创始人罗伯特感慨:

欧洲汽车现在必须认清现实。

因为这些年来“我们高估了自己,也绝对低估了别人”。

中国在新能源车上的发展速度之快,已经让欧盟产生了危机感。

德国在这方面的体会是最深的。

德国在汽车行业绝对属于老牌国家,从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有不错的发展。

还和中的汽车合作,近10年来可以说在中国赚了不少钱。

其中大众在中国非常的畅销,常年占据第一的位置。

但是从2024年开始,比亚迪就超过了大众,占据了榜首。

而比亚迪造汽车的时间只有20年而已。

大众进入中国的时间就已经有42年之久了。

这种危机感让欧洲开始对中国电车“下手”。

欧洲的焦虑

曾经中国的一款电车的售价在欧洲非常的便宜。

欧盟为了保证他们本身电车的市场竞争力。

他们赶紧给中国电车的价格“画红线”,不能低于28万美元。

除了在售价上限制之外,欧盟还紧跟美国对中国的电车增加关税。

去年从原本的百分之十,提高到了最高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三。

以此来提高中国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的成本。

中国已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可能有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欧洲总是在价格上做文章?

这是因为在电动汽车制造上,欧洲离不开中国。

如今中国在造车上的技术超过了他们。

中国掌握着电动出行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产权。

反而成了他们的“老师”。

这让欧盟的很多车企在心理上很难接受。

但为了防止自己在电动车行业落后很多,又不得不和中国的车企合作。

比如大众、宝马这些知名车企。

目前已经跟中国车企达成了合作,想要跟中国车企学习技术。

而欧盟则正在扭转局面,尝试利用技术转让来为自己谋利。

因此考虑让中国企业来欧洲和欧企一起合资开企业。

一位汽车技术的专家坦言,欧洲这么做属于“别无选择”。

因为从5年前开始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非常大。

整整失去了超过33%的份额。

如果不和中企合作,等待他们的将是“活不下去”。

小结

从原本的模仿,到现在的自己创造还能领先世界。

可想而知中国车企在背后付出多大的努力。

如今欧洲车企已经有了危机感。

正说明中国车企既有“师夷长技”的谦逊,更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2025-04-17,《英媒:过去欧洲汽车产业怕中国“窃取”技术,现在是中国防着欧洲》

金融界,2025-04-17,《英媒: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现在是中国教欧洲造车》

0 阅读:520

图图聊武器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