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现代陆军野战防空作战体系中,便携式防空导弹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存在不仅能填补防空火炮与大型防空导弹间的火力空白,也能凭借作战灵活、操作简便等优势,对低空飞行目标形成巨大威慑,尤其是对武装直升机而言。
本文将从俄乌战场上出现的一些便携式防空导弹为出发点,对比中国便携式防空导弹性能,分析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从而探寻中国防空作战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解:俄军卡-52直升机超低空突防,遭到乌军反击)
1、俄乌战场上的“低空杀手”:专打导弹战机
由于受到地球曲率影响,雷达的“视界”与探测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出现了所谓的防空体系盲区,这便为战斗机或直升机进行超低空突防创造了条件。通常情况下,世界将100-300米甚至更低的高度设为超低空,飞机会在此高度下进行突防飞行,撕开敌军防空网络,达到最终打击目标。
随着航电设备能力的不断提升,超低空突防已经成为现代战场上常用的一种战术,因此,俄乌战场同样也采用了这一战术。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毒刺”“标枪”等便携式防空导弹异军突起,源源不断运往乌克兰战场,给俄军战机带去极大困扰。
结合多方信息可以发现,战场上坠毁的不少俄军战斗机和直升机,大多都是因为遭受了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攻击,以苏-34为例,该战机飞行员彼得·卡什塔诺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驾驶苏-34战机执行超低空突防任务时,被乌军的肩扛式防空导弹命中,好在弹射及时未受到太大伤害。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俄罗斯空天军现存的一些战法战术缺陷,还让更多国家意识到,原来这类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已经具备杀伤战机的强大实力。
(图解:中国研制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红缨5号)
那么,相比之下中国的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性能如何?
虽然中国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起步较晚,但时至今日,其已经成为现代陆军野战防空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填补了防空火炮和大型防空导弹间的火力空白,对低空、超低空飞行的固定翼飞机、武装直升机形成杀伤,从而维护空域安全。
通过不断创新,我国也成功推出不少新型便携式防空导弹,如“红缨”系列、“前卫”系列,整体性能优异。
2、国产“红缨”系列:追尾攻击
红缨-5是我国第一型便携式单兵防空武器,长1423毫米,重9.8千克,如此轻的重量意味着仅需一人就能轻松扛起,机动能力不容置疑,而其设计思路主要来源于我国对苏联SA-7导弹的仿制。
SA-7是苏联在1960年研制成功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越南战争爆发后,越南人民军获得了不少SA-7导弹,并用它击落多架美国军机,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也纷纷将其投入战场,击落不少以色列军机。可以说,SA-7导弹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引起很多国家重视,其中也包括我国。
1973年,我国正式制定仿制计划,历时10年宣告仿研成功,命名红缨-5,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后的试验过程中,红缨-5试射23发导弹,其中22发全部达到指标要求。
从性能上说,红缨-5虽然只是我国在便携式防空导弹领域的初步尝试,但产生的效果却相当令人欣喜,其采用了红外寻的制导方式,可以精准锁定低空、超低空出现的热源,进而以追尾攻击或迎头打击的方式向目标发起反制。作战高度达到50-2000米,这意味着红缨-5的打击能力强悍,再加上自身重量轻等优势,很快红缨-5就引起国外部分国家关注。
据悉,在苏联发起的阿富汗战争期间,一些阿拉伯国家集体向阿富汗援助了一批红缨-5的衍生型导弹,这些导弹在山地战场上大显身手,击落多架苏军战机,实战表现堪赞。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红缨-5也受到不少技术条件限制,比如采用的红外导引头,其设有锁定和跟踪两种工作状态,当射手瞄准飞行目标时,红外导引头会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并形成跟踪信号,操纵导弹向目标奔袭。
(图解:红缨-5的红外导引头特写)
尤其是对喷气式飞机,红缨-5红外导引头的灵敏度会格外高,然而,这种高度灵敏性,仅局限于喷气式飞机的尾部,倘若面对的是喷气式飞机其他部位,那红缨-5红外导引头的灵敏度会大幅下降。这无疑使得该防空导弹无法对目标形成有效锁定,甚至是影响到打击力度,即只能对敌方目标展开追尾攻击,丧失了迎头打击能力。
当然,不管其性能如何,红缨-5都用实战成绩证明了,这种便携式防空导弹足以成为战场上的“低空飞机”杀手。
(图解:中国前卫-1单兵防空导弹系统,具有全向攻击能力)
3、国产“前卫”家族:5秒锁定反制
红缨-5的成功,给予我国极大信心,基于此前仿制工作而掌握的相关技术,我国在短时间就推出第二代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前卫-1。
1994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我国首次公开前卫-1导弹,瞬间引起一阵轰动,这是因为在西方国家看来,前卫-1的性能已经达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便携式防空导弹之一“毒刺”的前期型号技术水准。
单从性能指标上分析,前卫-1重量16.5千克,战斗部重1.42千克,超出美国“毒刺”导弹0.42千克,值得一提的是,其反应时间已经提升到10秒。要知道,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每一秒都会发生很多事情,如此短的时间表明前卫-1仅用10秒就进入战斗状态,对目标完成敌我识别-锁定-发射的全作战流程,战场生存能力不容小觑。
(图解:印巴冲突期间,印军被击落的米格-21残骸)
巴基斯坦看到前卫-1的强大战力后,很快就引进一批并将其投入印巴间的武装冲突中,一举击落印军米格-21和米格-17战机,此番表现也为之后中国便携式防空武器的出口奠定基础。
在这之后,中国又在前卫-1基础上发展出前卫-1M、前卫-1A,其中,前卫-1M具有极强的抗红外干扰能力,被广泛用于步兵战车、装甲车的作战任务。前卫-1A则是一款全天候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以为多个炮手提供预警信息,同时帮其瞄准目标,在高度配合下,前卫-1A可以应对多个目标,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反应时间和作战效能。
当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还研制出前卫11、前卫-18、前卫-19、前卫-12、前卫-2等多款不同性能的便携式防空武器,不管是精准度还是攻击力度上,都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前卫-18,已经具备打击巡航导弹和超音速目标的能力。
(图解:前卫-2便携式防空导弹可以由单兵发射,也可以安装在车辆等多种移动载具上)
前卫-2更是达到国际第三代水平,能够用来打击包括战斗机、直升机、攻击机在内的低空、超低空目标,相较于其他便携式导弹,前卫-2有着“发射后不管”、易于操作、机动灵活等优势。它采用的红外滤光和成像设备,更是我国独有的技术,抗干扰能力极强,即使处于恶劣天气,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抗诱饵综合概率高达70%,此能力即使放在整个第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领域中也称得上先进,毕竟据我们了解,目前世界上的同类导弹中,还没有一款导弹展示过这样的实力。
也正因如此,前卫-2多次在国际军事比赛中展出高超技术,仅用5秒钟就能完成瞄准-发射的全过程,甚至一举创下拦截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击败毒刺导弹和击落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纪录,做到真正的“发现即摧毁”和“克敌制胜”。
4、单兵武器以弱击强,神话光环逐渐消退
这些便携式单兵防空武器在战场上的亮眼表现,引起外界高度重视,不少人还为此产生了“现代化主战装备在单兵武器面前不堪一击”的想法。
但事实上,随着战事延续,单兵武器的神话光环正呈现出逐渐消退的迹象,这一点在乌克兰对军援武器的需求上就能看出,毕竟我们很久没有听到乌军催促西方国家援助这类武器的消息了,其更多的是索要现代化战机、防空系统以及远程火炮、坦克等传统武器。
(图解:乌军使用“毒刺”导弹,击落俄军卡-52、米-24等战机)
初步猜测,这可能是受到作战效能和作战体系的影响。
诚然,“毒刺”等便携式单兵武器的造价要更低、操作更简单,可以大规模装备,但要想真正发挥作战效能,就离不开强大体系的支持。换句话说,乌军初期可以频繁击落俄军战机,大多是因为对方轻敌和战术失误,等真正反应过来后,俄军很容易通过无人机、巡航导弹来破解困境,进而达到压制单兵武器效能的效果。如此一来,乌军本身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就有限,一旦失去单兵武器后,很容易就会遭到俄军自杀式无人机、巡航导弹的打击,损失惨重。
此外,随着战斗的不断推进,俄乌目前主要围绕各城镇展开激烈巷战,此类便携式单兵武器会受到各种障碍物的阻挡而难以发挥战斗力。相比之下,坦克、大口径炮弹等武器才是现阶段乃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作战武器。
这么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便携式单兵武器快要就要退出战争舞台了?
答案是不一定。
虽然战争形势一直在发生变化,可各国对武器的研制也在不停改进,自从美国提出“分布式作战”概念后,不少国家都纷纷转变思路,尝试将各种相关武器进行组合作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协同作战”。在便携式单兵防空武器领域,便携式导弹仅需经过简单的组合,就能与步兵战车等装备实现协同作战,既保留单兵武器的独立作战能力,也能提高防空能力,一举多得。
(图解:FL-2000近距离防空导弹,可在很多山林、丘陵等复杂地域中进行防空)
5、车载化FL-2000:协同作战大规模装备
提到这里,我们便不得不说一下我国研制的车载化FL-2000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我国军工企业经过多年探索以及对多个技术的突破,成功研制出车载化FL-2000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其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可以装备多种便携式防空导弹,如前卫-12。此外,该系统还配置了小型化三坐标相控阵雷达,具备一定单车作战能力,当然,其也可以与多车形成协同作战模式,整体互换性和通用性很强,已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悉,这一系统还配置了中红外双波段导引头和触发/近炸复合引信,能同时应对8枚红外诱饵,不管是无人机还是巡航导弹,都无法逃脱锁定,因此,FL-2000近程防空导弹系统被外界视为战斗机、军用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克星”。
(图解:2019年“国际军事比赛”,我军选手在92A步战车上发射“前卫”2防空导弹)
其实,单从“多车协同”一条特点中我们也能看出,中国目前不光突破了协同作战技术,还具备着强大的应对复杂战场环境的能力。
未来战争正朝着高技术化方向发展,协同作战正成为各国研究重点,而构建协同作战体系,利用各部分武器装备优势更好地发挥整体作战效能,也将会成为今后各国的一大作战方式。不难猜测,今后中国很可能会大力推进便携式防空导弹与其他战车或装备间的协同作战,随后大规模装备在防空部队中。
6、中国加速转型,抢占国际军火市场
不过,就算便携式单兵防空系统在战场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有一点我们无法改变,那就是它对低空、超低空目标的威胁仍在,因此,我国不仅不能放松对这一武器的研制,还应该尽快推动防空导弹体系转型。
(图解:中国“SWS2”炮弹合一防空系统,将高射程炮和防空导弹系统结合在一起)
面对不断被强调的协同作战和愈发复杂的未来战场,我们应该如何做?
首先,更新换代必不可少,只有装备先进武器,我们才能在高科技化、高烈度战场上占据主动权。
其次,对现有系统进行加减法调整。防空系统具备对空打击的同时,也有着对地打击的能力,所以,其也能划分到陆军防空部队中,从而推动陆军由高炮为主向防空导弹为主的编制体制转变。这一说法,美国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实现,其陆军完成了防空装备导弹化,所以,我们也能将其作为未来转型的其中一个思路。
最后,从近年来中国推出的一些防空系统发展角度看,弹炮合一系统已经成为主流,其具备常规防空系统的功能,也能在某些时刻装载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预制破片弹,取代高射炮进行作战,这样一来,我国陆军防空部队也能更快构建完整的一体化防空体系。
总而言之,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防空系统已经迈入国际军火市场门槛,斩获多个大单,如泰国、巴基斯坦,塞尔维亚,为此,俄媒不止一次在报道中称赞到,很看好中国未来。
结语:对于中国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故事。
[笑着哭]牛逼,这种可能性存在,前提是你能抓住一瞬即逝的攻击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