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游学:战国齐国青铜艺术

豆豆评历史 2023-06-17 06:53:02

战国时期,齐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传统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提高。铸造工艺多采用陶范分铸焊接,部分采用失蜡法。器物中平盖铜鼎、铜豆、铜簋、铜敦等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装饰工艺包括模印、嵌错红铜、金银错、细线刻镂等。目前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铸造之规整、雕刻之细致,足以证明当时齐国青铜铸造技术的纯熟。

壶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出现于西周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临淄齐墓中常见提梁壶,其造型精巧,形式多样。临淄地区出土提梁壶分为两种形式--直口提梁壶与鸟首提梁壶。相家庄战国大墓中出土的鸟首提梁壶是此类器物中的佳品,其形象逼真,拉动提梁使鸟喙伸张,酒即可从口中流出,使用极为方便。

牺尊,高28.3 厘米,长46.0厘米,重 6.5千克。仿牛尊,由头颈、体、盖分铸组成。首体结合处在颈上端。合缝痕被项圈自然遮掩;项圈宽1厘米,嵌 16 枚椭圆形银珠,大多缺失。头顶及双耳间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眉宇间各嵌7枚相等的长方形绿松石;眼球着墨晶石;口角左右错两周银丝,各嵌8枚银质星点;除腹部外,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几何形云纹。盖为一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成半环形盖钮,颈部以银丝嵌成方格纹,羽翎均以孔雀石铺嵌。

凫氏为钟,钟的两角即两栾,也称铣。将铣的长度减去十分之二便为钲,以钲的长度作为两铣之间的距离。以铣长的五分之三作为两鼓之间(即钟口两角的受击处)的距离。以两鼓之间的距离作为钟体顶部之舞的纵长,以铣长的五分之二作为舞的横宽。以钲长作为甬(钟柄)的长度,以甬的长作为它的周长,以甬的周长的三分之二作为衡的周长。在甬近下端的三分之一处设置钟环。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