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明远站在机场到达大厅,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栏杆。作为市环保局局长,他平日面对各种会议和检查都从容不迫,此刻却紧张得手心冒汗。电子屏幕上显示从巴黎飞来的航班已经降落,他整了整深蓝色西装领带,深吸一口气。
"明远!"
一个清脆的女声穿透嘈杂的人群。赵明远转头,看见艾米丽·杜邦推着行李车朝他奔来,金色长发在脑后飞扬,碧蓝的眼睛里盛满笑意。她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与赵明远印象中那个在巴黎环保会议上严肃专业的法国女孩判若两人。
"你终于来了。"赵明远接过行李箱,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了她一个克制的拥抱。艾米丽却毫不避讳地在他脸颊上亲了两下,引来周围不少好奇的目光。
"中国礼节不是这样的吗?"艾米丽歪着头问,中文带着浓重的法国口音。
赵明远笑着摇头:"我们通常握手,或者点头致意。"
"那太无聊了!"艾米丽夸张地摊手,"在法国,朋友见面都要贴面礼。"
这就是赵明远认识的艾米丽——热情、直率,永远充满活力。半年前,在巴黎举行的国际环保会议上,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赵明远遇到了这位在国际环保组织工作的法国姑娘。两人因对环保事业的共同热情而相谈甚欢,从垃圾分类聊到清洁能源,从巴黎的环保政策谈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会议结束后,他们保持着联系,视频通话从每周一次变成每天一次。当艾米丽提出要来中国工作时,赵明远意识到,这段跨越八千公里的友谊正在悄然转变。
"先去我家放行李,然后我带你去吃饭。"赵明远推着行李车向外走,"我爸妈听说你要来,特意准备了一桌菜。"
艾米丽突然停下脚步:"等等,你是说...见父母?这么快?"
赵明远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冒失:"抱歉,我忘了法国人可能不太习惯这样。如果你还没准备好..."
"不,我很高兴!"艾米丽打断他,"只是有点紧张。在中国,见父母是很重要的事,对吗?"
赵明远点点头:"对中国人来说,家人的认可很重要。"
"那我得好好表现。"艾米丽深吸一口气,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我从法国带了礼物,马卡龙,你妈妈会喜欢甜食吗?"
赵明远笑了:"她会喜欢的,不过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意。"
赵家位于市中心一个安静的小区。当赵明远带着艾米丽走进家门时,赵父赵母已经站在门口等候。赵母穿着暗红色的旗袍,头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赵父则是一身笔挺的中山装,表情严肃。
"叔叔阿姨好!"艾米丽用不太标准的中文问候,双手奉上礼物,"这是我从法国带来的小点心,希望你们喜欢。"
赵母接过盒子,礼貌地微笑:"谢谢,太客气了。请进来坐。"
饭桌上摆满了传统中国菜——红烧肉、清蒸鱼、白切鸡、炒青菜,还有赵母最拿手的饺子。艾米丽面对满桌佳肴,既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
"用筷子,像这样。"赵明远示范着,艾米丽笨拙地尝试了几次,终于夹起一块红烧肉,却在中途掉在了桌上。
"对不起!"她窘迫地道歉。
赵母的表情有些僵硬:"没关系,外国人用不惯筷子很正常。"
气氛一时有些尴尬。赵明远赶紧打圆场:"妈,艾米丽在法国是环保专家,这次来中国是要帮助推动垃圾分类项目。"
"环保?"赵父终于开口,语气缓和了些,"这是个好事业。"
"是的,叔叔。"艾米丽放下筷子,认真地说,"中国在环保方面进步很快,特别明远负责的区域,垃圾分类执行得非常好。"
提到儿子的工作,赵父脸上浮现一丝自豪:"明远从小就有责任心。"
晚餐在略显生硬的氛围中继续。饭后,艾米丽主动提出帮忙洗碗,赵母惊讶之余,态度也软化了一些。
"你女朋友很勤快。"收拾厨房时,赵母小声对儿子说,"就是太...外国人了。"
赵明远知道,这只是开始。要让思想传统的父母完全接受一个外国媳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的日子里,艾米丽开始了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她租住在赵明远单位附近的小区,每天努力学习中文,适应中国的生活节奏。周末,赵明远会带她逛公园、尝小吃,教她中国的风俗习惯。
"为什么中国人喝茶不放糖?"一次喝茶时,艾米丽好奇地问。
"因为我们欣赏茶叶本身的香气和回甘。"赵明远解释,"就像欣赏一个人,要看内在品质。"
艾米丽若有所思:"就像我欣赏你,不仅因为你是环保局长,更因为你的善良和坚持。"
赵明远心头一暖。在官场沉浮多年,他习惯了谨慎和克制,而艾米丽的直白和热情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
然而,跨国恋情并非一帆风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饮食习惯,甚至思维方式的不同,都时常引发小摩擦。最严重的一次,是赵明远因为工作爽约,没有提前告知艾米丽。
"在法国,这样很不尊重人!"艾米丽生气地说。
"临时有紧急会议,我忘了看手机。"赵明远解释,"在中国,工作有时确实需要灵活应对。"
"那也不能不尊重别人的时间!"艾米丽眼眶发红。
争吵过后,两人冷静下来,各自反思。赵明远意识到自己确实应该提前告知;艾米丽也理解了中法工作文化的差异。这次冲突反而让他们学会了更好地沟通和体谅。
更大的挑战来自外界。当赵明远和艾米丽的恋情公开后,局里有些同事私下议论纷纷。
"赵局找了个洋媳妇,会不会影响工作?"
"外国人能理解中国的国情吗?"
"听说法国人很开放,婚姻观念淡薄..."
这些闲言碎语传到赵明远耳中,他选择在全局会议上正面回应:"我的个人生活不会影响工作。相反,跨国交流有助于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艾米丽是环保专业人士,她的见解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
会后,赵明远有些沮丧。艾米丽察觉他的情绪,轻轻握住他的手:"别担心,时间会证明一切。"
为了赢得更多理解,艾米丽主动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她利用专业知识和语言优势,组织垃圾分类讲座,帮助翻译国际环保资料。渐渐地,邻居们开始亲切地称她为"环保洋媳妇",而不再是带着好奇眼光的"外国人"。
与此同时,艾米丽与赵家父母的关系也在改善。她每周都去拜访,陪赵母逛菜市场,学习包饺子;和赵父下象棋,讨论国际时事。虽然语言不通畅,但真诚的相处打破了最初的隔阂。
转折点出现在赵明远生日那天。艾米丽精心准备了一场中西合璧的家宴,不仅做了法式焗蜗牛,还成功包出了像模像样的饺子。当她把一个绣着"福"字的十字绣送给赵母时,老人终于被打动。
"这孩子有心。"赵母对儿子说,"虽然是个外国人,但懂得孝顺。你们的事,我和你爸不反对了。"
就这样,在克服了重重障碍后,赵明远和艾米丽决定结婚。婚礼选在中秋节,象征着团圆美满。仪式融合了中法两国的传统——既有红色的中式礼服和敬茶环节,也有浪漫的西式宣誓和舞会。
婚礼上,赵明远深情地说:"爱情没有国界。我和艾米丽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但我们对生活、对环保、对彼此的爱是相通的。"
艾米丽用流利了不少的中文回应:"中国有句古话,'千里姻缘一线牵'。我和明远相隔八千公里,却被共同的理想和爱联系在一起。我会继续学习中国文化,做一个好妻子、好儿媳。"
台下,赵父赵母眼含泪光;同事们报以热烈掌声;社区邻居们举杯祝福。这一刻,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人们因为一对新人的幸福而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