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巷》"听说过板蔡屯吗?""那个被遗忘的古村落?""对,就是那个晚上灯火通明却不见人影的地方。"
夜色渐浓,我跟随着老王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东走去。路边的路灯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在这个距离县城14公里的地方,一座古老的村落静静地矗立在黑暗中。"这里曾经很热闹。"老王指着前方一片破败的房屋说道,"十年前,这里还住着五百多人。"我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残垣断壁。路灯的光芒映照着那些废弃的民居,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孤寂。这就是传说中的板蔡屯,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
"为什么叫板蔡屯?"我问道。老王点燃一支烟,缓缓道来:"这还得从清朝说起。当时有个姓蔡的地主,是这里的第一户居民。'板'在壮语里是村子的意思,所以板蔡就是蔡家人的村子。那时候,蔡家地主请了很多短工长工,慢慢地,这里就热闹起来了。"
我们走进村子,踩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路的两旁是典型的南方民居建筑,虽然大多已经破败,但仍能看出当年的气派。"解放后,地主的财产被分给了农民。这些农民来自四面八方,带着各自的方言习俗。经过几十年的融合,才形成了独特的板蔡文化。"
"我听说这里有个特别的节日?"老王的眼睛一亮:"对,八月十四。那可是板蔡最热闹的时候。全村人会提前一天过中秋,好让外地的亲戚朋友能回家过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糍糖糕、榨粉、糍粑,但最特别的是鱼。"
"鱼?""村后有个大水库,节日那天,全村的男人都会去打鱼,然后平分给每家每户。那时候水库是集体的,现在嘛..."老王的声音渐渐低了下来。我们走到村子的高处,整个板蔡屯尽收眼底。村落依山而建,像一座小型的布达拉宫,层层叠叠地展现在眼前。
"有意思的是,住在上面的人反而更穷。十年前政府推行扶贫搬迁政策,五十多户贫困户都搬走了。他们不仅获得了免费的房子,还有安置费和工作。""那留下的人呢?"
"留下的人开玩笑说,当初要是再穷一点,也能享受这待遇了。不过也好,搬走的人腾出了资源,留下的人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我们走到一处只剩下几根柱子的废墟前,老王指着说:"这是我舅舅家,旁边是他兄弟的房子。大哥早些年手头宽裕,搬到路边盖了新房。二弟三弟是贫困户,搬到县城去了,老房子就这样荒废了。"
夜色更深了,整个村子被路灯照得通明。十年前装的路灯依然尽职尽责地工作着,只是再也照不见往日的热闹景象。"记得小时候,特别是夏天的晚上,水库边洗澡的人可多了。现在..."老王摇摇头,"再过几年,这些老房子都塌了,可能就真的成鬼城了。"我们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身后的板蔡屯在夜色中越来越远。这座承载着数代人记忆的古村落,正在时代的洪流中缓缓退场。住户迁离,房屋倒塌,只有那些不知疲倦的路灯,还在为空寂的街巷照明。城镇化浪潮下的古村落,是否都将面临如此命运?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但板蔡屯的故事,永远留在了那些离开和留守的人们心中。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板蔡屯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古村落的缩影。在发展与保护的天平上,我们失去了些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些通明的路灯下,藏在那些空寂的街巷中,藏在每个离开和留守者的心底。变迁无可避免,但记忆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