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次战争开打之前,普通老百姓根本意识不到战争已经临近,因为我们都被日常生活的两大屏障所蒙蔽。
屏障一:人脑的“自我保护模式”
① 逃避现实的“鸵鸟心态”
就像闻到烟味却告诉自己“可能是邻居烧烤”,当战争临近时,普通人会下意识否认危险。2022年俄乌开战当天,基辅街头还有人以为爆炸声是“建筑工地事故”——这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大脑为了避免恐慌,强行给异常事件贴上“正常”标签。
② 盲目乐观的“幸运儿滤镜”
哪怕新闻里天天报道冲突升级,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倒霉的肯定是别人”。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告诉一群人附近有30%概率发生恐怖袭击,结果9成参与者坚信自己不会中招。这种心态在和平年代生活久了的人身上特别明显,就像总觉得中彩票的永远是别人。
③ 记忆的“褪色效应”
老一辈常说“好了伤疤忘了疼”。如今距离二战结束已经80年,年轻一代从小活在手机和外卖的便利中,战争更像是历史书里的黑白照片。当危机信号出现时,很多人根本想不到“这种事真的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屏障二:社会编织的“温柔陷阱”
① 经济绑定的“甜蜜毒药”
现代社会早就把全世界拧成一根绳。德国战前1/3的天然气靠俄罗斯供应,明明两国关系紧张,但工厂要开工、家里要供暖,所有人都在催眠自己:“生意还得做,仗肯定打不起来”。结果天然气一断供,整个欧洲冻得直哆嗦。
② 专业分工的“信息牢笼”
你每天操心房贷和孩子的功课,外卖小哥想着怎么抢单,程序员在debug代码……现代社会把每个人关进专业的“小格子”里。哈佛大学调查发现,12个美国人里只有1个能在地图上找到乌克兰——连位置都不知道,又怎么理解它为什么可能引爆战争?
③ 娱乐至死的“奶头乐”
刷10条短视频,8条是萌宠跳舞和明星八卦。TikTok每天新增3800万条视频,但关于战备的严肃内容就像扔进KTV的数学题,根本没人注意。我们不是不关心世界,只是手机屏幕里的虚拟快乐太容易让人上瘾。
但是我们需要记住历史不是剧本
1914年萨拉热窝的枪声、2022年基辅的黎明爆炸,这些改变世界的瞬间,发生时都像“又一个普通早晨”。保持清醒的代价或许是焦虑,但蒙在鼓里的代价可能是人生。
战争从来不会敲锣打鼓地到来,它总是穿着“平常日子”的外衣悄悄逼近。看穿大脑的自我安慰,识破社会织就的温柔假象,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生存直觉。 #亚太瞭望台#
鼓吹战争是坏,但忘掉战争则是蠢。我们始终都应该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