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能力不差,为什么会夺嫡失败呢?

围炉观史 2021-05-17 11:48:16

“九子夺嫡”事件贯穿于康熙皇帝的晚年,可能他最开始的目的只是单纯想锻炼皇子阿哥们办事的能力,谁能想到这些儿子个个非龙即虎、能力不凡,在他的有意纵容和默许下参与朝政,不想却酿成众皇子结党斗争、夺嫡的局面,让年老的康熙几乎不能控制。

参与夺嫡的皇子主要围绕太子、四阿哥、八阿哥之间展开较量,他们分别是“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大阿哥胤禔最早参与夺嫡,结果在一废太子风波中早早下线,三阿哥胤祉通过修书获得一批仕林文人的支持,但始终势力薄弱。一废太子后,“八爷党”势力遍布朝野,再加上八阿哥本身能力不差,一时间“八贤王”胤禩众望所归,似乎太子之位也手到擒来,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八阿哥却接连遭受康熙皇帝的不断猜忌、打压,迅速从巅峰中掉落下来。

作为康熙皇帝有数的几个优秀皇子之一、“八爷党”的精神领袖,《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难道从没有考虑过立他为太子?为什么会猜忌打压他,八阿哥又为什么最终夺嫡失败?接下来我试着为大家分析一下:

对待国事趋利避害,不能勇于任事

在《雍正王朝》开始阶段,四阿哥胤禛受太子举荐赴江南筹款赈灾,通过“勒索盐商”成功完成了差事,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被封为雍郡王。康熙皇帝因黄河发大水之事有感于国库亏空,决定派一名皇子追缴国库欠款,谁能接下这个差事并完成它,加封他为亲王爵位。

康熙老爷子之所以许诺下如此高的赏格(此时除了太子和刚刚加封的雍郡王,众皇子大多是贝勒、贝子爵位),一方面是国库欠款涉及到部分皇子阿哥和大大小小的官员,追缴起来确实有难度;另一方面希望能有皇子主动站出来办好这件差事,为国分劳,为君父解忧,同时也有考察各位皇子的意思。

如果八阿哥聪明,这个时候最应该站出来接下这个差事,因为户部此前是由八阿哥主管的,现在国库出现这么大的亏空他绝对有责任,再加上前面御前会议上明知国库没钱,还信誓旦旦建议康熙老爷子拨款拨粮,给康熙老爷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可八阿哥不但没有抓住机会扭转坏印象,反而打算“祸水东引”。

关于要不要接下这个差事,“八爷党”内部是有过讨论的,九阿哥、十阿哥赞成接下这个差事,毕竟刚刚四阿哥因办差得力获封郡王爵位,瞬间兄弟之间有了地位高低,很是不服,再加上亲王爵位太过诱人,十四阿哥则表示:“这件差事很难,就算完成了还不得得罪了大大小小的官员,这个亲王不当也罢。”

八阿哥同意了十四阿哥的说法,怕得罪大大小小的官员,破坏他一贯好人缘的形象,于是果断放弃了这个为国分劳、为君父解忧的机会,先是在朝上主动请辞了主管户部的差事推卸责任,其次举荐四阿哥主管户部并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打算“祸水东引”,对于八阿哥的小算盘康熙老爷子心知肚明,所以没有当众表态,而是说问问四阿哥本人的意见再做计较。

以利益结党,以宽仁收买人心

在《雍正王朝》中不难看出,九阿哥是“八爷党”的钱袋子,因为江南巡盐道任伯安就是九阿哥的门人,还有任伯安的弟弟及小舅子刘八女经营的江夏镇,他们都为“八爷党”提供源源不断的银钱支持,他们大量的银钱从哪里来的?不是贪污受贿、勒索盐商就是巧取豪夺百姓得来的,他们以九阿哥和“八爷党”的势力为朝廷靠山,九阿哥则以他们为门下走狗大肆敛财,然后用来为八阿哥夺嫡造势,还有“押注”八阿哥的朝中官员,是事实上以利益结党的关系,对于这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难道康熙皇帝不清楚,只是因为事情没有影响朝局而隐忍不发罢了。

八阿哥胤禩因生母出身卑贱,所以从小敏感世故,再加上为人机智聪慧,逐渐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与八阿哥年纪相近的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愿意亲近他,在八阿哥成年开始办差后,也因他待人亲切随和受到很多大臣的交口称赞,“八贤王”之称由此而来。

因国库亏空严重,康熙皇帝决定指派一名皇子追缴国库欠款,一下朝官员们纷纷往八阿哥府上跑,连魏东亭魏老爷子也在其中,大家都想让八阿哥接下这个差事,为什么?因为八阿哥是贤王,平日与他们亲近又待人随和,追款肯定不会追得那么紧,说不定还能包庇他们,尤其是“八爷党”官员格外兴奋。

可注定让他们失望了,八阿哥对待官员确实亲切随和、平易近人,时刻保持他“宽厚仁慈”的贤王形象,正因如此,他才不敢接下追缴国库欠款这件差事,这样不但得罪了所有欠款的官员,他“贤王”的形象也瞬间崩塌。在八阿哥举荐四阿哥追缴国库欠款后,官员们又都往八阿哥府上跑,向八阿哥讨主意,果然八阿哥又热情接待了他们,九阿哥还为他们指了一条明路:向四阿哥劝酒,使四阿哥碍于情面“手下留情”,真是处处为他们着想。

关于八阿哥以宽仁收买人心的剧情很多,如:八阿哥主管户部,为了拉拢示好官员,放任国库被大大小小的官员挪借一空;上书房大臣佟国维因串联官员推举八阿哥为太子,受到康熙皇帝当众责罚,八阿哥马上站出来为佟国维求情,将罪责揽在自己身上;十四阿哥和康熙发生冲突争执,康熙老爷子要杀了十四阿哥,八阿哥马上抱住康熙老爷子大腿,大喊着: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求康熙老爷子放了几个弟弟和举荐他的朝廷官员。真是时刻不忘替官员说话,不忘收买人心。

八阿哥以利益结党,谋得是私利,不但不利于国家还坑害百姓,以宽仁收买人心,却是包庇、纵容官员,导致吏治败坏,国将不国,这些康熙皇帝都看在眼里。

夺嫡不择手段,失去康熙皇帝圣心

“追缴国库欠款”事件太子是最大债主,接着卖官收受贿赂还债,“刑部冤案”太子又牵涉其中,一方面康熙皇帝决定借查清此案以整顿全国司法衙门,这样太子有可能受牵连导致被废;另一方面康熙皇帝让皇子来查此案,有进一步考察皇子的意思。

四阿哥和八阿哥都主动向康熙老爷子请缨调查此案,康熙老爷子对他们勇于任事表示赞赏,但没有马上指定人选。关键时刻四阿哥却“装病”退出了,于是康熙皇帝在与大臣商议后决定以八阿哥为主、十三阿哥协助办理此案,八阿哥不愧“八贤王”之名,能力非凡,没用多长时间就将此案破了,还背着十三阿哥“诱审肖国兴”将太子的罪名也坐实了,成为导致太子被废的原因之一。后来康熙皇帝发现了“诱审肖国兴”的真相,痛斥八阿哥“其心可诛”,八阿哥大失圣心。

四阿哥为什么会“装病”退出,正如邬先生所说:刑部冤案”告破之日就是太子被废之时,查清此案的人必然承担废太子的罪名,再加上太子当了三十多年的储君,君臣名分早定,以臣查君查案之人必将不容于康熙皇帝,也不容于天下。总之不能接下这个差事,不能让康熙皇帝怀疑你有夺嫡之心,从此成为重点盯防的对象。

而八阿哥在请教佟国维后,却认为接下这个差事有利可图,既可以邀功请赏,获得康熙老爷子的信任,还能坐实太子罪名促使他被废,可谓一举两得。可他没想到“诱审肖国兴”的真相被康熙皇帝知道,他的险恶用心及为了夺嫡不择手段,不但没能获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反而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厌恶与猜忌。

在“推举新太子”一事中,康熙皇帝下旨大臣举荐新太子,借以试探、观察各皇子的反应。“八爷党”以为机会来了,一方面以佟国维为首串联大臣一致推举八阿哥,另一方面十阿哥利用江湖术士张明德为八阿哥大造舆论攻势。这些事八阿哥不可能提前不知道,他却有意纵容,虽然后面把术士张明德押到了康熙老爷子面前,其实也是存着试探康熙老爷子心意的意思,夺嫡之心昭然若揭,而且丝毫不知收敛。

康熙皇帝洞若观火,当面却隐忍不发,结果在新太子公布之日当众揭穿并处罚了佟国维,贬斥了“八爷党”众人,阻止了八阿哥上位太子的可能。

而在“死鹰替换寿石”事件中,八阿哥为了陷害十四阿哥和制造朝廷混乱,不惜在康熙老爷子大寿之际以死鹰替换寿石诅咒康熙,从康熙老爷子现场的反应和事后的处置可以看出,他清楚这件事是八阿哥一伙人做的,而后面邬先生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保护他心目中真正的“储君人选”和朝局稳定,康熙老爷子没有马上调查八阿哥,可也通过这件事彻底看清了八阿哥的真面目,八阿哥夺嫡之路至此断绝。

“八爷党”看似势力强大,关键时刻却无人可用

在一废太子后,“八爷党”势力遍布朝野,太子之位似乎众望所归,可没想到推举新太子一事受到康熙皇帝的猜忌打压,不再有昔日的风光。二废太子后,太子之位空悬多年,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相继受到康熙皇帝的重视和重用,但此时“八爷党”依然是朝中最大势力,八阿哥本人能力也不差,可夺嫡之路却越走越艰难,这是为何?

在“八爷党”中,八阿哥是核心,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是八阿哥的左膀右臂,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是八阿哥隐藏的谋主,朝中很多大臣和九阿哥门人等是其党羽。八阿哥虽然看似势力强大、党羽众多,却是以利益相结合,得势时一呼百应,逆风时一哄而散,且关键时刻无人可用,甚至帮倒忙。

八阿哥接下“刑部冤案”这件差事是谋主佟国维的建议,他是这样说的:康熙老爷子那里不怕皇子做错事、完不成差事,就怕皇子不做事,四阿哥就是明证。八阿哥认为审理此案有利可图,迅速查清了案件,又私下“诱审肖国兴”坐实了太子的罪名,成为一废太子的导火索,而八阿哥也因此案受到康熙皇帝的猜忌。

十阿哥利用术士张明德为八阿哥大造舆论这件事,也是谋主佟国维的建议,其目的是在民间造成一种八阿哥贤明堪为太子的既定局面。当康熙皇帝说出“江湖术士有时候也代表一种民意”的话后,佟国维又暗示大臣一致推举八阿哥,结果佟国维以串联大臣、煽乱朝纲的罪名被处罚罢官,八阿哥被康熙皇帝贬斥打压,“八爷党”大败。

佟国维作为八阿哥的谋主,两次出谋划策都让八阿哥处境更加尴尬,一步步失去康熙皇帝的信任甚至猜忌、打压,有时候真怀疑他是四阿哥派到八阿哥身边的卧底。

至于八阿哥的“左膀右臂”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在关键时刻也没有起什么大作用。九阿哥的门人任伯安在“刑部冤案”后投靠了太子,后来又在江夏镇和刘八女等人一起被年羹尧斩尽杀绝,“八爷党”所谓的钱袋子就这样没了;十阿哥“追缴国库欠款”中卖家当、“推举新太子”时又搞出个术士张明德,完全是帮倒忙;十四阿哥先是在与康熙的冲突争执中坑了八阿哥一把,之后又在举荐“大将军王”中与八阿哥渐行渐远,使八爷党分裂。

而替八阿哥掌握兵权的丰台大营提督也是能力平平,关键时刻被十三阿哥一举夺权,剩下其他“八爷党”官员大都是见风使舵之人,平时也就造造声势而已。相反四阿哥有谋主邬先生、得力臂膀十三阿哥、手握兵权的年羹尧,甚至是九门提督隆科多、李卫、田文镜等在关键时刻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八阿哥为什么失败,四阿哥为什么成功,就在于他们会不会用人,很明显八阿哥身边没有得用之人。

以私欲害国事,没有人君气宇

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平叛七万大军全军覆没,其原因竟然是“八爷党”故意断了大军的粮草,企图夺取带兵之权。

此时康熙老爷子日渐苍老,而太子之位一直空悬,八阿哥眼见圣心不再,于是希望通过掌握兵权以增加夺嫡的胜算,为了达到此目的,不惜断绝前线粮草导致七万将士牺牲。对于“八爷党”的所作所为康熙皇帝自然心里清楚,但短时间内却无从查起,为了朝局稳定和迅速解决西北叛军的问题,康熙皇帝决定派一名皇子封为大将军王前往西北带兵。

“八爷党”众人摩拳擦掌自以为机会来了,一致推举八阿哥夺得大将军王位子,若不成十四阿哥替补,完全不顾八阿哥能不能带兵获得胜利,为了争权夺势不择手段,视国家大事如儿戏。

可惜八阿哥终究谋算成空,康熙老爷子不会让一个从来没带过兵的皇子为大将军王,再加上八阿哥此前为了一己之私害了七万大军,现在又想争夺大将军王以私欲害国事,怎么可能让他得逞。恰恰相反,四阿哥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让康熙老爷子看到了他的公平公正和人君气宇,这也是康熙老爷子对四阿哥的最后一次考验,很明显四阿哥让他很满意。

小结

正如《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临死前对八阿哥胤禩的评价:朕是以宽仁治国,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官吏已经过于放纵,他则比朕更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败坏大清的江山社稷。

可见康熙皇帝对于八阿哥结党营私、损害大清江山利益的行为早已洞若观火,八阿哥自己却丝毫不知,本身才能不差却总是用错了地方,以宽仁收买人心,顶着“八贤王”的头衔自缚手脚,关键时刻遇国事却惜身,为夺嫡则不择手段,最终因私欲害国事为康熙皇帝所厌恶、排斥,导致夺嫡失败。

0 阅读:419
评论列表
  • 2021-06-08 13:35

    处处学他爹,又处处学的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