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20日,一架飞机低空飞行在大寨的上空,轰鸣声打破了大寨清晨的宁静。
突然飞机的尾部,一包灰白的骨灰逐渐洒落,在空中飘扬后迅速地融入了这片土地。
骨灰的主人就是文学巨匠郭沫若。

这一天,大寨的村民自发聚集在虎头山,为郭沫若送行,所有人脸上都写着悲痛二字。
此时的郭沫若,已不再是那个站在讲台上的革命文学家,他已经化成散落的骨灰,融入到了深爱的土地中。
01
郭沫若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尤其在感情方面。
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郭沫若对这种束缚的传统婚姻方式感到深深的不满。

结婚五天后,他便离开了家乡并远去日本求学。
此后24年,哪怕思念故土,可是为了避免和原配见面,他都拒绝回家。
在日本期间,郭沫若不顾自己已婚的身份,结识日本女子佐藤富子并被对方的美貌所打动。
郭沫若在情书中写道:“第一次见到您,我仿佛遇到了圣母,您的眉眼间有着魔力。”

然而,尽管这段感情充满了浪漫与诗意,尽管对方为他生了五个孩子,甚至为了和他在一起选择和家族决裂。
但是因为郭沫若的移情别恋,佐藤富子还是成了被辜负的对象,原来就在她苦等丈夫时,回国后的郭沫若已经和于立群开始了新的恋情和婚姻。
郭沫若的感情生活,写满了对女子的背叛,这也是他饱受世人诟病的原因。
02
其实从情感角度来看,郭沫若很容易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不过,他在学术上成就无疑为中国文学史与考古学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沫若不仅是新诗的开创者之一,他还涉足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
当然,尽管他的学术成就被世人所认可,可是在他担任考古学家期间,他的工作却引发了众多的非议。

最具争议的就是他对明代皇陵的发掘。
郭沫若本着“为国家历史贡献一份力量”的心态,参与了定陵的发掘工作。
但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局限性,他和团队未能察觉到文物保存的重要性,最终导致许多珍贵文物氧化与损毁。
这一事件成为他学术生涯中的一大败笔,也是他常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尽管郭沫若的感情生活和在考古中做的草率与失误,让他饱受质疑和非议。
可是他对大寨的感情,确实不容置疑的。
03
1964年,当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寨之路》一文时,深受感动,随即对大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在大寨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坚韧与奋斗精神,感受到了那种深处困苦也不屈不挠的力量。
郭沫若曾亲自去大寨参观,看到当地人们用双手开垦荒地,看到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奇迹,他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
他的那首《大寨之路》便记录了这份感动与崇敬。
大寨对郭沫若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标志,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也承载了郭沫若心中对中国未来的期望。
后来即使已经年迈且身患重病,郭沫若依然选择在多次亲赴大寨,去感受当地人民的奋斗精神。
04
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
临终时,他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寨。
这个决定,再次展现了他对大寨的热爱以及对那片土地的深情,对那里人们奋斗精神的认可和崇敬。
6月20日,承载郭沫若骨灰的飞机低空飞行,随后工作人员将骨灰撒在了大寨的田野上,他终于和这片深爱的土地融为一体了。

虽然大寨大部分人们都没有直接接触过这位文学巨匠,可是他们知道这位老人真心热爱这片土地,所以他们自发前来送行。
郭沫若的一生,虽充满争议,但他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开创了新诗的局面,还在革命与考古的领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无论是作为文学家、革命者,还是考古学家,他所取得的成就都无法被抹去。
大寨之所以成为郭沫若人生最后归宿,象征着郭沫若对中国农民精神的认同和敬意。

他的一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博弈,尽管经常处在被讨论的风口浪尖,可是郭沫若依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他之所以钟爱大寨,或许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和那里的精神高度契合,那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虽然郭沫若已经去世,但是他的成就和精神定会永存,翻开中国近代史,也必定或有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