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星陨落:88 岁教皇的最后时刻
当地时间 2025 年 4 月 21 日 7 时 35 分,罗马圣玛尔大之家的晨祷钟声中,天主教第 266 任教皇方济各在助手诵读的《玫瑰经》声中安详离世。这位 88 岁的精神领袖,在复活节次日接见美国副总统万斯后突发脑溢血,最终因不可逆心力衰竭告别世界。
方济各
梵蒂冈公布的死亡证明显示,方济各生前患有 2 型糖尿病、慢性肺病和肾功能衰竭。他的医疗团队透露,今年 2 月因双侧肺炎住院期间,曾两度濒临死亡,医生甚至考虑终止治疗。但这位 "永不疲倦的牧者" 坚持出院,在复活节当天仍通过视频向全球信徒祝福,并呼吁加沙停火、乌克兰实现和平。
二、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梵蒂冈:改写教会历史的 "局外人"
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戈利奥,1936 年出生于阿根廷意大利移民家庭。这位曾做过夜总会保镖、化学技术员的南美教士,21 岁因胸膜炎切除左肺,却在 1958 年毅然加入耶稣会。2013 年当选教皇后,他创下多个 "第一":首位非欧洲教皇、首位耶稣会出身教皇、首位来自全球南方的教皇。
他的当选标志着天主教会权力重心的南移。在任期间,方济各推动教廷财务透明化,撤销多名涉腐枢机职务;设立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处理教会性侵丑闻;甚至允许女性进入梵蒂冈管理层,打破千年性别壁垒。他拒绝入住奢华的宗座宫殿,选择与普通神职人员同住圣玛尔大之家,以简朴生活诠释 "服务型教会" 理念。
三、争议与遗产:改革者的艰难航程
方济各的任期充满争议。他在《福音的喜乐》中斥责 "货币拜物教",呼吁关注贫困与气候变化;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强调生态保护,称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但在堕胎、同性婚姻等议题上,他的保守立场令自由派失望 —— 尽管支持同性伴侣民事结合,却禁止神职人员祝福同性婚姻。
在国际舞台上,他推动中梵关系破冰:2018 年签署主教任命临时协议,2024 年第三次续签;公开称中国是 "伟大的参照",呼吁 "不要害怕中国崛起"。他的外交斡旋促成美古关系正常化,在俄乌冲突中呼吁停火,却因拒绝明确谴责俄罗斯而引发西方不满。
四、全球哀悼:从克里姆林宫到北京的回响
方济各逝世消息引发全球震动。俄罗斯总统普京称赞他 "推动东正教与天主教对话",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感谢他为和平祈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哀悼,强调愿与梵方共同推动中梵关系持续改善。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与教皇最后一次会面后发文:"他的灵魂安息,我们的祈祷永不停息"。
在罗马,圣彼得广场聚集数十万信徒,手持蜡烛默哀。阿根廷总统米莱宣布全国哀悼三天,称 "他让阿根廷的声音响彻世界"。菲律宾、美国等地教堂举行纪念弥撒,信徒们诵读方济各的名言:"教会不是博物馆,而是急诊室"。
五、教会未来:保守派与改革派的角力
方济各的离世开启天主教会权力过渡期。枢机主教会议将于 5 月 6 日后召开秘密选举,135 名选举人需在西斯廷教堂闭门投票,直至出现三分之二多数。可能的继任者包括:
彼得罗・帕罗林(意大利):现任国务卿,被视为 "改革延续者",支持环保与移民政策。
雷蒙德・伯克(美国):保守派领袖,反对方济各的包容立场,主张回归传统教义。
路易斯・塔格莱(菲律宾):亚洲候选人,支持女性参与教会管理。
分析人士指出,方济各任内任命的 21 名新枢机可能影响选举方向,但若保守派联合非洲、东欧势力,教会可能转向传统主义。
六、普通人如何纪念方济各?
参与全球祈祷:4 月 25 日全球多地教堂举行纪念弥撒(如菲律宾马尼拉 5:15pm、美国华盛顿国家圣母圣殿 10am)。
践行服务精神:参与教会组织的慈善活动,或为贫困者捐赠。
阅读方济各著作:推荐《福音的喜乐》《愿祢受赞颂》,理解他的神学思想。
关注环保议题:参与植树、减碳行动,响应他 "守护地球" 的呼吁。
七、历史坐标中的方济各
方济各的 12 年教皇生涯,是天主教在全球化时代寻求自我革新的缩影。他打破教会封闭性,却未能完全弥合内部裂痕;他拥抱科技与世俗议题,却在核心教义上坚守传统。正如《纽约时报》评价:"他是教会的修补匠,而非革命者"。
当圣玛尔大之家的灯光渐次熄灭,方济各的遗产将继续影响 13 亿天主教徒。他的简朴葬礼(单一木棺、无特殊装饰)践行了 "服务而非统治" 的理念,而天主教会的未来航程,仍需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