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果报应”,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翰林院女大学士 2025-04-23 23:49:45

阅读本文前,各位官人,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

我们知道佛教讲究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古以来征战沙场将领,逐渐形成了一个定律不杀俘虏,然而有些将领,一旦踏上战场便以杀戮为乐,大杀四方,毫无人性可言,手上沾满了敌人的鲜血。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战场上积累的罪孽,会导致自己悲惨的结局。因果循环,天道轮回,谁也逃不掉。

1.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其杰出的贡献便是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在变法中,太子触犯法律,本来要处罚太子,但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就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将其割掉鼻子。此举也奠定了他将来本惨的结局,由于商鞅一点人情世故不讲,获利了百姓,但是得罪了贵族势力。

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商鞅率军进攻魏国,与魏国公子魏昂交战,然而战前商鞅给魏昂写信,“我们两人是旧相识,不忍心兵刃相见,我想与你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魏昂看到这封信深受感动,于是决定去见商鞅。

谁知见到商鞅后,被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立即下令全军出击攻打魏军,魏军失去主帅,指挥不当,魏军大败,魏国被迫割地求和。战后商鞅深受奖赏,但是商鞅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令人所不齿。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商鞅于是逃走,但是想了想身边都被得罪干净了,想逃到魏国,但是魏国以他杀死魏昂为由拒绝他进入境内,无处可逃之下,于是便起兵造反,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兵败被杀,秦惠文王将他车裂,夷灭全家。

由此可见当初商鞅背信弃义擒获魏昂,虽然短暂性获得胜利,最终也招致了自己的败亡,倘若当初没有用如此卑鄙的手段,说不定能够活下来。当然我认为直接导致他灭亡是他的变法,虽然强大了秦国,但是也将他的人生彻底堵死,他得罪了太多的权贵,这些人说什么也不会让他活下去的。

2.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期名将,从他的绰号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人非常残暴。其中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白起率军将赵括大军团团包围,赵军屡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于是只能向白起投降。白起和部下商议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利用计谋,将赵军四十万大军全部坑杀,手段非常残忍。

自从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境遇便斗转直下,屡次与秦昭襄王发生争执,秦昭襄王让其带兵出征,白起称病拒不出战,加之秦军在战场上屡次战败,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将其贬黜为士伍,但是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前往贬黜地,致使秦昭襄王更加愤怒,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当白起毫无人性的利用欺骗的手段坑杀四十万人时,就应该知道自己不会善终的。那可是四十万人啊,就算是四十万动物人都得有怜悯之心的。

3.李斯

李斯是秦朝左丞相,千古一相。其贡献还是比较巨大的,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帮助秦始皇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等,功勋卓著。

李斯虽然是一代功臣,但是他的种种行为被人所诟病,因为嫉妒韩非,怕韩非受到重用而取代自己,所以在亲王面前诋毁韩非,致使韩非被打入大牢,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中毒而亡。

当秦始皇病死沙丘后,赵高与李斯联合发动沙丘之变,篡改秦始皇传位诏书,废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帝,他们的此次做法,直接导致了秦始皇的皇图霸业只能到二世而亡,实在是罪孽深重。

胡亥即位后,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各地起义频发,李斯此时上书让胡亥暂停基建,然而胡亥此时已经醉生梦死,整日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频频打扰自己的温柔乡,一怒之下将其打入狱中,赵高见状趁机多踩几脚李斯,称李斯谋反,于是将李斯处死,夷灭三族。

构陷韩非时,毒酒里沉没了同门情谊;推行焚书令时,为专制统治斩断了文化根系,当时李斯对韩非时眼都不眨一下将其处死,后把秦始皇的霸业传给错误的人,种种错误行径,导致了李斯悲惨的结局,赵高处死他时就像当时他处死韩非时一样,没有一点情分。真是因果循环,谁都逃不掉。

4.蒙恬

秦朝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八百里,修筑万里长城,监造中国首条"高速公路"直道,改良毛笔书写千年文明。蒙氏一组祖孙三代统领秦朝军队,南征北战,为秦朝的建立和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他们征伐战场杀敌之数据对远超普通的将领。

在蒙恬统帅三十万大军北拒匈奴时,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如此庞大的工程,在地球上挖沟渠,难免会挖到龙脉,这边影响到了他的命运。

赵高与李斯联合篡改秦始皇的诏书,让胡亥即位,赵高为了铲除异己,先是罢免蒙恬的兵权,接连在胡亥面前诋毁蒙恬,说其拥兵自重,胡亥信以为真,于是派使者去杀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的蒙恬竟然吞药自杀了,实在是可惜。

与其说他是因为挖断龙脉招致自身的祸端,不如说他是修筑如此巨大的工程,征发徭役致使民声鼎沸,百姓苦不堪言,引发了他的报应。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很明显他违背了这个意思。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蒙恬'阿意兴功',认为他身为重臣未能调和秦朝严酷统治与民生疾苦的矛盾。

5.项羽

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终在因果轮回中尝尽苦果。早年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在巨鹿之战中,章邯率领四十万秦军围攻巨鹿,项羽率领诸侯王迎战章邯,大破秦军,章邯见大势已去,于是写信给项羽想要议和,项羽同意,随即两方订立盟约,章邯率秦军投靠了项羽。

然而项羽认为秦军人数众多,如果不听从号令,将会非常危险,于是下令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手段非常残忍,颇有白起之风。

当项羽率军攻破咸阳后,大肆杀戮,杀死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让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建筑毁于一旦,实在是非常可惜。咸阳宫阙的付之一炬,这把火不仅烧尽了秦宫珍宝,更焚毁了天下民心。

项羽虽然贵为霸王,但是其种种行径不配为王,让太多无辜的生灵惨死其屠刀之下。冥冥之中注定了项羽的失败,被困乌江,迫使其乌江自刎。为将者不宜杀戮过多,否则必遭反噬,害人害己。也许他到最后才明白,他征服城池容易,但是没有征服人心,这是他失败的原因。

6.韩信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功绩无需过多赘述,如果是没有韩信,刘邦是不可能大败项羽的。这位用兵如神的统帅,在楚汉战争中立下声东击西、背水一战等奇功,却始终未能参透人性博弈的玄机。

在垓下之战中,大败项羽,全歼项羽十万大军,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韩信也是一个擅长打歼灭战的将领,视人命如草芥,毫无同情怜悯之心,倘若放项羽一马,说不定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加之在刘邦围困项羽时,为了让韩信出兵,再次给他划分了大批土地给他,此时的刘邦心里肯定是不痛快的。

刘邦在解决完最大的对手项羽后,通过一些列的行动收缴了韩信的兵权,并一步步贬黜,最后在吕后和萧何的策划下,处死了刘邦,一代大将被妇孺之辈所欺骗,也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实韩信在索要齐王封号时,已埋下杀身之祸的种子,要知道当时刘邦自己正被围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换谁也是生气。当天下安定后,这根刺在中央集权的阳光下疯狂生长,最终刺穿了所有君臣情谊。

以上几位名将他们的手上沾了太多无辜人的鲜血,他们为了自己所谓的战绩,所谓的名利,所谓的地位,肆意残害生灵,毫无怜悯之心。他们没有悟透善恶终有报,没有悟透因果循环,最终害人害己,命运使然。

📜【历史茶馆】互动话题:

1、若韩信听从蒯彻建议三分天下,楚汉剧本会如何改写?

2、商鞅变法若保留仁义,秦国能否统⼀?

3、白起拒绝坑杀降卒能否善终?(投票👉)

💬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见解,

喜欢我,请“点赞”+“评论”哦,我们不见不散,欢迎来我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