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这7种病不去医院活得更久?告诉你实情

栗子科普 2025-03-27 19:06: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华医学杂志》、《实用医学指南》、《循证医学》期刊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因拒绝或延误治疗而导致病情恶化的案例。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过度医疗确实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痛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某些疾病是否真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

民间流传着"有些病不看医生反而活得更久"的说法,这到底是谣言还是有一定道理?老百姓常说"小病扛一扛,大病才去医院",这种思维在某种程度上真的适用吗?

过度医疗:当治疗变成了新的健康威胁

过度医疗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的医疗资源被用于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这种情况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伤害。

记得我在北京实习时,遇到一位老大爷,因为轻微感冒被开了七八种药,包括抗生素、激素等。结果不但感冒没好,还出现了胃出血的并发症,住院治疗了两周。这不禁让我思考:有时候,是不是真的"治"出了新问题?

哪些病情可能面临"过度治疗"的风险?1. 前列腺癌:观察等待可能更明智?

前列腺癌,尤其是低危险度的早期前列腺癌,常常进展缓慢。对于年长患者,过度积极的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比癌症本身更影响生活质量。

上海长症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70岁以上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选择"积极监测"而非立即手术的5年生存率与接受手术的患者没有统计学差异,但生活质量评分更高。

老李今年78岁,被诊断出低危前列腺癌后,医生建议他先不要手术,只定期复查。他起初很担心,但5年过去了,肿瘤没有明显变化,他依然生活得很好。要是当初急着做了手术,可能现在天天都要面对尿不湿的尴尬。

2. 轻度甲状腺结节:别被"癌"字吓倒

现在体检普及了,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激增。但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即使是恶性的,也多为乳头状微小癌,生长极其缓慢。

在川渝地区,由于碘盐的普及,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较高,但当地医生已经形成共识:对于小于1厘米的结节,如无高危因素,可以定期随访而不需要立即手术。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数据表明,直径小于1厘米的甲状腺微小癌,10年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仅为0.1%,而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10%。

3. 轻中度高血压:生活方式调整可能是首选

西方饮食习惯的入侵和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使得高血压在我国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特别是没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可能比立即服药更为适宜。

我有个病人,北京的一位IT经理,血压140/90mmHg左右。我没有立即给他开药,而是建议他减重、限盐、规律运动。三个月后,他血压正常了,还减了10斤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轻度高血压患者若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先进行3-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血压仍不达标才考虑药物治疗。

4. 部分稳定型冠心病:保守治疗可能与手术效果相当

心脏支架手术在我国非常普遍,但研究表明,对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加生活方式干预与支架手术在预防心梗和死亡方面效果相当。

广州的刘阿姨,65岁,被诊断为稳定型冠心病,医生建议她规律服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没有急着做支架。五年过去了,她一直状态稳定,每天还能带外孙逛公园。

中国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与接受介入治疗的5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1.2% vs 12.4%)。

5. 早期糖尿病:药物不是唯一选择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富贵病"也随之增多。糖尿病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对于刚刚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那些血糖控制尚可的人,生活方式调整可能比立即用药更重要。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新诊断且无明显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先应进行至少1-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仍不达标再考虑药物治疗。

6. 轻度抑郁症:药物可能不是首选

随着生活压力增大,抑郁症越来越常见。但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可能比抗抑郁药物更为适宜,且无药物相关副作用。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年轻人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的研究表明,对轻度抑郁症患者,单纯心理治疗的有效率约为60-70%,与药物治疗相当,但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7. 常见感冒:抗生素可能弊大于利

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很多人得了感冒就要求医生开抗生素,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反而可能引起耐药性和肠道菌群失调。

重庆的李婆婆每次感冒都要求医生开抗生素,结果经常腹泻。后来一位负责任的医生详细解释后,她改变了习惯,感冒时多喝水、适当休息,症状反而比以前好得快。

中国抗生素滥用情况调查显示,我国门诊感冒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达50%以上,远高于WHO建议的30%以下标准。而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可减少个体不良反应,还能降低细菌耐药性。

医疗观念的变革:从"多治"到"精治"

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处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医生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现象。

老百姓常说"大病去医院,小病扛一扛",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需要正确理解。"扛"不是完全不管,而是采取合适的自我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大病"也不一定都需要最激进的治疗方案。

治疗与否,理性决策是关键

无论是盲目拒绝治疗,还是过度依赖医疗干预,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我们需要的是基于科学证据的理性决策,而不是情绪化的极端选择。

中医讲究"治未病",西医强调"预防为主",两者殊途同归。预防疾病永远比治疗疾病更重要、更经济、更有效。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良药"。

作为医生,我想说:医疗决策应当是医患共同参与的过程。医生提供专业知识和建议,患者结合自身情况和价值观做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你平时是如何看待医疗决策的?是倾向于积极治疗还是保守观察?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观点,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