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刘策成暗中帮毛泽东脱险,68岁进京谋职,毛主席破例安排

风旭历史故事 2024-12-31 18:29:36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的周围突然变得繁忙起来。不少过去的旧友和熟人纷纷写信到北京,希望借助毛主席的影响力,为他们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

甚至有一次,毛主席已故妻子杨开慧的亲生哥哥也找到他,希望能得到一份工作。不过,毛主席始终坚守原则,一口回绝了。

毛主席

但在这众多求职者中,却有一个人让毛主席破了例。他没有拒绝这个人的请求,还非常热心地为其安排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个人就是刘武,字策成,他是近代著名的庄子研究学者。

刘策成早年曾在父亲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在那里他加入了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蔡锷是同乡好友,两人经常彻夜长谈,共同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

毛主席

回国后,刘策成深感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投身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革命人才。他担任了湖南驻省邵阳中学的校长,致力于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

1914年,刘策成因策划武装起义反抗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而被捕入狱。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勇敢地承担了所有罪名,因此被判处死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学生的罢工抗议和蔡锷的求情下,袁世凯最终将他的刑罚改为15年监禁。不过,由于各方势力的干涉和袁世凯的去世,刘策成实际上只在狱中关押了一年就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刘策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教育事业。他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员。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毛主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毛主席当时正在求学阶段,受到方维夏、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人士的影响,对袁世凯的卖国行径深恶痛绝。当他听说新来的历史教员刘策成是反抗袁世凯的英雄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敬意。他迫不及待地来到刘策成的课堂,想要一睹这位英雄的风采。

当刘策成首次踏入湖南第一师范的教室,为学生们带来第一堂课时,他与那些西装革履、领带整齐的教员,或是长衫飘逸、儒雅斯文的老师截然不同,刘策成以一种近乎农民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身穿粗布长衫,腰间系着一个简单的布袋,头上是平平的剃发,脚蹬一双布鞋。就这样,他平静地走上讲台,开始了自我介绍:“我叫刘武,字策成。”

起初,学生们对这位穿着朴素的教员报以嘲笑。但当他们听到“刘武,字策成”这几个字时,笑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肃然起敬。

毛主席

对于胸怀壮志、崇拜英雄的毛主席来说,他对刘策成的敬佩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不凡的教员,心中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随着课堂的深入,刘策成展现出了他的才能。他没有带书本,却能在学生提问时,脱口而出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识。他的讲述生动有趣,仿佛那些历史事件就在眼前发生一样。学生们被他的博学所折服,纷纷为他鼓掌喝彩。

毛主席

从此,“活历史”这个称号便在学生们之间传开了。而毛主席更是对这位教员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下课后还会主动找到刘策成,向他请教一些历史问题。两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频繁,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1918年毛主席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并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而刘策成也在两年后放弃了教育事业,投身于政治领域,先后担任了浏阳、衡山的县长职务。

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革命生涯初期,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一次,他计划创办一个文化书社,却苦于资金不足。在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恩师刘策成。于是,他提笔给刘策成写了一封信,请求他的帮助。

信中,毛主席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困境和对刘策成的信任与期望。他写道:“学生毛泽东正在筹办文化书社,然资金匮乏,不知老师能否施以援手?”这封信很快就传到了刘策成的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学生的来信,刘策成并没有感到为难或者不快,反而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一直以来都非常赞同和支持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如今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他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300块大洋,寄给了毛主席,以资助他创办文化书社。这笔资金对于当时的毛主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帮助。

毛主席

刘策成确实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特别存在,虽然是国民党的官员,但行的却是受百姓爱戴和尊敬的事情。当他调离任职地时,百姓们纷纷沿街送行,高声呼喊着“青天”,这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确实是难得一见的感人场面。

随着刘策成在湖南的声望日盛,他得到了当地军阀赵恒惕的赏识。赵恒惕看中了刘策成的才华与威望,决定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关系。

毛主席

有了这层姻亲关系的加持,刘策成在湖南的政治地位迅速攀升,很快便被赵恒惕提拔为省警察厅厅长,掌管全省警务大权,成为湖南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

但身处高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安享太平。1923年,刘策成突然接到消息,他的学生毛主席因撰写了两篇锋芒毕露的文章而彻底激怒了军阀赵恒惕。赵恒惕对毛主席的观点深恶痛绝,认为其揭露了自己的弊端,将自己讽刺得体无完肤,因此下定决心要对付毛主席。

毛主席

刘策成内心焦急万分。他深知赵恒惕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反革命军阀,对于镇压革命毫不手软。这次赵恒惕打定主意要对付毛主席,势必会采取极端手段。就在刘策成忧心忡忡之际,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赵恒惕决定将逮捕毛主席的任务交给长沙城东区警察署署长王建屏来执行。得知这一消息后,刘策成顿时松了一口气。原来,王建屏一直是他的心腹之人,两人关系匪浅。他相信王建屏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在自己这一边。

毛主席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策成当即会见了王建屏,并向他透露了自己的担忧和期望:“赵省长要缉捕毛泽东,但毛泽东是我的学生。我希望你能设法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他,让他有机会逃脱险境。同时,我们也要确保能够向赵省长交差,不让他起疑心。”

虽然刘策成与王建屏关系亲密,但人心难测,万一王建屏背叛自己将此事泄露给赵恒惕,后果将不堪设想。可在权衡利弊之后,刘策成还是选择了冒险一试。

毛主席

好在他的信任并没有错付。王建屏接到任务后,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且不能张扬,于是他趁着警员上街搜寻毛主席的时机,派遣亲信秘密前往清水塘将消息告知给毛主席,并特别强调一定要亲自告知毛主席本人。

当两名警卫小心翼翼地赶到毛主席的住处时,毛主席正在忙碌地处理全省工团联合会的工作。得知这一紧急消息后,他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迅速做出了应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次日一早,在刘策成的暗中协助下,毛主席顺利离开了长沙城,成功逃脱了赵恒惕的追捕。而为了掩盖真相并避免引起赵恒惕的怀疑,刘策成还特意命令王建屏在城内大肆搜捕毛主席,制造出一场虚张声势的行动。

这场援行动最终取得了成功。多年后当蒋介石败退台湾时赵恒惕也随之前往,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他仍然对当年那件事情的真相一无所知。当被问及为何未能成功逮捕毛主席时他只能无奈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原因可能是毛泽东的能量太大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9年,随着北平的解放渐近,刘策成选择坚守在大陆,满怀期待地迎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尽管已年过古稀,但他的热情与活力仿佛依旧旺盛,一心想为进步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0年的春天,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刘策成端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笔,深思熟虑后,开始书写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他曾经的学生,如今的领袖——毛泽东的。

蒋介石

“敬爱的泽东同志,”刘策成在信中深情地写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一书已经完稿。这本书汇聚了我这些年的研究心得,如今新中国如旭日东升,我希望能在文史研究的领域里,继续发挥我的绵薄之力……”

在信的末尾,他小心翼翼地附上了一份手稿。这份手稿承载了他二十年的心血与智慧,如今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即将绽放光彩。

毛主席

不久之后,毛主席亲笔回信,字迹刚劲有力:“我已与湖南的相关同志沟通,您可以前往长沙寻找程潜同志,共商文史研究大计。”

很快,刘策成被安排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担任要职。这位孜孜不倦的老学者并未满足于此,他的心中仍牵挂着深爱的文史研究。于是,他又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到文史馆工作的愿望。

毛主席与周总理

毛主席再次迅速回信,并在信中特别提到:“请您与统战部的李维汉部长联系,他将协助您实现这一愿望。”同时,毛主席还特意叮嘱李维汉:“刘先生学识渊博,是我们国家难得的人才,一定要妥善安排。”

1951年的盛夏时节,刘策成终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刚到北京安顿下来不久,他就收到了毛主席的邀请让他到中南海叙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天中南海的会客厅里欢声笑语。除了刘策成外,还有两位特殊的客人:徐特立和王季范。他们都是毛主席在湖南一师时期的尊师。

毛主席指着刘策成对另外两位老师说:“你们看,当年如果没有策成先生的及时提醒,我今天可能就无法站在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徐特立听闻此言,好奇地询问起当年的详细情况。刘策成只是微笑着摆手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不足挂齿。”

自那以后,刘策成便成了中南海的常客。每次见面时,毛主席都会亲自迎上前来搀扶这位年迈的恩师入座,并关切地询问《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出版进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3年,《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终于正式出版问世。这本书迅速成为了研究庄子的权威之作,并被国家图书馆珍藏。

1957年9月的一个秋日里,刘策成老先生在北京安详离世。他将生命的最后六年全部倾注在了这本书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一生起笔便是世界眼光,落笔则成为时代的标杆。他如同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一般高洁无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一生。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