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4月11日宣布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豁免"对等关税",直接缓解苹果、三星等企业供应链压力。
此前,苹果紧急包机从印度空运150万部手机回美,任天堂推迟Switch 2上市,戴尔、微软等企业加速向美发货。

豁免逻辑:美国86%的游戏机、73%的智能手机依赖中国进口,若维持125%关税,1000亿美元产品价格或翻倍。
消费者买单:美国企业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服装品牌Fabletics等已在账单中明确标注"关税附加费",占消费金额约10%。
供应链动荡:欧洲芯片厂商(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因关税预期裁员减产,全球半导体需求或加速放缓。

增收44.09美元的“关税附加费”的收据单
你美国保苹果,我中国"保中芯国际"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明确"集成电路原产地以流片地为准",直接削弱美国豁免对华技术封锁效力。
技术突破:中芯国际14nm FinFET工艺实现量产,28nm FD-SOI工艺良率达国际水平,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7.7%,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份额升至第三。
中芯国际的 7nm 工艺(N+2)已进入风险试产阶段,但受限于 ASML 的 EUV 光刻机禁运,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
目前主要依赖 DUV 多重曝光技术,良率约 50%-60%,与台积电 7nm(良率超 90%)仍有差距。
不过,华为麒麟 9000s 芯片的量产,验证了中芯国际 7nm 技术的可行性。

设备自主:国产半导体设备自给率从2023年的23.3%提升至2025年的30%,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企业实现刻蚀、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
产业链协同:
设计端:华为海思、寒武纪等企业在AI芯片领域突破,寒武纪云端芯片应用于国内数据中心。
制造端:胜达克半导体打破日美垄断,自主研发的250MHz测试机性能对标国际巨头,毛利率超行业平均水平。

战略博弈的深层逻辑
1. 美国的"效率陷阱":
短期豁免关税以安抚科技巨头,但未解决制造业空心化根本问题。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对等关税"逼迫供应链回流,却导致汽车、机械等下游产业成本飙升,2018年钢铝关税已造成7.5万个岗位流失。
2. 中国的"安全优先":
以"国产替代+多边合作"构建韧性供应链,2024年对东盟半导体出口占比达21%,并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化区域合作。
形成中国主导格局。

彼得·希夫(Peter Schiff)指出,美国关税成本90%由消费者承担,低收入家庭年损失达2100-2700美元。
中国加速半导体国产替代,2025年设备自给率预计突破30%,中芯国际14nm工艺产能利用率超80%,28nm以上成熟制程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