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庙宇道观之中,我们常能看到关公那经典的形象:一手捋着长须,神态庄重,一手则捧着一本古书,仿佛沉浸在深邃的智慧世界里。
那么,关公手中所捧之书究竟为何呢?答案便是《春秋》。这本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典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义之化身的关公对其爱不释手,手捧千年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言:“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短短数字,却精准地道出了《春秋》的核心价值,它是一部讲述大义的经典之作。
而关公,作为义的象征,其一生行事皆以义字为先,手中捧着这本彰显大义的《春秋》,两者相得益彰,再合适不过。在儒家的经典体系 “四书五经” 里,《春秋》赫然位列五经之一,它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孔子晚年目睹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礼崩乐坏,心中满是忧虑,于是发愤著书,写下了《春秋》,将自己的治国理念、道德理想,都寄托在了这部史书中。

《春秋》主要记载了从公元前 722 年到公元前 481 年之间鲁国的诸多方面,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从鲁隐公至鲁哀公,十二代君主,共计 242 年的鲁国历史,皆浓缩于这一部书中,可以说,《春秋》就是一部生动的鲁国国史。
然而,与一般史官著史力求详尽不同,孔子撰写《春秋》时,独树一帜地追求 “微言大义” 的写法。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只是简单一笔带过,着重书写最终的结果。
这就导致不了解那段历史背景的人,即便通读了《春秋》,也可能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其中深意。也正因如此,后世逐渐形成了如《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样专门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统称为 “传” 。

《左传》以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解释《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作。不过,经学者研究,其实际成书时间应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所以关于作者究竟是谁,至今仍存在争议。
《公羊传》主要强调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等级制度,贯穿其中的是严法精神,它采用问答的方式来阐释《春秋》,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公羊高。

《谷梁传》则以语录体和对话为主要方式注解《春秋》,着重强调礼乐教化,立足仁德之志,尤其注重对君王行为的约束,为战国时期的谷梁赤所传。这三部围绕《春秋》展开的史书,被后人合称为 “春秋三传” 。
《春秋》记载了 242 年的历史,全文却仅有 16000 多字,这恰恰体现了孔子 “微言大义” 的绝妙手笔。
以《春秋》里著名的 “郑伯克段于鄢” 为例,短短六个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郑伯” 指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段” 则是庄公的胞弟共叔段,“克” 意为打败,“鄢” 是一个地名。合起来的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表面看只是简单记录了一场兄弟间的争斗结果。但实际上,背后有着复杂的故事。

原来,共叔段野心勃勃,不安分守己,一心想要推翻哥哥郑庄公,夺取国君之位。而郑庄公呢,也没有好好履行兄长的职责,对弟弟加以教导,反而处心积虑地谋划,想要彻底打垮共叔段。亲兄弟本该和睦相处,却陷入了尔虞我诈、刀兵相向的境地,这严重违背了孝悌之道。孔子写下这句话,正是以此为典型,警醒世人。
孔子称郑庄公为 “郑伯”,“伯” 是兄弟排行老大之意,这般称呼,实则是故意讥讽郑庄公未能尽到对弟弟的教育责任;而对于共叔段,文中绝口不提其为弟之道,是批评他有失为弟的本分。兄弟相斗,如同两支军队争夺地盘,所以用 “克” 字。这短短六个字,“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表面上是在记录历史事件,实则蕴含着孔子惩恶劝善的深刻用意。
孔子一生著作不多,唯有《春秋》这一部堪称经典。他在书中 “上贬天子,下退诸侯”,以笔为剑,替天下人树立起行为规范。然而,在这两千多年的时光里,历经无数次王朝更迭,风雨洗礼,《春秋》的流传之路也充满坎坷。

当初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之举,大量书籍被焚毁,《春秋》作为鲁国的国史,也未能幸免,遭遇了大量焚毁的厄运。好在当时秦国博士的藏书不在烧毁之列,这才为《春秋》的流传保留了一丝生机。
此外,孔子的九代孙孔鲋将《春秋》藏于孔壁之中,使得这部经典得以保存下来,历经岁月流转,逐渐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如那流传千古的话语:“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意春秋。” 圣人已逝,但其留下的经典不朽,《春秋》的光辉,至今仍照耀着后人。爱读《春秋》者,代代皆有,它所蕴含的智慧与大义,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文字来源于小璐歌老师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