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叛乱、逐突厥、镇交趾、灭林邑,战绩彪炳却名声不显的一代名将

刘涛慢叙历史 2025-04-20 21:40:32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颁行诏书,规定"诸州举有才武者,以充宿卫",在京兆长安,有一个名叫刘方的少年,在比武中展示了出色的本领,当地刺史亲自推荐,让这个小伙子进入了北周的禁军。

宇文邕伐北齐的战事中,刘方殊死作战,曾率二十死士攀云梯登城,在箭雨中斫断北齐军牙旗。战后,他因功晋升为上仪同。

580年,杨坚专权,尉迟迥举兵叛乱。刘方跟随韦孝宽出兵相州,连战连胜,迫使尉迟迥兵败自尽。时任青州总管的尉迟勤也发兵响应叔父尉迟迥,刘方奉命前去镇压,他率轻骑三百,星夜奔驰,伪装成商队后,突袭叛军粮仓,斩首数百,尉迟勤狼狈遁走。

依靠平叛的功劳,年轻的刘方一跃晋爵为河阴县侯,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581年,杨坚称帝,身为嫡系的刘方再晋爵为河阴县公,担任兰州总管。

582年,娶了北周公主的突厥沙钵略可汗,以“为大周复仇”为名,兴大军号称四十万南侵,其中刘方所在的兰州正正的拦在突厥十万东路军的前方。

试探性的进攻后,突厥人拿出了南下的“杀招”——攻城塔,号称十丈高的耧车,覆盖牛皮,足以抵挡箭矢和飞石。步步逼近的攻城塔给守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刘方亲自到城头指挥,在攻城塔靠近城楼时,猛然下令,以高悬的狼牙拍狠狠砸下,阻挡住攻城塔前进的势头,隋军趁机投掷火罐,燃烧的松脂顺着牛皮缝隙渗入,把这座庞然大物化作冲天火炬。

突厥士气大衰,后撤的途中,又被刘方引军两千人追杀,伤亡惨重。其他几路兵马进展也不顺利,沙钵略可汗只好下令撤兵。

583年,沙钵略可汗再次南下,一心想着灭掉南陈统一天下的隋文帝忍受不住北方的骚扰,决定全力反击。他以儿子杨爽为主帅,配上刘方等多名大将,在白道一举击溃突厥大军,沙钵略可汗甚至扔掉了身穿的金甲,藏身草丛中才得以活命。

这一战后,刘方因功晋升为大将军。

往后多年,刘方历任西北多地,是隋朝北方有力的屏障之一,可惜的是他因此错过了隋朝覆灭南陈的大战,名声就比贺若弼和韩擒虎逊色许多。

602年,交趾一个俚人部落首领李佛子,因为不满于隋朝"大索貌阅"(也就是查他手下户口)的政策,起兵叛乱。

中原混战多年,对交趾的控制力远不如前,李佛子的叛乱进展迅猛,占据了南越王故都,其侄子的军队则盘踞在龙编城(差不多现在越南首都河内附近),控制了五个郡的地盘,兵力一度达到五六万之众。

在杨素的举荐下,隋文帝任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引兵两万余南下,镇压李佛子。刘方接过虎符那日,岭南正流传着可怕的谣言:李佛子得到占婆国百头战象支援,象鼻缚着的淬毒弯刀可斩断碗口粗的大树。

刘方军令严明整肃,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让全军上下都愿意为他效死。他调拨了水军的“五牙战船”,控制东南红河的水道,阻挡占婆国继续支援李佛子,同时招募广西擅长山地作战的蛮族加入军队,做向导带领大军翻山越岭。

隋军战斗力强悍,又有蛮族帮忙,原本还深入广西境内的李佛子兵马抵挡不住,一路败退到了交趾境内。李佛子心中恐慌,派遣兵马驻扎在山高林险的都隆岭,试图阻挡隋军的步伐。

面对天险,刘方来了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表面上调拨兵马,似乎要放弃攻山,寻找小路绕过去,暗地里让军中的蛮族士兵用铁锥在绝壁上凿出孔洞,系上浸过桐油的牛皮绳,协助千余名隋军从悬崖峭壁踏上了都隆岭的山顶。随后,隋军居高临下,一战击溃了叛军。

李佛子得知前线失利,将兵马都集中在龙编城,想要最后搏一把。刘方在城外三里挖了几条地道,直通龙编城城墙,挖塌了城墙的根基。

某天深夜,龙编城的城墙轰然倒塌,隋军呐喊着冲杀进去,将城中的叛军或杀或俘。

兵马几乎损失殆尽,李佛子也没了顽抗的心思,当刘方派去的使者要求他投降时,李佛子很痛快的投降了,被抓去长安。刘方认为一些投降的叛军是桀骜不驯,将来难免作乱,便就地斩杀。经此一战,隋朝对交趾的控制越发向南,深入到了日南郡(现在越南顺化附近)。

镇压李佛子后,刘方暂时停留在交趾,稳定地方,在他南下的这段时间里,隋文帝病逝,隋炀帝即位。

新即位的皇帝需要功绩,大臣们也看出来皇帝是个好大喜功的性子,纷纷主动给皇帝“找事”。

《隋书》中就记载了相当奇葩的一句话:“时天下无事,群臣言林邑多奇宝者。”就是说天下太平无事,大家伙闲着也是闲着,听说南方林邑国宝贝多,不如去抢一把。

林邑国在哪儿?林邑国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其疆域北起横山(今越南河静省),南至华列拉岬(今越南富庆省),疆域狭长,南北一千多里,东西最宽的也仅有三百里不到,每年分雨季和旱季,以水稻为主,沿海渔业与香料贸易发达。

林邑国最早能追溯到东汉末年,象林县功曹之子区逵趁中原动荡,杀汉官自立为王,建立占婆王朝,中国史书称其为林邑,南北朝时期,林邑与中原政权时战时和。与中原不同的是,林邑国国王掌握军政,婆罗门教大祭司控制神庙经济,政教分离体制导致内斗频繁,虽然占了个好地方,国力却始终发展不起来。

605年,隋炀帝寻了个理由,说林邑劫掠商船、断绝朝贡,任命刘方为驩州道行军总管,统兵两万人南征,大军分水陆两路,分进合击。

刘方行军进度相当快,正月出兵,当月他自领的水军就抵达了林邑的入海口,林邑国国王安排水师试图阻击,被刘方一鼓而破,顺利杀入林邑国境内。

三月,隋军陆军抵达横山(现在越南河静省内部)。此处为林邑北部门户,守将在山上修筑三重石垒:第一道防线设于山脚,以竹签阵配合毒箭手;第二道防线在半山腰,部署三百头战象组成的冲锋队;山顶要塞配备投石机三十架,可发射重达百斤的石弹。

隋军初战失利,左屯卫将军率先锋三千人强攻,遭象群冲击,死伤八百余人,战后刘方调整战术,令弩车部队改装火箭,箭头包裹硫磺、松脂混合物;最后选拔死士五百人,训练其用长柄钩镰攻击象腿关节。

整备完成后,隋军发动总攻。先以弩车发射火箭惊扰象群,受惊战象回冲林邑军阵,踩踏致死千余人。刘方亲率陌刀队突入敌阵,专砍象腿,半日内杀伤战象众多。林邑国守将见机不妙,引军退守山顶,刘方采取围困战术,切断水源,同时派工兵挖掘地道。

半个月后守军因缺水投降,刘方打开了通往林邑腹地的通道。

林邑国国王集结了全国的兵马,其中战象上百头,想要殊死一搏。林邑国国王还吸取了上次战象军队战败的教训,精心训练了几头脾气最好的战象,哪怕面对火光,也能在其背上士兵的指挥下发起冲锋。

面对大批战象,刘方依然命士兵发射火箭,却没想到战象无视火光的威慑,蒙头冲杀过来,隋军抵挡不住,连连败退。

战败后,刘方立即想出了新的对策,他命士兵在平地上挖掘了许多坑洞,上面覆盖草皮,再次出击。正如他预料的,林邑国的战象军像上次一样,嗷嗷叫着发起了冲锋,结果,前面的战象一个又一个踩入坑洞之中,哀嚎着摔倒在地。隋军趁机冲过去,乱捅乱刺,将动弹不得的战象和林邑国士兵击杀。

后方的战象逡巡不前,刘方再下令火箭发射,战象奔走逃窜,踩踏死了许多林邑国自己的士兵。隋军大举杀上,林邑国军队惨败,被俘者上万。

林邑国国王想要据守都城,林邑国都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他琢磨着凭借险要的地势守个一年半载,隋军定然会因粮草不济而撤兵。

然而,在中原杀出来的军队,其攻城的手段,哪里是偏居一隅的林邑国能够想象?

刘方采用了多种方式一起攻城,部分军队打造投石机,昼夜不停轰击城墙;部分军队坐大船突袭,撞开了林邑国都城的水门;还有部分军队以云梯猛攻。

数日功夫,隋军便攻破了林邑国都城,林邑国国王带着家小一溜烟逃入海中。刘方引军入城,缴获林邑国庙主金人十八尊,香料两千余石,高奏凯歌而还。

刘方这次南下征战,越过了昔年东汉马援树立的“交趾铜柱”,是当时中原军队征战到最南端的一次战役。

可惜的是,由于长年征战和水土不服,在返程路上,隋军大批大批病倒,死者十之四五!连刘方本人也染上了疫病,于途中病逝。

没有了隋军和刘方的震慑,林邑国国王观望许久后,偷摸溜了回去,再次恢复了林邑国。

刘方病逝的消息传到长安,隋炀帝很是悲痛,下诏说:“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并追封刘方为上柱国、卢国公。

刘方一生是货真价实的“征南逐北”,功勋赫赫,不过因为没有参与多少中原战场的战役,导致他的名声在史书中被掩埋,着实有些可叹。

顺带一提,林邑国复国后,国力大衰,国王的威望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权力落在了宗教集团手中。到贞观年间,其国王被杀,范姓一系在林邑国直接被屠“绝”。婆罗门集团试图自己执政,又遭到其他权贵的反对,林邑国争端不止,再无力侵扰北方。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