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进攻卫国,这一战直接将卫国打成了灭国。
春秋中前期,戎狄对中原诸侯国的战争非常频繁,以当时的军事实力,大多数诸侯国都不是戎狄的对手,经常被戎狄打败。
一
戎狄属于游牧民族,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抢物资,抢人抢粮抢钱,就是不抢土地。一旦战胜对手,就把所有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带不走的就烧掉损坏掉,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
为什么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如此爆表?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当冬季来临,猎物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唾手可得,为了过冬,为了生存,必须掠夺。如果没有掠夺到足够多的物资,那就意味着死亡。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他们的战斗异常勇猛,反正横竖就是死,那就往死里干。
当早期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发生战斗时,总是游牧民族会占据上风,当然除了极个别非常有军事头脑的人物带领下也会打胜仗,比如郑厉公姬突,他就很善于利用戎狄的弱点。
当时的中原诸侯国无论是人口、物资、军事实力、战争素养等都还很弱,所以即便以卫国这样的中等诸侯国,面对这次狄人三大分支之一赤狄的倾巢入侵,也只能兵败如山倒,直接被打爆。
这一战,作为国君,卫懿公亲率军队迎击狄人,但是结局卫国惨败,卫懿公被杀,尸体被狄人吃掉,只剩下肝脏。这是唯一有记载国君战败被吃掉的记录,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戎狄文明非常原始。
二
战前,卫国征召国内的受甲者,也就是城市成年青壮年男子。他们平时进行农耕,当有战事时披甲授兵器后就变成了战士。
受甲者们积极性非常低,因为卫懿公对鹤有一种莫名的偏爱,甚至发展到了病态的喜爱,让鹤享受起大夫的待遇,于是国人对他颇有微词。所以当征兵时有很多人都说,既然鹤有这么高的待遇,就应该让鹤去杀敌,找他们作甚。
当然这些是气话,说归说骂归骂,面对强敌入侵家园,士兵们还是照样拿起武器义无反顾地追随国君。卫懿公也表现出义无反顾的气势,在临行之前,他将国都的防守任务托付给了石祁子和甯庄子两位大夫,并且交代夫人要听从于守城的大夫。
以当时的卫国军力,在没有其他诸侯国支援的情况,确实是无法与赤狄对抗,但是卫懿公还是率军出征了。
老丘以为,人在危难时,方可突显他的品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宁以身赴死也要为百姓拼得一丝渺茫的生存可能性,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品格,无论如何都是值得钦佩。
后世主流观点一致认为卫懿公是玩物丧志,甚至玩物丧国的典型代表,沦为批判的对象。老丘对这样一边倒的观点并不苟同,卫懿公是好鹤,确实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对国力是一种损耗。但是并未完全失民心,否则早就被弑了,而且百姓虽有微词,但是最终也还是追随他去战斗了,大臣们也没有离开他,也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该出征的出征,该守城的守城,一切安排的井然有序,这些种种表明卫懿公并不是一个只懂玩鹤的昏君。
在双方实力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战败就是个定局,同一时期邢国也遭受了狄人灭国,所以这个锅不能全都甩给卫懿公好鹤之说。从卫懿公的谥号也可以看出来,卫国人对他的评价还是功大于过,是褒谥。
眼见卫国的军队开始败退的时候,卫懿公也是有逃跑的机会,他完全可以拔去车上的旗子,或者换车逃跑,这是当时常见的国君保命做法。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吸引狄人围攻他,全力拼杀敌人,掩护其他人撤退。从狄人吃他肉也可以验证,狄人对他是恨之入骨,估计有很多狄人死在他的手里。
卫国当时有个叫弘演的大夫,卫懿公出征时刚好他在外出使,战后他去寻找卫懿公的尸体,但是发现尸体已被吃,只剩下肝脏,于是悲痛不已,当场剖腹,将自己的内脏取出后放入卫懿公的肝脏,意为用自己的身体来作为卫懿公的棺材。
有如此这般勇烈的追随者,也足以见卫懿公并不太可能如史记所言”淫乐奢侈“。
三
狄人囚禁了太史华龙滑和礼孔两人,让他们带路去攻打卫国,两人骗狄人说太史是掌管祭祀的大官,如果不先回国,卫国是不会投降的。当时的狄人对中原诸侯的官职并不是非常清楚,就信以为真,先放了他们回去。
两人一回到卫国,同时把前方惨败的情况也带回了,并告知守卫大夫,狄人来势汹汹必须连夜逃跑。卫人于是连夜举国逃亡,狄人入城后发现空空如也,就知道上当了,急追卫人。
卫人因为举家逃亡,老老小小跑不快,快到黄河边上时还是被狄人追上了。在没有多少甲士的情况下,卫人被狄人彻底屠杀,尸横遍野,真是人间惨剧啊。在宋桓公派兵在黄河边援助的情况,才勉强连夜过河,据记载仅有七百三十人渡过了黄河,加上共和滕两个附属国的国人一共才五千人,其余国人皆被杀或被俘。
当时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国民至少有十万人,这个伤亡比无疑是巨大的,几近全灭。战争对于上层阶级的人来说只是权力的游戏,但是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就是绞肉机。
四
在卫懿公的父亲卫惠公即位时,卫惠公的母亲宣姜因为还很年轻,加之卫国刚经历内乱,为了拉拢卫国左右公子家族势力,在齐桓公的逼迫下嫁给了卫惠公的同父异母兄弟昭伯。
宣姜原本是嫁给卫宣公的太子急子,被卫宣公见色起意给抢了,现在又嫁给卫宣公的另外一个儿子,这里的辈分已经变得非常混乱了。可见春秋时期的女子从一而终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一女连续嫁多夫是普遍现象,而直到宋朝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才逐步建立起女子从一而终的观念。
宣姜嫁给昭伯后又生下五个孩子,大女儿齐子嫁给了齐桓公生下公子无亏,二女儿嫁给宋桓公,三女儿后来嫁给许穆公。
娘家国遇难了,齐国和宋国都赶来支援,齐国的公子无亏率三百乘、甲士三千人来协助卫国的防守,另外送来了给国君的乘马四匹,祭祀服装等五套,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另外还有修筑大门的木材,以及给夫人乘坐的轩车,重锦三十匹。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援助物资清单背后,我们可以知道这场战争已经让卫国变得一无所有。就在国家这样一贫如洗的情况下,宣姜的大儿子戴公即位了,但是不久病故,又改由二儿子文公即位。
在齐桓公的主导下,卫国在楚丘定居下来。卫文公身着大布之衣,其实就是用一块大布把自己包起来,头戴帛帽,带头艰苦创业。
他非常重视农耕,大力发展工商业、教育,任用贤能等,在这些一系列举措努力下,卫国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战车也从三十乘发展到了第三年有三百乘,基本上达到了小型诸侯国的水平。
懿公好鹤失民心,最后失国,这是一直以来大家所接受的观点。但老丘认为,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如此偏颇。
懿公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应该是有很多面。而为什么我们知道的只有这一面?那是因为留存至今的观点是儒家认为正确的观点,懿公的故事恰好能验证这个观点,所以就作为佐证得以留存,而儒家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我们读历史,不应该只有一种观点,而是可以有无数种观点,就像每个人应该都有很多面,并不能简单的脸谱化。大奸之人也有善,大忠之人也有恶。
抛开背景下定论,那就是在耍流氓。
闵公二年 - 卫懿公好鹤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甯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適齐。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僖公元年
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