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巷尾的排队长龙到短短一年关店近20万家,奶茶行业的繁荣神话在不知不觉中破灭了。
那些曾经满怀信心的创业者,如今是怎样的光景?
其实,得看清奶茶行业倒下的核心问题——市场饱和。
数据显示,从2023年到2024年,全国新增奶茶店数超过12万家,但与此同时,有近19.7万家店铺关门。
短短一年时间,行业净增长为负,几乎每新增一家奶茶店,就有将近两家关闭。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供需严重失衡。
曾经,被看作是“蓝海”的奶茶市场,如今早已被品牌的盲目扩张挤成了“血海”。

在过去几年中,不少头部品牌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提出了“万店计划”或其他宏伟目标。
比如,有些品牌计划一年内开出3000家新门店,相当于每天新增8家门店。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品牌方对加盟商的准入要求不断降低,从原本的选址严格到如今的“店址500米内可以重复开”,甚至降低加盟费用。
对品牌方来说,这样的扩张看似可以迅速扩大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但实际上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选址的不合理、加盟商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大量门店在运营初期就无法维持盈利。

奶茶行业严重的产品同质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境。
许多消费者表示,如今的奶茶店,“喝哪家都差不多”。
轻乳茶、水果茶、奶绿等几乎成了所有品牌的标配,而消费者的味觉早已麻木。
小红书和抖音上甚至兴起了“自制奶茶”热潮,许多网友通过简单的教程就可以复制市面上大热的奶茶产品,这从侧面印证了奶茶行业在原材料、配方上的创新不足。
没有差异化的产品,消费者自然不会对某个品牌产生忠诚度,而奶茶行业的竞争,也逐渐沦为简单粗暴的价格战。

谈到价格战,不得不提它带来的恶性循环。
以往高端品牌的单杯奶茶价格动辄在20元以上,但近几年,这些品牌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不断推出促销活动,有些产品价格已经降到了10元以内,甚至接近低端品牌蜜雪冰城的定价区间。
根据行业数据,从2021年至今,包括奈雪的茶、喜茶等高端品牌在内的连锁奶茶店,其平均客单价下降了超过10元。
价格战短期内吸引了客流,但对利润空间造成了极大的挤压。
更糟糕的是,这种压力最终被转嫁到了加盟商身上。
加盟商需要承担原材料上涨、房租攀升等高额成本,却因为品牌方的促销政策,利润被压缩到最低点。许多加盟商在仅仅数月的经营后,不得不关店止损。

对于个体创业者来说,奶茶行业的门槛表面上看似很低,但实际上却暗藏陷阱。
以王汪汪为例,她投入了5年积蓄开了一家奶茶店,亲自设计品牌、采购原材料,事事亲力亲为。
然而,最终却因为缺乏选址、运营推广以及与平台合作的经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亏损30万元,最后不得不关店止损。
对于那些选择加盟品牌的创业者来说,情况也并不乐观。
很多人认为,加盟一个中小型品牌可以节省成本,但低成本的背后是低品牌认知度和粗放的加盟管理。结果就是,这些店铺在开业不到半年后便纷纷倒闭。

而对于头部品牌来说,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2024年,奈雪的茶在第三季度关闭了89家直营门店,并且全面关停了其子品牌“台盖”的所有门店。
另一头部品牌茶百道虽然在上半年新开了826家门店,却也关闭了245家。
许多头部品牌一边忙着拓展市场,一边不得不清理那些盈利能力不足的门店,这种扩张与收缩并存的现象,反映了奶茶行业内卷化的严重程度。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业危机并不仅仅体现在品牌和创业者层面,还传导到了供应链上。
二手奶茶设备的市场在近两年迎来了“繁荣期”,大量关店的奶茶店主将设备卖给回收商,而这些回收商发现,设备过多已经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一些品牌的设备因为无法转卖,只能以废品价格处理。这种资源浪费,不仅是行业内卷的结果,也反映了市场失衡对整个供应链的冲击。

那么,奶茶行业还有未来吗?
从目前的市场数据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行业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经营思路。
一些头部品牌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比如喜茶在2024年宣布退出价格战,专注于提升产品的差异化,同时放慢扩张步伐,注重提升现有门店的质量。
这种从“量”到“质”的转变,或许是其他品牌值得借鉴的方向。
此外,奶茶行业的未来增长点可能在海外市场。近年来,东南亚成为中国奶茶品牌的新战场。
蜜雪冰城、奈雪的茶、霸王茶姬等品牌纷纷进入东南亚市场,这一地区的现制茶饮市场起步较晚,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归根结底,奶茶行业的现状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失衡的结果。
那些盲目扩张的品牌、缺乏准备的创业者以及一味追求低价的市场策略,成了闭店的主要原因。
未来的奶茶行业,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追求差异化、追求高品质的赛道。只有这样,奶茶行业才能从今天的困境中走出来,迎来新的曙光。
参考资料:
一年倒闭近20万家,奶茶店已成为创业“黑洞”——2024-12-11 13:26·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