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蒋介石命令黄维率12兵团从确山出发,前往淮海战场参战。走到蒙城的时候,担任18军军长的杨伯涛想找一个向导给自己的部队带路,结果发现村子里空无一人。当时杨伯涛没有多想,还以为是战争的原因导致了这一带人烟稀少。18军的前身是整编第11师,是国军五大王牌之一。1948年7月,杨伯涛接替胡琏出任该师师长。第12兵团组建后,胡琏出任副司令,杨伯涛升任第18军军长。

黄维
18军武器好,老兵也多,战斗力十分强悍。进入淮海战场后,攻势极为迅猛,多次击破中野的阻击。黄维见状十分得意,但杨伯涛却隐隐约约感到了一丝不安,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猎物,正一步步地走入解放军布下的陷阱。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测,他特意派出了几支搜索队搜集情报。24日傍晚,搜索队传回来消息:前往宿县的公路上发现了解放军大部队的踪影,而且蒙城也被解放军占领了。
这个消息让杨伯涛惊出了一身冷汗,蒋介石给12兵团的任务是打到宿县,和徐州的杜聿明会师。现在的情况是解放军已经在去宿县的公路两侧埋下了伏兵,正等着12兵团往里钻呢!意识到处境不妙的杨伯涛急忙找到黄维,提建议说:“趁共军还没有对我形成包围,兵团星夜向固镇西南的铁路线靠拢,到固镇八十多里,急行军一气就可以赶到,在那里一方面可以取得后方的补给,一方面可以和李延年兵团合股,然后再沿着津浦路往北打,这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杨伯涛
但黄维认为自己手握12万重兵,中野未必能吃掉自己,因此他不愿意违背蒋介石的命令,还想继续沿着宿县公路向徐州的方向打。杨伯涛见黄维如此固执,只得再次规劝,并说大兵团如果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作战,绝对是死路一条。但黄维还是拿不定主意,又把手下另外三个军长叫过来商议,直到当晚12点钟的时候才决定全线撤退,向固镇方向转移。
杨伯涛回到军部后立即布置转移事项,安排妥当后来到兵团部向黄维汇报。不料此时黄维又犹豫了,理由是自己派到85军传送转移命令的作战处长失踪了。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先找到这个处长并弄清楚他失踪的原因,然后才能决定兵团接下来的行动。杨伯涛无奈,只得下令18军就地等待。然而直到第二天中午,那个失踪的作战处长也没有找到,此时距12兵团不远的公路上已经发现了解放军先头部队的踪影。

杨伯涛急了,认为再不转移的话就会落入解放军的重围当中。但黄维还在犹豫,直到25日下午4点才下达了转移的命令,白白浪费了十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中野见黄维要跑,当即从四面八方围上来将其缠住,第12兵团就这样被包围在了双堆集地区。当时中野刚从大别山转出不久,实力还没有得到恢复。参战的7个纵队当中,除了第一和第四纵队各有9个团之外,其他的纵队只有6个团,9纵更是只有5个团的兵力。
算下来参战的中野7个纵队总兵力仅为12万人,与黄维兵团的兵力相当。但双方的火力却相差很大,中野7个纵队的山炮、野炮和步兵炮加起来才只有几十门,炮弹还严重不足。这样的火力配备,还不及杨伯涛的18军。12月5日,中野对黄维兵团发起了全面进攻,杨伯涛指挥部队拼命抵抗,给中野进攻部队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为了迅速解决战斗,华野出动了第3、第13两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前来支援。

华野这三个纵队的加入给了黄维兵团致命一击,战至12月15日,黄维和胡琏见败局已定,开始商量逃跑。由于18军还有残余力量,因此二人决定跟随该军一起突围。黄维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时是这样写的:“我招来第十军军长覃道善和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当面决定目标,分别突围,并规定各部队于黄昏后同时开始突围。当突围的命令下达后,各部争先恐后地逃命,有的提前就开始突围,特别是战车营,在将近黄昏时,因其停车场受到解放军的激烈炮击,以致战车纷纷移动,引起其他部队的误会,各自乱跑……”
黄维的这个说法遭到了杨伯涛的反击,他说:“黄维、胡琏怕坐战车在夜间行动不了,逃不了命,下午四点多钟就命令第十一师和战车部队开始突围,他俩跟着在后面冲出,根本没通知覃道善和我。”在杨伯涛看来,是黄维的瞎指挥葬送了第12兵团,因此他至死都对黄维意见很大,认为他在军事上完全是个外行。至于黄维在逃跑的时候究竟有没有通知杨伯涛,估计只有他们两个人心里才清楚。

最终的结果是黄维和杨伯涛都没能逃出去,双双成了解放军的俘虏。黄维被俘后伪造身份,说自己只是一个上尉司书,妄图蒙混过关。杨伯涛倒是很干脆,被俘后直接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后来他回忆自己被俘时的情形时这样写道:“我在没有没顶的水中感到冰寒彻骨,便急忙挣扎上岸,走了不到一百公尺,冲出一队解放军,上来两个战士将我左右挟住,急走十余里,到一个指挥部给我烤火烤衣。我不加隐讳,自报姓名军职。”
被俘后的第二天,杨伯涛被押往后方学习,再一次经过蒙城。之前12兵团路经蒙城的时候,这里几乎空无一人,杨伯涛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这一次他成了俘虏,一路走来,看到的情形让他深受震撼,之前空无一人的城镇现在人声鼎沸,异常热闹,不时有老百姓推着小推车从杨伯涛面前经过,车上装的是热腾腾的饭菜,还有宰好刮净的肥猪,显然是送给还在前线作战的解放军的。

经过村庄的时候,杨伯涛看到了不少解放军战士在老百姓家中忙碌,有的正在打扫院落,有的正在挑水往水缸中倒,还有的在帮助老百姓修缮房屋。军民一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杨伯涛17岁开始在国民党的军队中带兵,打了20余年的仗,还从未见过军民如此融洽的场景。之前他一直弄不明白蒋介石为什么经常打败仗,现在他终于懂了,原来这就是人心向背。

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杨伯涛这样写道:“我们这些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只有当了俘虏,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在强烈的对比下,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不正视铁的事实,解放军所在的地方和国民党军队所在的地方,的确是天壤之别!我当时就大为感慨:再多的兵和枪也救不了蒋介石,因为他脱离了人民群众,最终也将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被淹没!”

特赦后的杨伯涛左一
认识到这一点后,杨伯涛对自己在战场上的失败心服口服。在这方面,他比黄维强了不少,黄维直到特赦后还对双堆集战役的失利不服气,扬言要拉出来再打一仗。杨伯涛进入功德林后积极改造,期间还写了《美军战术之研究》,给志愿军作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由于改造积极,杨伯涛第一批被特赦,担任过文史专员和政协委员。晚年的时候,他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杨伯涛病逝,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