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叶剑英正在湖边钓鱼,突然起身离开,不一会,王洪文来了

多才柑桔 2025-04-14 11:41:36

【前言】

中国老话说得好,“舞台就像个小世界,世界就像个大舞台”。但过往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在这大舞台上,每个人要演的角色,可不是像戏里的演员那样,能挑自己擅长的来演。有时候你心里想当个大英雄,可实际情况偏偏让你成了个普通人;而有时候你根本不想当什么豪杰,却偏偏有人推着你,让你有机会去扮演个了不起的角色。

叶剑英,这位中国响当当的大元帅,一辈子经历丰富,啥角色都演过。估摸着连他自己都没料到,到了晚年,他竟在颐和园的昆明湖边,摇身一变,成了个好像不问世事的厉害渔翁……

【昆明湖上,多了一个钓鱼翁】

叶剑英首度踏足北京,那是在1946年。那时候,他为了推动国家和平,身为共产党的一员,走进了国民党掌管的北京。

工作空闲时,叶剑英常去逛逛颐和园、北大、香山这些地儿。他特别喜欢颐和园的漂亮湖景和闪闪发光的建筑群。他觉得,颐和园是咱们民族的宝贝,得赶紧让老百姓用上,给大家谋福利。后来,他还带头谈了和平解放北京的事儿,并把他的办公地放在了颐和园。

北京一解放,和平的方式,叶帅就成了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头儿,还兼任了北京市的市长。他工作起来那叫一个拼命,不分白天黑夜,很快就让北京的秩序恢复了正常,给中央各部门来北京办公铺好了路。颐和园这个地方,在他心里地位可不低,所以他特别上心。他就用自己的市长身份,发了个通知,成立了颐和园管理委员会,这样一来,这座皇家园林的管理就变得有章可循,正规多了。

在五十和六十年代的那些日子里,叶剑英经常到颐和园,有时是陪着客人,有时则是自己独自前往。因为他本身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对颐和园的价值了解得越深,颐和园在他心里的位置就变得越重要。不过,要说他在昆明湖上扮演渔翁这个角色,出现次数最多、时间最长,而且那段日子里的故事最扣人心弦,那还得是1975年以后,特别是到了1976年。

这一年的1月8号,咱们中国的好总理周恩来走了。到了3月份,3月8日那天,吉林那边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陨石雨,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重达1770公斤,这事儿都惊动全世界了。然后,7月6日,被人称为“红军之父”的朱德委员长也离我们而去了。没过几天,7月28日,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死的人比那个有名的东京大地震还多了2.4倍呢。再到9月份,9月9日,咱们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也离开了我们。这一连串的事儿,对咱们国家来说,真是来得又突然,冲击力又大。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三位领路人,他们带着咱们好几亿中国人往前冲,结果这一年全走了,这对咱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来说,真的是让亿万中国人民心里头难以接受啊。

乱世之中,才能看清真英雄的模样。叶剑英,被毛主席称赞为“诸葛亮一生谨慎行事,吕端处理大事从不糊涂”的人物,在那个纷扰不安的年代,为啥总爱在昆明湖边装成个钓鱼的老头呢?这位钓鱼佬,他究竟是想钓啥“大鱼”呢?莫非他又像之前策划北京和平解放那样,在暗中筹备着什么新的大戏?对于这钓鱼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那时候的人们根本摸不着头脑,只能瞎猜一气。

1976年2月2号,中共中央给全国发了个挺重要的通知,大伙儿都管它叫那年的“头号文件”,因为它编号就是第一嘛。这个文件主要说了两件事:一个是,经过毛主席的提议,中央政治局全体点头,决定让华国锋同志先代理国务院总理的位子。还有一件,就是叶剑英元帅身体不太好那会儿,中央军委的工作就暂时交给陈锡联同志来管。打那以后,叶帅就处于半退休状态了,整天悠悠哉哉的,跟昆明湖边儿上享受生活,就跟那钓鱼的老翁似的。

叶剑英是不是真的因为身体不好没法继续工作了?要是不是这样,中央为啥会发那样的通知呢?

叶剑英为啥偏偏挑中颐和园去过他的渔翁日子,而不是其他地儿呢?这事儿啊,恐怕得从他跟颐和园那点儿特别的关系上找答案了。

1948年,就在北京快要解放那会儿,共产党的上头领导决定让叶剑英去平津战役的前线指挥部,当了个头头儿。早先时候,叶剑英当过共产党的代表,跟国民党和美国的代表一起搞过调解,所以在北京,他跟不少国民党的官员都挺熟。因为他对北京的情况门儿清,所以中共中央就把争取和平解放北京的大事儿,放心地交给了他叶帅。

北京快解放那会儿,颐和园先被解放军给拿下了。叶剑英将军二话不说,直接把他的前线指挥所挪到了颐和园昆明湖里的一座小岛上。他就在这儿扎了根,跟远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党中央保持联系。

这个小岛被水包围,仅通过一座桥和外界相连,既安全好守卫,环境又安静美丽,特别适合叶剑英发挥他的能力。叶帅在这个岛上,指挥人马,策划大事,完全展现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才能。

按照中央的大计划,叶剑英来了个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表面上看,他带着大军把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好像马上就要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但实际上,他却悄悄地对守在北京的傅作义将军,展开了心理攻势。他屡次派人,从历史教训和现实情况两方面,给傅作义将军分析厉害关系。结果,傅作义手下的50万大军最终放下了武器,北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因此躲过了战争的灾难。这事儿,在世界战争史上,可真是值得骄傲的一笔。

1949年3月24号那天,在河北省西柏坡,毛泽东一听到北京已经和平解放的消息,立马就高兴地摆起手来,跟当时在场的中央领导们说:“行了,咱们可以进京城去接受考验啦。”

毛泽东先是坐着一辆吉普,来到了离北京大概有一百公里远的涿县。接着,他又换乘火车,一路到了清华园火车站。下了火车,他就直接住进了颐和园里头。

叶剑英一听说毛泽东他们要从西柏坡来北京,立马就跑到涿县去迎接了。一见到毛泽东,他就乐呵呵地说:“告诉您个好消息,北京的那些老地方、名胜景点啊,都完完整整留下来了,一点没被破坏,这简直就是奇迹啊!您看,古往今来,打仗的时候,要么是攻不下城只能撤退,要么就是硬攻进城。像北京这样和平解放的,还真是少见得很。”

毛泽东听完之后,笑着回应道:“没错!这在以往的战争记录里是看不到的,可咱们今儿个算是亲眼见到了。”

要是把叶帅那时候在颐和园的事儿,比喻成他像个钓鱼的老头儿,那他在这座小岛上钓上的那条“大鱼”,可真是沉得不得了,重得惊人。真不敢相信,过了几十年,当他碰到一堆烦心事,心情复杂得很的时候,他心里头对颐和园那份特别的情愫得多深啊,还能拿着钓竿,扮成钓鱼的老头儿,跑到昆明湖上去。

【昆明湖垂钓,叶剑英接来了王洪文】

一天午饭过后,叶帅对那个他常叫“老马”的警卫参谋吩咐道:“老马,把钓鱼竿带上,车准备好,咱们出门去!”

警卫参谋一听,立马就去忙活起来。他心里有数,叶帅要去哪儿,不言而喻,肯定是颐和园的昆明湖。这段时间,叶帅除了家里待着,就爱往昆明湖跑,一去就钓上大半天,非得等到天擦黑才肯收工。根据以前的经验,他琢磨着,今天叶帅估摸着又要晚归了。

叶剑英喜欢去颐和园的两个地方钓鱼。一个地方在西堤西边的一个岛上,那地方挺安静的,树啊林子啊都挺多,岸边芦苇长得老高,水里还有各种花儿,太阳一照,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在那儿钓鱼,感觉就像是在野外一样,而且,还能把整个万寿山的风景都看到。另一个地方呢,是在大湖旁边的一个小水池,虽然环境没岛上那么好,但鱼特别多,容易钓到。随从人员心想,叶帅今天钓鱼,可能又要去那个岛了。可没想到,车子直接停在了小水池旁边。叶帅下车后,工作人员带他到一个钓鱼的位置,把鱼竿拿出来,上好鱼饵,然后把鱼钩甩到池子里。叶帅就稳稳地坐在那儿,手扶着鱼竿,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就像个老练的渔夫,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

这个池子里的鱼儿可真不少,水也不深,刚把钩放下去没多久,鱼漂就开始忽上忽下地动。一看到鱼漂猛地往下一沉,叶帅手腕轻轻一抖,一条一斤多的草鱼就被他拉出了水面,轻松收入网中。接着,他又给鱼钩装上饵料,再次抛了出去。没过多久,鱼漂又开始跳了,但这次叶帅没急着拉杆,只是瞅了眼手表,然后慢悠悠地站起身,跟旁边的人说:“马头,把车准备好,咱得撤了!”

大家纳闷儿,叶帅怎么刚钓了几下鱼就扔下竿子,开车溜了呢?是不是有啥急事得处理?可没多久,叶帅坐的那车又溜达回来了。等人从几辆车里下来,大伙儿这才瞧明白,敢情叶帅是去接王洪文了。

在颐和园里,这些人有个默契,虽然同在一个池塘垂钓,但都自觉隔得老远。他们之间不怎么交谈,也互不妨碍。这不,叶帅和王洪文一到地方,就各自找了个清静角落,鱼竿一挥,就安安稳稳地坐那儿不动了。

这场戏真的挺有看头。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一个来自南方,一个来自北方;老人看起来容光焕发,孩子则是精神抖擞。

但说来也怪,不知道是鱼儿太聪明还是钓鱼的人心思飘忽,那次啊,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渔翁,还是那些爱凑热闹的新手,都没能拽上来一条像样的大鱼。两边心里头都有点急,结果反倒是啥也没捞着,就这么带着点不甘愿,结束了这场水边的“大战”。

【“一生唯谨慎”的叶帅,竟在昆明湖上惊险落水】

“喂,马头,赶紧把车备好,咱们出发,目标颐和园!”

又到颐和园逛了。那段时间,差不多每隔一两天,昆明湖边上总能瞅见那位大爷的身影。他就那么稳稳当当地坐着,一根老长的鱼竿从身前直伸到水里,时而瞪大眼睛盯着水面,时而闭上眼睛像是在琢磨啥。这时候,他心里头对于那件事情,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想法。

找艘小船,咱们划到湖中间钓鱼去。

今天这位渔翁不知咋了,忽然说要到西堤西边那湖的最中间去钓鱼,这让旁边的人都挺纳闷。毕竟那湖挺深,大家觉得不太安全,都不想让他去。不过,熟悉他脾气的人都清楚,叶帅一旦打定主意要去哪儿,就很难劝得动。

叶帅坐的那艘船是昆明湖上的一种小船,小得只能容得下两三个人。为了让船轻快点,也为了船上安静,往湖心划的时候,船上就只有两个人,叶帅和划船的大哥。小船离了岸,慢悠悠地向湖中间晃去。跟叶帅一起来的那些工作人员,眼巴巴瞅着小船越来越远,心里跟揣了兔子似的忐忑不安。他们一会儿瞅瞅这个,一会儿瞅瞅那个,一会儿又沿着岸边走来走去。大伙儿心里头想的都一样,就盼着这艘小船能快点平平安安地回来。

船停稳在一个挺合适的地方后,叶帅就开始钓鱼了。这时候,湖面上一点波纹都没有,安静得很。往西看,是玉泉山;往东瞧,是万寿山。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里,整个画面就像一幅颜色特别鲜艳的画儿,展现在大伙眼前。这景色啊,真是让人喜欢得不得了,也让人看得入迷。不光是我们,就连船上的叶帅和那个划船的大哥,也都被这漂亮的景色给深深吸引住了。

就在这时,不清楚咋回事,叶帅的椅子猛地一晃,失去了平衡。他那壮实的身子,随着椅子歪倒的方向,径直掉进了那个两米多深的湖里。岸边上那些正聚精会神的人们,就像被晴天霹雳震到了一样,全都傻眼了。这时候,船离岸大概有一百米远,岸上的人想救也来不及,心里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差点儿没蹦出来。还好有个游泳高手的船工,在叶帅刚掉进水里那会儿,立马扔了船桨,也跟着跳了下去。他两手一使劲儿,就把叶帅给拽出了水面,然后一点点往小船那边挪。与此同时,岸上跳下来救人的也快到船边了,他们一块儿帮忙,小心翼翼地把叶帅扶上了船。接着,大家赶紧划船靠岸,把叶帅搀扶上去,送他离开了。

叶剑英元帅,毛主席曾夸他“一辈子都小心谨慎”,那么他到底是因为啥在昆明湖上出了事儿,差点丢了性命呢?

好事坏事常相伴,福祸总是相互转。大家都听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吧,它很好地讲明了福气和灾祸之间的变化关系。

叶帅在昆明湖不小心掉进水里,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到底是倒霉还是走运?那时候,谁心里也没个准数。不过,这事儿对那位老渔翁来说,肯定是有点正面影响的。它就像是给他打了个预防针,告诉他接下来要面临的战斗可不是闹着玩的,不光有生命危险,说不定还得搭上性命。这让他变得特别小心,一遍遍琢磨着怎么打败敌人,非得确保计划完美无缺,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1976年10月6号晚上,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有件大事儿发生了。这事儿是党中央亲自出手,把“四人帮”给解决了。整个过程,别说开枪开炮了,连大军都没惊动。就是那么悄无声息、机灵巧妙地把这场拖了很久的斗争给画上了句号,真的是做得滴水不漏,完美无缺。

【满目青山夕照明】

四人帮垮台后,颐和园里头那位常钓鱼的老大爷就很少露面了。说起来也简单,咱们国家熬过了十年动荡,现在哪儿都需要重建,得好好整顿一番。叶帅呢,跟1949年他当北京市长那会儿收拾战后的北京城一样,他又全身心投入到治理咱们这个大国的事务中去了,忙得不可开交,哪还有空在昆明湖甩两杆子钓鱼啊。昆明湖这地方,也跟那时候全国老百姓的心一样,经过那么大一场风波,现在也像是喘了口气,暂时安静下来,显得格外宁静。

自1978年以后,咱们国家经过一番整顿,好多事情都开始有了好转,国家平稳了,老百姓心里也踏实了。就在这时,有人在昆明湖那片树木葱郁的小岛上,又瞅见了那位渔翁的身影。

叶帅迎来八十岁大寿时,好多国内外的朋友为了给他庆生,都纷纷夸奖他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不过,这位心里装着国家大事的老元帅,却用一首叫“八十抒怀”的七律诗,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八十不言盛衰事,长征路上有人接。

导师创业留青史,同行追随难比肩。导师他开创事业,功绩流芳百世,咱们这些跟着的,真是自愧不如,感觉连他的影子都追不上。

众多平凡英雄齐心力,世界各地霸权同衰败。

我这人爱写黄昏的赞歌,放眼望去,青山在夕阳下闪闪发亮。

这首诗里头,叶帅把功劳和光荣都给了团队和大家,他说自己干的那些事儿,跟那些厉害的创业者比起来,真是差远了,不值一提。这首诗写得真有水平,把叶帅这位老革命家的高尚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1978年往后,昆明湖边上多了个老渔夫的身影,他带着“青山依旧在,夕阳别样红”的心境,来瞧这颐和园的湖光山色,心里头还琢磨着咱们华夏民族的明天会更好呢!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