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才子,他的文学作品家喻户晓,他的高尚情操更被后世交口称赞。说起苏轼的话题,很多人就会滔滔不绝地谈到他的诗词、书法以及美食等等,坊间也有很多有关东坡先生的轶事和传闻。
苏轼曾有四个儿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苏迈、苏迨、苏过、苏遁,小儿子出生后不满周岁就不幸夭折。而三子苏过不仅文学成就最高,而且还曾伴随父亲经历了惠州和儋州的贬谪生涯。下面分享苏轼过生日,苏过题赠七律,开篇满怀悲戚之情,结尾尽显旷达胸襟。

大人生日
北宋 · 苏过
穷寓三年瘴海滨,箪瓢陋巷与谁邻。
维摩示疾原非疾,原宪虽贫岂是贫。
纺妪固尝占异梦,肉芝还已献畸人。
世间出世何由并,一笑荣枯等幻尘。

苏过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所生,也被王朝云视为己出。他19岁中举人,后来参加进士考试却不幸落第,之后便跟随父亲来到惠州。苏轼离世后,苏过又与兄长们一起将其灵柩护送到汝州安葬。
由于经常陪伴在父亲身边,苏过不仅耳濡目染,打下了深厚的文学根基,而且还因为他与苏轼一起承受过无数的苦难,所以也磨炼了其坚强的意志。这首诗写于苏轼63岁生日那天,回顾了父子二人同甘共苦的岁月,也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开篇满怀悲戚之情,“穷寓三年瘴海滨,箪瓢陋巷与谁邻。”苏轼被贬海南三年,一家人过着极其穷困的日子。“箪瓢陋巷”化用孔子门生颜回的典故,表达出一种不畏艰难、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与谁邻”三字,更暗示出苏轼刚到海南时人地两生的感受。
儋州地处偏远,瘴气萦绕,那里的乡亲们虽然淳朴善良,却没有什么文化。苏轼深入了解情况之后,便与当地的百姓们一起凿泉挖井、采集药材,并指导一些猎户进行农耕。他还在儋州积极推行文教,改变了很多当地青年学子的命运。

颔联颇有理趣,“维摩示疾原非疾,原宪虽贫岂是贫。”出句化用佛教人物维摩诘的传说,他为了教化众生,假装生病,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皆往问疾,维摩诘便趁机说法。
原宪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他出身贫寒,性格耿直,一生安贫乐道,不愿随波逐流。他曾当过孔子的管家,孔子要给他九百斛作为报答,他却推辞不受,宁愿过着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
苏过将父亲大人比作维摩诘,赞美他为儋州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东坡先生的恬淡襟怀,堪比春秋时的先贤。

颈联化用典故,“纺妪固尝占异梦,肉芝还已献畸人。”纺妪是指崖州的黎族老妪,她们擅长棉纺织技艺,还经常为人解梦,分析梦境中的异常景象,此处暗指她们梦见海南出现了一位异人,他就是苏东坡。
肉芝是指传说中灵芝、人参之类的仙草。畸人,本指仙人,引申为特立独行之人,这里是说苏轼不愿随波逐流,所以行走于朝堂中的那些权贵阶层,觉得苏轼与他们格格不入,必欲除之而后快。

结尾抒发感慨,尽显旷达襟怀,“世间出世何由并,一笑荣枯等幻尘。”诗人说凡尘中的出世可以与什么相提并论,其实无论富贵、还是贫贱,只在谈笑之间,世间的一切都成为幻像和尘灰。
苏过一定是深受东坡先生的影响,苏轼曾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经历了无数曲折和坎坷,苏过也觉得人生如寄,心安处是故乡,何必什么都记挂心头,唯有勇于放下,才能活得轻松和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