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2025年高考在即,不少家长估计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四处打探消息了。这不,最近“双一流”高校扩招的消息,就跟一颗石子丢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清北复交,武大中山,这些名字听着就让人心跳加速的学府,据说要扩招了,总数还不少,三千多人呢!

一下子,朋友圈里各种“喜大普奔”,仿佛自家孩子已经一只脚迈进了名校大门。但等等,先别急着庆祝,这事儿真有那么简单吗?表面上看,扩招当然是好事,意味着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人生理想。可是,仔细想想,这背后是不是也藏着一些让人焦虑的现实?比如,原本僧多粥少的局面,现在粥多了,僧会不会更多?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后会不会更难找到工作?

说白了,大家心里都明白,学历这东西,就像通货膨胀,多了就不值钱了。以前本科生吃香,现在硕士生遍地走,未来会不会博士生也得面临“内卷”?当然,国家层面肯定也考虑到了这些。你看,这次扩招,清华北大这些顶尖学府带头,而且重点放在理工农医这些专业上。这背后透露出一个信息:国家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能推动科技进步、保障粮食安全、守护人民健康的栋梁之材。上海交通大学的丁奎岭院士就说了,现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巨大,扩招就是为了填补这些“坑”。这话听着挺实在的。

可问题又来了,理工农医这些专业,不是你想学就能学的。它们对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的要求都很高。实验室够不够用?老师能不能跟上?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问题。拿医学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是巨大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扩招,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那培养出来的学生,恐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到了临床上啥也不会。

而且,就算学校尽力改善了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也跟上了,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和天赋。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搞科研,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当医生。如果只是为了追求一个“好就业”的专业,硬着头皮去学,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痛苦不堪。与普遍认知不同,学霸也有自己的烦恼。当我们羡慕他们能轻松考上名校时,是否忽略了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当我们抱怨找不到工作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热爱所学专业,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人文社科类本科毕业生占比持续上升,而理工农医等专业的人才供给则相对不足。这种供需错配的现象,不仅加剧了就业竞争,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实,扩招也好,不扩招也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为了给文凭镀金,而是为了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所以,与其焦虑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不如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其抱怨就业难,不如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

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新闻,一个北大毕业的学霸,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农村养猪。这事儿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觉得他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有人觉得他实现了自我价值。或许,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人生的路有很多条,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而教育,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不是你学什么专业,而是你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