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孙殿英,这个名字一提起来,不少人脑海里就浮现四个字:东陵大盗。
他干的事,可不是一般的盗墓小贼能比的,他直接把清朝皇帝的陵墓给刨了,把乾隆和慈禧的陪葬品洗劫一空。
更绝的是,他不仅在军阀混战中混得风生水起,还能在抗战时投日、战后投蒋,最后被解放军活捉。
按理说,这样的人,结局应该是死路一条,可刘伯承却说:“此人不可轻易斩草除根。”
这话一出,许多人都不理解。
一个盗墓贼、军阀、汉奸,怎么还能被网开一面?
盗墓贼的军阀梦
孙殿英不是一开始就干盗墓这行的,他的出身很普通,家境贫寒,年轻时混迹于地方武装,后来投靠了冯玉祥,逐渐爬上了军阀的位子。
可军阀混战,谁的手里都有一堆军饷问题,孙殿英的部队也不例外。1928年,他驻扎在河北蓟县,眼看着手下的兵吃不饱,他盯上了附近的清东陵。
这可不是普通的墓地,而是清朝皇帝们的长眠之地,里面陪葬的财宝价值连城。
孙殿英一拍脑袋,决定来一场“军事演习”,带着兵直接炸开了慈禧的陵墓,抢走了无数金银珠宝,连慈禧嘴里的夜明珠都被挖了出来。
但盗墓这事儿,终究是要出事的。
消息传开后,清朝遗老们气得跳脚,甚至有人上书要求严惩。
但孙殿英不慌,他把一部分宝物送给了当时的权贵,比如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很快风波就平息了。
从军阀到汉奸,身份变得比换衣服还快
盗墓风波过去后,孙殿英继续在军阀混战中左右逢源,但他的好运并没有持续太久。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原本是国军的一员,但在1938年,他突然投降了日本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奸。
孙殿英的投敌行为,连他的老上司张学良都看不下去,痛骂他是“民族败类”。
但他显然不在乎这些骂名,反正能混口饭吃才是王道。
可日本人也不是傻子,他们需要听话的走狗,而孙殿英这种见风使舵的人,显然靠不住。
再加上战局变化,他在日本人那儿也没讨到什么好处,到了抗战胜利,他立刻又换了个身份,投靠了国民党,摇身一变成了蒋介石的部下。
被俘之后,刘伯承为何不杀他?
1947年,解放战争打得激烈,孙殿英带兵驻守河南汤阴,结果被刘伯承、邓小平的部队一举击溃,他本人也成了俘虏。
按照正常逻辑,这样的人应该马上被处决,但刘伯承却给出了不同的判断。
他说:“此人成分复杂,不能一刀切。”
为什么?
一方面,孙殿英虽然是个军阀,但他在抗战期间也曾暗中给八路军提供过一些物资和情报。
这些事虽然不多,但在那个年代,政治考量往往比简单的“好人坏人”更复杂。
另一方面,孙殿英手上掌握着不少国民党的军事情报,尤其是蒋介石的布防情况。
如果他愿意配合,能提供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再加上,刘伯承一向善于用人,他知道,孙殿英这种人,虽然品行不端,但却极其现实,只要有利可图,他是可以被利用的。
最终结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尽管刘伯承没有当场处决孙殿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逃脱最终的惩罚。
被俘后,他被送去关押,后来因为积劳成疾,于1947年年底死在了狱中。
有人说,孙殿英的一生,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投机。
他从一个普通人,靠着胆大妄为,爬上了军阀的高位;靠着盗墓,填补了军饷的窟窿;靠着两面三刀,在战乱中活了下来。
但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过历史的审判。
历史不会遗忘那些曾经犯下的罪行,也不会单纯地用黑白来定义一个人。
孙殿英的一生,既荒诞,又现实。
他的结局,或许正是那个时代众多军阀们的缩影——在风云变幻中兴起,又在历史洪流中消亡。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