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去,六子回”,这是杨继业在五台山礼佛时,方丈智聪禅师留给他的谶语。他原以为有6个儿子能平安归来,没想到回去的仅有第六子杨延昭。就连他本人,也在战场上杀身成仁。而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时光辗转来到了民国时期,小鬼子入侵中国,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又有很多忠烈的家族挺身而出。其中之一便是吉林敦化的戴家。
敦化戴家敦化戴家的家主戴万龄,字洪昌,又名戴风龄,祖籍山东省莱州府掖县周廷社香合乡,4岁时随爷爷、父亲闯关东来到吉林省额穆县黑石江东戴家堡子。在父辈的苦心经营下,戴家逐渐人丁兴旺,家业日盛。由于家族逐渐庞大,戴万龄这一支脉便来到敦化县沙河沿生活。
戴万龄的父亲是经商能手,到他接掌敦化戴家时,家里已经拥有土地400多垧,4代同堂60多口人。而戴万龄也不差,在他的运作上,敦化戴家富甲一方,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为了防止土匪骚扰,戴万龄在请示官府后,还组建了一支民团,手里有一百多条枪。
尽管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戴万龄却待人和善,为人豪爽,且极讲义气。他最崇拜杨家将、岳飞、郑成功等保家卫国的英雄,所以好打抱不平,在当地威望很高。碰到灾年,他还主动减租,并开仓放粮。戴家也因此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口碑。
戴万龄率众抗日“九一八”事变后,戴万龄对日本人深恶痛绝,并早早为抗日做了准备。不仅变卖城里的商铺凑集枪支弹药,还花重金请来一位曾在东北军中担任军医的李姓军医到戴家坐镇。就在戴万龄暗中准备着这些东西时,他昔日的盟兄弟,东北军旧部老三营营长王德林成立了中国国民救国军,公开抗日。
王德林作为总指挥,亲自邀请戴万龄加入。戴万龄为了将侵华日军赶出中国,毁家纾难,变卖家财,带着自己的子侄,以及手下的“炮手”和长工,共100多人加入了救国军。之后,他又在沙河沿左右村屯动员了200多个猎户和炮手出身的青壮年加入。这300多人组成了救国军乡团大队,后来改编为救国军第五营。
戴万龄为营长,儿子戴克勤、戴克俭、戴克吉为连长,戴克志等9人为副连长,戴克政为传令兵,两个孙子是营长警卫员。这个以戴氏家族子弟为班底组建的部队,也因此被称为“戴家军”或“戴营”。戴万龄在打仗的过程中身先士卒,手下的子弟也是悍不畏死。第五营随着救国军转战吉、黑两省东部地区,先后参加镜泊湖连环战和二次、三次攻打敦化以及攻打额穆、安图、东宁等战斗,重创日军。
但救国军毕竟不是国民党的部队,也不是我党创立,所以在抗击日军时势单力孤。1933年1月,随着日军兵力的逐渐增加,王德林率部退至东宁县的中苏边境一带。他打算绕道苏联再重新返回东北。当他邀请戴万龄与他一起离开时,戴万龄拒绝了。表示自己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他要在这片土地上战斗下去。
于是在王德林的安排下,戴万龄带着手下的第五营往回突围,在付出伤亡100多人的代价后,与救国军柴世荣部在汪清县罗子沟汇合。两支部队合二为一,后来一起加入绥宁反日同盟军。1935年,戴万龄又带着部队加入了周保中领导了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次年这支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此后,戴万龄就带着戴氏家族的子弟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道路。
满门忠烈而戴万龄的家族,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长子戴克勤,1935年在东宁突围战中负伤,腿被打折。转到后方休养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日军折磨。1945年3月因伤重病逝;老二戴克俭和老四戴克志,1935年在东宁战斗中牺牲;老三戴克吉是父亲的警卫员,1937年在营救被捕的戴万龄时牺牲;老五戴克选是东北抗联领导人陈翰章亲自安排的情报员,奉命打入日军内部,后因身份暴露遇害;老六戴克政于1938年被敌人包围,以14人对抗日军200多名骑兵,激战3小时后,弹尽援绝,与另外9名战友壮烈牺牲。
而戴万龄则在1937年为替部队筹粮,悄悄潜回老家沙河沿一带。因叛徒告密,戴万龄被捕,后被日军火火烧死在雪地里。除了戴家的男丁,女子们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担负军队中后勤保障、医疗救护、运送弹药、传递情报等工作,有时也直接参加战斗。所以事后统计,戴家出来57人,牺牲了54人。到抗战胜利时,活下来的仅剩下年过七旬的戴广禄、几个寡妇和戴万龄的几个孙子辈的孤儿。
戴广禄曾在部队中担任卫生员,后来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被炮弹击中,弹片未能取出,才让他退伍还乡。而戴万龄的几个孙子,则完全是战士们为了给戴家留一些香火,才安排他们悄悄转移,一路乞讨回老家。
古有杨家将,今有戴家军。这种满门忠烈的家族,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铭记。因此在1995年,民政部追认戴克政为烈士。2022年11月,吉林省政府又追认戴万龄等戴家7人为革命烈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家园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了东北抗日的英雄和楷模。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