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协常委潘世炳:多措并举培育湖北低空经济的发展

夜人文 2025-01-18 17:13:07

(记者/柯文翔)2024年是“低空经济发展元年”。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元。低空经济产业起步不错,但也面临诸多发展难题。1月16日,在湖北省两会上,本刊记者采访了湖北省政协常委、永业行董事长潘世炳。

为了更好地培育湖北低空经济,潘世炳建议:

一、建立完善低空经济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一是借鉴深圳等地经验,发布《湖北省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制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规划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安全责任认定及监管机制,制定飞行管理和产业发展两类协同机制。二是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争取空域授权试点,研究制定《全场景低空空域(航线)及使用规则》,分梯次划分空域,明确服务和运行主体,明确空域管制流程。三是加强低空经济相关的技术、管理标准的制定。

二、构建低空经济规划和协作管理机制。一是编制全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平台,构建央地协同的产业体系,指导各地设立低空经济试验区,开展多场景试运行。二是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低空经济领导小组,涵盖军民融合办、发改、工信、公安、交通等,以及省低空综合服务公司和“一核三极”地方政府,民航部门提供指导。下设综合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场景拓展等专项小组,协同开展工作。

三、提高低空经济项目谋划推进质量。一是扩大“设施网”和“信息网”覆盖,推进主要城市通用机场覆盖,建设适配多类航空器起降、充(换)电、测试需求的设施,因地制宜完善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系统。二是提高飞行导航精度和安全性,完善数字空域图、数字孪生、3D地图、知识库和规则库等“航线网”建设。三是落实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实现计划提交、受理、审批、运行等“一网式”服务。四是提高符合条件的低空经济项目落地效率,对重点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五是畅通社会资本参与低空经济的路径,创新飞行管理收费机制,发挥国资平台引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融资租赁等参与低空经济。

四、加强低空经济财税和金融支持。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对低空经济提供专项支持,包括信用贷、低成本信贷、中长期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贷款产品,开展投贷联动、产业孵化、企业并购以及Pre-IPO金融服务。二是为低空基建项目给予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超长期国债支持。三是对低空经济产业给予补贴,如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取证、试飞场地运营等。四是建立低空经济保险服务体系,开发物流、载人、城市管理等低空险种,增强和商业场景契合度,扩大保障范围。五是鼓励融资租赁机构参与低空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及后市场服务。

五、引导发展“低空+”新模式新业态。一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聚焦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加强新型材料、整机及核心零部件、飞控系统等企业招引与培育,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与航空技术融合,支持低空经济企业申报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打造低空产业集群试点示范,引导各地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推行产业链企业入园。三是畅通跨领域协作渠道,构建低空经济供应链平台,降低飞行器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运营服务商协作成本。四是发布重点项目清单,编制示范案例,挖掘如空中交通、农林植保、测绘、物流、救援、医疗、旅游等大众消费场景。五是为湖北省树立低空经济的品牌,对外大力宣传,形成“低空+”品牌新高地。。

六、强化低空智联和数字风控建设。一是升级低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完善三维空域信息系统,构建“通、导、感、管”一体的低空智联网络体系,加快服务站规划建设,提升低空航空情报、气象服务能力。二是推进空域网格化、数字化,建立大数据平台,优化数字飞行规则,提高空域容量和飞行通量,提升低空经济体量。三是统一省内低空经济数据标准,实现畅通互联,建立各主体联合监管机制,以及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及应急响应机制。

0 阅读:8

夜人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