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浩瀚藏品中,两件当代陶瓷作品——“玉漱公主”白瓷雕像与焦作绞胎瓷《孔雀开屏》——以其极致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创新碰撞的典范。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白”与“瓷中君子”的技艺高度,更以艺术语言诉说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突破。
一、玉漱公主:白瓷中的古典美学新生
1. 灵感与创作:从荧幕到瓷塑的跨界
“玉漱公主”的创作灵感源于影视剧《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由福建陶瓷艺术大师连德理与其子共同构思完成。连德理深耕德化白瓷艺术四十余年,师承“何派”宗教造像传统,却大胆融入现代审美,通过细腻的瓷雕语言,将影视角色转化为永恒的艺术品。

2. 工艺革新:薄如蝉翼的极致挑战
作品以德化白瓷为媒,利用现代电窑控温技术与高纯度瓷土,实现了“远看似纱,近看为瓷”的视觉效果。人物发丝纤毫毕现,衣衫轻盈若飞,裙裾褶皱如真实布料般自然垂落,甚至放大后可见织物纹理。这种“薄胎塑形”工艺,既继承了明代“瓷圣”何朝宗的写实神韵,又以科技突破传统局限,成为德化白瓷当代化的标志性作品。

3. 文化共鸣:展览与传播的现代路径
自2024年起,“玉漱公主”先后亮相江西、河北等地博物馆,引发观展热潮。在河北博物院“一色万象——白瓷艺术展”中,其与明代何朝宗观音像同台展出,形成古今对话,凸显白瓷艺术从宗教造像到大众审美的演变。

二、孔雀开屏:绞胎瓷的千年技艺复兴
1. 非遗技艺的“破茧重生”
与“玉漱公主”的细腻不同,焦作绞胎瓷《孔雀开屏》以“表里如一”的绞胎工艺震撼世人。这一唐代起源、北宋鼎盛的技艺曾失传千年,直至非遗传承人柴战柱通过复原当阳峪古法,结合山水、花鸟纹饰创新,终令其重现光彩。作品以黑、白双色瓷泥手工编花,羽毛纹层叠紧密,仿若宋代绞胎瓷的“时空复刻”。

2. 工艺哲学:编出来的“瓷中君子”
绞胎瓷以胎内纹饰为核,每件作品花纹独一无二,因无法复制而被称为“编出来的瓷器”。《孔雀开屏》中,每一根羽毛的纹理均内外贯通,既展现孔雀的华美姿态,又暗含“君子如玉,表里澄澈”的东方哲思。其入选国博收藏,标志着绞胎瓷从地域非遗升华为国家文化符号。

三、传统与现代的陶瓷艺术对话
两件作品虽材质、工艺迥异,却共同诠释了陶瓷艺术的传承逻辑:
- 技与艺的融合:玉漱公主依托德化白瓷的“中国白”底蕴,借现代技术实现超薄胎体;孔雀开屏则复活绞胎古法,以编花工艺创新纹饰设计。
- 文化符号的转化:前者将流行文化注入传统瓷塑,吸引年轻群体;后者以非遗技艺呼应“国潮”,赋予古老纹饰时代生命力。
- 国际视野的拓展:德化白瓷沿海上丝绸之路远播世界,绞胎瓷则通过博物馆收藏与国际展览,成为“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结语:瓷艺的“守界”与“越界”
“玉漱公主”与“孔雀开屏”的并置,恰如陶瓷艺术的双翼:一翼扎根传统,以敬畏之心复刻经典;另一翼振翅创新,以跨界思维开拓边界。它们不仅是对“匠人精神”的礼赞,更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存续的密码——唯有在传承中大胆破局,方能以瓷为媒,让千年文明持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