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除了明、清之外,还有一支重要的农民军力量,就是明末时闯王带领的农民军。当时,大明、大顺、大清三股力量角逐争斗,纵横捭阖,最后,大顺推翻气数已尽的大明,而大顺只存在42天,就被清灭亡。

为什么要提到闯王?是因为在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还有大顺这股力量的存在。
那么在乱世中,闯王李自成是如何带领农民军一路高歌入京称王,最后被灭的?
燎原之势李自成,其实是农户出身,家境贫寒。幼年曾经被舍入寺庙,后来又到地主家放羊。
成年之后,到驿站做驿卒。崇祯初年,因朝中财政太紧,于是裁减驿递经费,李自成也就被迫离开驿站。当时,灾荒严重,李自成带领本村一群走投无路的农民,走上民变的道路。

实际上,明朝后期腐化严重,土地高度集中,财政濒临破产,连年灾荒,军队涣散,勤王军哗变,裁撤驿递驿卒。
第一,辽事。后金坐大,成了气候。高丽和蒙古先后与大清结盟。明朝在东北已经由优势转为劣势。连年战争,明朝财政危机,几至破产。
第二,天灾。当时明国三年就一直闹饥荒,瘟疫泛滥,百姓都弃田逃难去了。
第三,军乱。边军缺饷,士兵哗变,不仅肆行抢掠,还转而为盗。当然,这么一来,明军战斗力的下降,使农民军得以乘虚而起。
第四,民变。人民没有饭吃,民不聊生,官府又不赈济,再加上各方地方官逼迫。所以,只有选择铤而走!
天启七年,农民军在陕西澄城县起义。期间,先后涌现出李自成、张献忠等著名的义军首领。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军占领西安。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为大顺。之后,李自成率大顺军进军北京。
此时,崇祯帝采取什么对策呢?

崇祯帝得知大顺军进军北京的消息,先后采取了五对策:
第一,派官“代朕亲征”。
崇祯帝派大学士李建泰代表自己亲征。崇祯帝是想利用他的家产来解决兵饷。
而李建泰取道保定南下。到邯郸时,得知大顺军左营刘芳亮部即将前来,吓得向北撤退。后来,有些不安分的兵将,将县城抢劫后北逃了。最后,只剩下李建泰和数百名亲军进了保定,不久就在保定投降大顺。

第二,抽调官兵勤王。
后来,崇祯帝召对大臣,提出抽调五千精兵随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往山西助剿。
但是,崇祯帝不愿意承担放弃关外的责任,大臣们也不愿意承担,之前有大臣讲真话,结果都被杀了,此时谁都不敢提出意见,于是君臣之间开始扯皮。后来,扯皮没有结果,崇祯帝才下令放弃宁远,并调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勤王。同时命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统军入京。
而吴三桂接到诏令后,动作缓慢,直到北京已经被大顺军攻占,还没到达。刘泽清谎称自己坠马负伤,不能行动。倒是唐通率领八千士卒到达北京。
但崇祯帝为了控制这支队伍,派太监杜之秩监军,唐通一气之下,借口要到居庸关设险以待,离开了京城。调部勤王之举便作罢。

第三,南迁首都之议。
崇祯帝的本意是自己逃到南京,但又要顾全面子,要大臣襄赞。但是朝臣也是各有各的想法。当年好多提正确建议的大臣,一个一个都被杀了,所以这个时候谁也不敢说真话,就等崇祯帝自己说,然后再附和。所以南迁之议就这样拖了下来。
后来,崇祯帝得知大顺军是分三路包围京师,也就知道自己是无法逃到南京了。

第四,诏令百官助饷。
崇祯帝既不舍得拿出内帑补充军饷,又要解决军饷困难,便下诏命勋戚、百官、太监捐银助饷。
为此,崇祯帝派人密谕让岳父周奎纳银12万两带头表率,结果周奎表示只能纳1万两,崇祯帝很不高兴,让他再纳1万两。周奎就向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悄悄送去5000两,周奎扣下2 000两,只纳了3 000两。
崇祯帝觉得这样不可行,干脆搞起摊派,先按照衙门摊派,又按照官员的籍贯摊派,还让大臣推举各省勒逼捐银。太监也被逼着纳银。这样,才一共弄到20万两银子。而后来,大顺军仅从周奎家就搜出现银达53万两。由此反映明朝皇亲国戚对崇祯帝、对明朝政权的不“忠诚”态度。

第五,派遣太监监军。
由于各地官将多有投靠大顺政权的,崇祯帝对各地文武官员不信任,便派出亲信太监到各镇监督。兵部认为这样事权无法同一,请求收回成命,但遭到崇祯帝拒绝。后来,这批亲信太监大部分随同所监督的文官武将一起投降了大顺。
在危急关头,崇祯的五策略,招招落空,民变烽火,愈燃愈烈,终于烧到北京,崇祯帝逃脱不了亡国之君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闯王带领大顺军进抵京城西北的居庸关。防守居庸关的总兵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便投降。
大顺军开始攻城,然而,守城太监曹化淳等按事先拟定的“开门迎贼”公约,首先打开广宁门。外攻内应,北京城因此陷落。
崇祯帝看到外城已经陷落,就召集大臣商量怎么保卫内城,但是没有一个文武大臣到他身边来。于是,他到后宫先逼皇后自杀,然后用宝剑砍伤自己的亲生女儿。最后,孤家寡人到了煤山自缢而死,年34岁。明朝灭亡。
李自成入京后,住紫禁城,故明妃嫔、宫女自尽者、被掠者有之。为了补充经费,规定在京城的官员每人交银子。大学士魏藻德缴纳1万两,他们嫌少,便将其用刑致死,之后又逮其子追征。

其实,大顺军杀的不是魏藻德一个人,他是明朝官员的代表,拷掠、抢夺搞得人心惶惶,这和多尔衮宣布“官仍其职、民复其业”恰恰相反。李自成最后失败,这也是原因之一。
闯王李自成在北京共42天。当时李自成率军奔向山海关,进行山海关大战。但在多尔衮和吴三桂联合下,他败回了北京。这时,李自成并没有继续部署作战方案,而是草草在武英殿举行即皇帝位典礼。之后,闻知多尔衮打到了北京城,便撤离北京。
其实,李自成失败是偶然也是必然,他带领的农民军一入京,便掠取打压官民,尤其是掠取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成为后来吴三桂降清的一个口实。
山海关大战,吴三桂当时可以有三种选择的,他可以闭门死守,也可以投降李自成出城迎战,不是非降清不可的。所以,山海关一战怎么个打法,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和结果了。

明末李自成借助天灾人祸与明廷腐化,农民军以燎原之势攻陷北京,却因战略短视陷入困境。入京后拷掠失民心、军纪涣散激化矛盾,更因未能妥善处理边将关系,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最终,大顺政权42天的骤兴骤灭,使清朝成为乱世角逐的最终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