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汽车以年均15%的出口增速攻占全球市场,俄罗斯《汽车观察》的专家却抛出一组矛盾调研结果:63%的俄罗斯消费者认可中国车智能化配置,但51%的车主抱怨配件接缝标注不一。这种"技术领先"与"工艺欠缺"的撕裂感,恰恰折射出俄罗斯消费者“混乱”的认知问题。在圣彼得堡汽车工程师协会最新发布的评估报告中,中国造车工艺与德日标准的差距究竟在车身钣金还是装配体系?俄罗斯专家通过拆解平行进口车型,给出了颠覆认知的答案。
以下来自俄罗斯《汽车观察》原文﹕《各有千秋﹕中国汽车组装工艺与国际标准有何不同》。
中国汽车工业常被“怀疑”其生产文化未达到我们熟悉的国际水平。诚然,中国车型技术先进,但组装工艺却显得不那么精细——车身缝隙宽大、接合处不平整、内饰面板参差不齐等问题屡见不鲜。当然,挑刺总是容易的,但要知道,工业文化的积淀需以百年计,短短三十年的中国汽车发展史,无论多努力也难以速成,但这是民间常见的观点,可行业专家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任何关注汽车行业的人都无法否认中国车企的进取心和惊人的增长速度。全球汽车工业史上从未有过如此迅猛的扩张。然而这种"中国速度"也暗藏隐忧﹕中国在设计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车载互联)上投入巨大,但在质量控制与复杂工程领域仍显不足。如果说后者尚需专业眼光评判,那么组装工艺的粗糙却是一目了然——巨大的接缝、歪斜的零件甚至能让盲人摸出端倪。难道不是吗?
若直接发问,多数人会脱口而出﹕"毕竟是中国,怎能比肩精益求精的日本或毫米级精度的欧洲?"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出口的不仅是本土品牌,还包括部分欧洲、日本甚至韩国品牌的车型。通过平行进口渠道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韩系车中,不乏中国工厂组装的案例(新车和二手车均有)。它们的工艺水平是否与本土生产存在差异呢?
加特契纳"Koreana"汽修中心负责人丹尼尔·特列古边科给出了答案﹕"不同产地的韩系车质量差异微乎其微。真正的区别在于配置——比如通过平行进口引入的车型可能搭载因高税率未在俄官方渠道销售的更大功率发动机......"
这番坦诚回答揭示了一个简单道理﹕切勿以偏概全。固然存在工艺欠佳的中国车型,但同样有组装质量不输传统大厂的正面案例。关键在于,消费者需在购车前自行做好功课——可惜并非人人如此。
PS:根据J.D. Power 2023中国工厂质量报告,外资品牌在华工厂的IPTV指数(每千辆车故障数)较其本土工厂差距已缩窄至5%以内。
总结﹕
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始终伴随“工艺质疑"与"技术认可"的双重声音。从俄罗斯市场的反馈可见,中国车在智能配置和动力性能上已形成独特优势,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旧存在刻板偏见,认为中国车的装配精度和工程积淀方面,仍需向西方工业强国取经等。
窃以为,在这场“百年工艺积淀”与“创新速度突破”的博弈中,俄罗斯消费者不要陷入经验主义错误,应与时俱进、客观理性辨识才能得出真实的答案。要知道,中国的制车工艺早就今非昔比了!而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俄罗斯人的消息渠道却仍然如此落后、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