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行路难》 李桂强书法碑拓
赵朴初书法传承人,军旅书法家李桂强先生,将书法艺术与李白诗歌的豪放意境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以《行路难》作品为例,试从书法技法、艺术表现与诗歌意境的融合角度进行赏析:
一、书法技法与风格特征
1、笔法灵动,方圆兼备
李桂强的行书以二王为根基,朴老书风为基调,兼收米芾、王铎之韵。在《行路难》作品中,侧锋取势与中锋行笔交替运用,如"金樽清酒"四字,起笔露锋迅疾,转折处方折有力,收笔或顿挫或牵丝,体现"欲渡黄河冰塞川"的艰涩感。
2、结体险绝,动静相生
字势多取左低右高之态,"行路难"三字通过"行"的扁平与"難"的纵长形成对比,"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帆"字右倾欲倒却以"济"字左撑平衡,暗合诗中"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矛盾心理。
3、章法和谐,气韵连贯
全篇结字和布局十分协调,和谐生姿。字与字间笔断意连,行与行间顾盼相依。个别字如“金″、“乘″、“碧″、“难″等重笔浓墨,突出字眼,“行路”二字的连笔,在作品中起到提气作用,加上合适的空间留白,形成视觉的"呼吸感",恰似诗歌情感的抑扬顿挫。

李桂强作品
二、诗书合璧的意境呈现
1、线条的抒情性
通过疾涩相间的运笔表现诗意转折:书写"多歧路"时线条枯涩颤抖,墨色由浓转淡;至"长风破浪"则转为饱满润泽的长线条,笔势如江海奔涌,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可视化。
2、空间构成的隐喻
作品中没有故意制造字组挤压,而是字距行气间的自然舒展,缓缓流出,行云流水,如一股清流,赏之愉悦,如饮甘泉。
3、金石气息与诗魂共振
部分笔画融入碑学苍劲,与李白诗中"仗剑去国"的侠气相通,墨色变化中的飞白效果,恰似"大鹏一日同风起"的羽翼震颤。

李桂强作品
三、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
李桂强在创作中注入了现代审美意识:
1、按传统行书匀称格局,强化字与字间的视觉冲击,局部采用涨墨法营造块面感。如开头的"金"字,中段的“乘、梦"等字。落款行草夹杂,直落一行,以“李桂强″三字穷款结束,干净利落,体现"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理念。
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书写方式,使千年古诗焕发新生,正如李白诗中"破浪长风"的意象,在当代书法语境中完成了古典精神的重构与升华。
此作的成功在于将诗学意境转化为可视的笔墨语言:疾书时的果敢对应李白的豪迈,滞笔处的沉吟暗合诗人的苦闷,最终通过开合有致的章法布局,完成了从"行路难"到"济沧海"的视觉升华,堪称诗书合璧之佳作。
(陈文)
责编:文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