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5国25天游记第8天:走进危地马拉玛雅文明的腹心,二进集市

夏柳旅游 2025-04-12 03:16:33

中美洲5国25天,11位团友,今天是第3个国家--危地马拉的第1天(整个行程的第8天),从危地马拉城前往阿特蒂兰湖,途经奇奇卡斯特兰戈。

示意地图(危地马拉-奇奇卡斯特南戈-帕纳哈切尔<阿特蒂兰湖>)

全程180公里,4.5小车程。头天晚上入住的酒店,网上说他们的早餐不错,今天的行程也不紧张,为了有更充足的时间吃早餐。我们定的8:30出发。

8:15大家把箱子放到房间门口,行李‬员挨个收集并装帮我们装上大巴。

酒店大厅这幅彩绘地毯很显眼,上面写着酒店的名称,周围用木栏杆围了起来,看上去很高档。

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地毯,而是用彩色锯末(或称“彩沙”)制作的一幅危地马拉传统“Sawdust Carpet”(Alfombra de Aserrín)艺术品。翻译成中文:彩屑地毯。多用于宗教节庆,如复活节游行(Semana Santa),会铺设在游行队伍必经之路上,有时也会用来做装饰,在危地马拉非常有代表性。

这次的行程主要由冯老师设计,我只是参与,我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去阿特蒂兰湖,冯老师是资深驴友,多年前就关注这个线路,想必是做了足够的功课的,我也就没有过多查阅。

行程是这样描述的:驱车前往奇奇卡斯特南戈市集参观,这里是中美洲最大的露天玛雅市集。 著名的奇奇卡斯特南戈市场每周四和周日都会让小镇充满生机,提供您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独特文化体验。 您将看到穿着传统玛雅服饰的当地人,目睹神圣的宗教习俗,并有机会尝试一些当地的街头小吃。更不用说, 还有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商品和传统玛雅手工艺品可供细细品味。您一定会在这个市场找到特别的东西......!

而当天正好是周四,想必十分热闹。

前往奇奇卡斯特南戈约需3.5小时;几乎全程都是危地马拉 CA-1号 公路,它也是泛美公路的一部分,也是危地马拉的交通主干道。出城时车特别多,对向进城的那一侧还严重拥堵。

没有高速,多是乡村盘山路,山并不是很高,时而经过一些小镇,路两边的植被也非常好,绿依然是主色调,有的地方像极了哥斯达黎加,但自然程度不及哥斯达黎加。

出城约30分钟,然后就进入乡村了,路边的树很高,山离得很近,上上下下,路况非常好。

10:20在停下来休息,那里有一个纪念品商店和一家餐厅,当地人很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知道我们要上厕所,主动告诉我们在哪儿。

餐厅从外面看就像一个小小的茅草棚,很不起眼,但里面非常热闹,也很干净,装饰很有格调,木头架子支撑着高高的尖顶棚,宽敞明亮。里面坐着许多游客。

两个大柴炉边,一位中年女士正不停地用双手拍打着玉米饼,发出啪啪的声响,见我们进来,她露出满脸的微笑,大家示意要拍照,她非常乐意,她就是玛雅人。

玉米饼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炉子边上还放着一些玉米棒子,很有带入感;我们在哥斯达黎加已经吃过玉米饼,但亲眼见到他们制作,这还是第一次;我买了几张,让大家也尝了尝。

玉米饼有两种颜色的,一种‬花色的,一种黄色的,非常软,没有加糖,也没有馅儿,但‬味道还不错。

吃玉米,中美洲可是鼻祖了。玉米在15世纪以前,只产于中美洲,在墨西哥和危地马拉地区,玛雅人几千年前就开始种植玉米了,玉米不仅是他们的主食,甚至被视为神圣的存在。玛雅神话《波波尔·乌》里说人类是由玉米做成的,可见其地位之高。

玉米饼(tortilla)是他们吃玉米的主要方式:把干玉米煮过、泡碱(这个过程叫nixtamalization,是玛雅人最早掌握的技术,能让玉米更容易消化),再用石磨磨成浆,压成饼状在火上烙熟。传统是用手拍成型,很多玛雅妇女至今还用传统的方法制作。

玛雅人掌握了一种叫“三姐妹农业”的种植方式,把玉米、豆子和南瓜(或葫芦)套种在一起。具体步骤是:

1、玉米先种下去,它长得高,像天然的“架子”。

2、合适的时候豆子随后种在玉米旁边,它们会顺着玉米杆往上爬,就像藤蔓绕柱一样,不需要额外搭架;

3、南瓜或葫芦类植物种在地面,它们的宽大叶子可以覆盖土壤,防止杂草滋生,保持土壤湿润。

我和宋老师还各买了一杯咖啡,坐在里面休息了一会儿,大家也正好可以拍照。

接着去奇奇卡斯特南戈集市。路的两边有时还能看到玉米地,但只剩下还没有收割的枯玉米梗。

玛雅人的村庄多了起来,大多是盖着铁皮的小矮房,也有一些很像中国南方农村的小楼房,有的有3、4层。

好些家门口还放着一种本地的南瓜或者哈密瓜,大多是长椭圆形的,看上去更像西瓜。颜色偏白或灰绿、有少许条纹或者疙瘩,看上去很“原生态”。也有的门口挂着长串的香蕉。

12:09来到了奇奇卡斯特南戈小镇,人头攒动,果然特别热闹,正如行程表中所写“充满生机”。除了游客,更多的是当地赶集的人,这真的是一个传统的、活着的集市,不是那种仅仅为了游客而设立的所谓的集市。

店铺林立,主人也都是玛雅人,玛雅人个子相对较矮,女士的臀部特别宽大。

除了手工艺品铺子而外,也有蔬菜、水果摊位,看上去很新鲜,像是刚从地里摘下来的;还有切好的佐料:辣椒、葱、姜、香菜等,得有10来种。

我一般不买东西,但很喜欢逛这样的地方,尤其是这种不仅仅是针对游客的市场;可以很好地深入观察他们的生活,最大程度地知道他们平时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怎么做生意。

老老小小的本地人都来了,看上去就是亚洲面孔,他们安静的坐在小店里,吃着玉米饼,喝着南瓜粥,还有烤肉;不像我们国内内地的很多餐厅,吵闹哄哄的,这又让我想起了前两年去西藏,每当走进藏餐馆吃饭时,看到当地人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里面,喝着酥油茶、吃着糌粑的场景。

危地马拉是全世界玛雅人最多的国家,也是玛雅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约有700-900万的玛雅原住民。而我们现在来的地方,就是玛雅人聚集区。

集市非常大,横七竖八的街巷有好多条,可能真的是中美洲最大的露天玛雅集市了,我走得很快,想先尽快把这里了解个梗概。

妇女都穿着彩色的裙子,服饰和国内西藏少数民族很像。有的还用背带背着小孩子。

不时有人抱着洋葱,在街巷里走动着售卖,买的顾客当然也是本地人。据说这里盛产洋葱,个头极大,而且味道很好。

逛了大约40分钟,是该吃饭的时候了,这时有两个选择:1、再逛一会儿,晚一点吃午饭,吃完午饭就直接离开,2、现在就去吃饭,吃完饭再回来慢慢逛;反正今天也没有别的安排了,我们决定先去吃饭,然后再回来。

餐厅不在集市里面,要走到出口处,是一家庭院式餐厅,西班牙殖民时期留下来的老房子,里面有喷泉,还种着很多紫藤树;也是一家酒店,提供自助餐。

餐厅里坐满了游客,以欧美人居多,中国游客就我们一拨。

前台给每人发两张小纸条,一张用来打饭菜用的,一张用来取饮料的。菜品放在长长的凳子上,品种还算可以,炒米饭还挺香的,也有南瓜粥。

餐厅的名字叫:Hotel Santo Tomas,以其殖民风格的建筑、精美的花园和丰富的西班牙殖民艺术收藏而闻名。但自助餐只在周四和周日赶集日才提供。在当地算是最好的餐厅了。

天公不作美,吃饭的时候就下起了小雨,吃完也没有停。这时很多人都说不想再去逛集市了,只有我和郝老师、马老师想再回去看看。

大家在餐厅休息,我们三人开始二刷奇奇卡斯特南戈集市。这次我算是轻车熟路,带着先回到集市中间高台处的教堂,一个玛雅人正拿着冒着烟的炉子,站在教堂门口处不停的甩动着,这在其他任何地方的教堂都没有见到过。

那个冒烟的炉子,是玛雅传统中的香炉,里面烧的是一种叫做乳香树脂的香料。用链子、绳子或手柄前后摇动香炉,让香烟四处弥漫。这是玛雅人与天主教信仰融合的独特仪式。

这座教堂是建在古玛雅神庙的台基上的。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这里并不是教堂,是玛雅神庙。后来当地玛雅人就被动走入了天主教堂。为什么要摇动香炉?据说有多重意义:与神灵沟通:玛雅传统认为,香烟是人类的“气息”献给天界,它们随烟雾上升,带走人的祈祷;祖先与教义的联结:这种仪式不是在教堂里,而是在教堂门口或广场边,意味着原始的祖先信仰和天主教共存;保护参与者:仪式中,尤其在节庆、婚礼、丧礼或朝圣时,会用香炉烟熏过人的身体,象征清除晦气、带来祝福。

集市里卖的玉米,颗粒挺大的,还有花色的。我老家在重庆山区,小时候也是吃玉米长大的,一直吃到高中;但跟他们的吃法不一样。我们是把不去壳的干玉米粒用石磨磨成粉,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湿湿的颗粒,放到火上蒸熟,再打散,再加水搅拌成颗粒状,再蒸一次就可以吃了,有点干干的。

天天吃也就吃腻了,那时要是能吃一顿香喷喷的白米饭,简直跟过年一样。

要说这欧洲人发现新大陆,虽然带去了掠夺、天花和杀戮,但也还是有点积极的作用,起码让我们也早早地吃上玉米了;我们小时哪里知道:我们吃的主食还是从中美洲,经欧洲再传到中国的。如果那时我们也能像玛雅人这样做饼吃,估计就不会觉得那么难吃了。

马老师买了一个小木雕。这里是可以砍价的,可以大大的砍,当地人做生意还挺和气。

玛雅人的主食制作---摊玉米饼,在这里到处都是,而且他们都非常乐意让我们拍照。买他们饼的大多也是本地人。偶尔也有问我买不买的,我拍了拍肚子,表示我们刚吃过饭,她们也就真诚的笑一笑。

有几个摊位还卖着鱼和虾,看着还算新鲜,非常接地气。

最多的还是这玉米饼,要是放点油一煎,或者里面加点馅儿,会不会更好吃?但那就不是玛雅人的主食了。

由于大部队还在等我们,我们也不敢在这里太放肆,大约30分钟后,我们也往回走了。

逛这个集市,真的像是回到了国内,因为身边的人长得跟我们都一样。有的人看了我的视频,说是像到了西藏,一点也不假。

他家的玉米饼是用黑玉米做的!是不是有点像浙江的梅干菜烧饼?

我当时就在想,以后再组团来这里,中午就不要安排集体用餐了,大家在这里多逛逛,再吃吃他们的玉米饼和这样的烧烤,当然也还有很多其他小吃可以选择,多么惬意啊!

走进一家卖当地服饰的小店,两个小伙子正在编织着什么,问他们挂在墙上的衣服是不是手工的,他们很实在的告诉我们:不是,是机器加工的。

城边还有一个拱形的彩色城门,外面就是山,我们三位在这里拍了照片。

在街边聊天的玛雅人。女的都是穿彩色的裙子,男的已经世俗化了,和普通人的打扮一样,想必过去他们也是有特色服饰的。但大家的长相真的很“亚洲”,尤其是小孩子。因为他们的祖先就来自亚洲。

拉着板车过马路的玛雅小伙子,雨变小了。

我们看到好几次拉货的老破旧汽车,遇到爬坡时十分费劲,还要倒回来再加油门冲刺,好不容易才能爬上去。

跟大部队汇合以后,我们就往阿特蒂兰湖开去了,湖周边分布着很多玛雅人小镇和村落。我们的目地的是湖北岸的帕纳哈切尔小镇。离这里还有38公里山路,1.5小时车程。

下午4:30到达酒店,离湖边走路约5分钟。下午一直阴天,就没有到湖边去拍日落。

在房间能看到阿特蒂兰湖,我们的房间都是1楼的,二楼的只有1间,看湖的角度非常有限,我去跟酒店前台商量,后来给我们调了4间到三楼,能无遮挡的看到阿特蒂兰湖和它周围的山,感觉就好多了。

专门到湖边来住,一定要优先预订湖景房,这是这次的经验。

这是我住的1楼的房间,也能看到一点湖面,住这家酒店一定要预订3楼或4楼的房间。酒店叫:Porta Hotel del Lago,也是五星级。房间内不提供矿泉水,但是每层楼的楼道里会有一个水罐子,上面有龙头,去接凉水,再到房间里用咖啡壶烧开。

晚餐就在酒店内用餐,环境挺友好,外面就是游泳池,泳池边有个铁门,出门就可以走到湖边。

酒店走到小镇中心商业街约7分钟,我先在前台打听了一下这里的治安,得到的回复非常肯定,是安全的,即使一个人也没有问题。

帕纳哈切尔小镇不大,人口约1.5万,以玛雅人为主,是湖边非常著名的一处玛雅文化探访地;我打算晚上去看看,时间也不早了,而且要走路,我就没有问团友们是否也想去。

独自出发,走到酒店北门,遇到当地的保安,他主动跟我打招呼,问我来自哪里,他说他很喜欢中国。的确,这里的每一个人对中国人都非常友好,至少从长相上就给他们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吧!

顺着酒店北门有一条很宽的路通向小镇中心,有很多三轮突突车来来回回,外形还挺好看的,有的突突车装饰的很华丽。车主不主动招呼,我也想走走路。

小镇上的小吃摊还真不少,多是一些烧烤,也有好几家餐厅;要是晚上不在酒店吃饭,就可以来这里品尝一番了。

人不是很多,一条南北的主要街道,但也灯火辉煌,有几家餐厅音乐声开得很大,酒吧里有热闹的舞蹈表演,拉丁美洲的音乐旋律轻快高昂。

旅游纪念品店较多,以当地的服饰为主。

我在这条街上来回走了两趟,决定走一条和来时不同的路,顺着湖边回酒店。这条路特别安静,光线较暗,刚开始身后还跟着一个当地的年轻人,刚到湖边,他在台阶上坐了下来,再往前走就彻底没人了,我还是忍不住不时打量一下周围。

为拍照的游客设在湖边的爱心,想必白天是个拍照打卡的好地方,但多半要收钱,此时空无一人。

我快步往酒店方面走着,突然听见路边油布棚子里有人说话,估计是白天在这里做生意的小商贩,晚上就住在了这里。

这时出现有一个中年人拉着一个小孩子走了过来,就更显和谐了。远处有灯光的地方是另一个玛雅小镇。

这是我们的酒店,后面是山,前面是湖。

酒店的泳池。

阿特蒂兰湖畔的码头。

湖对岸的火山。

回到酒店,我把夜游小镇的照片发给了大家,还制作了一个小视频。我提醒大家,明天早上一定要早点起来到湖边去看风景(最后这几张是第二天早上拍的)。

明天我们将乘船游阿特蒂兰湖,探访湖南岸的两个玛雅人村落。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我将继续记录中美洲5国25日之旅后面的日记,欢迎关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