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过去一些年份我国各地薪酬调查的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越高。
当然,在14亿人口的基数下,总会有一些例外的情况,你可以将其视为饭后茶间的谈资,但学历低收入高的情况不应该成为常识。所以,是女性平均收入水平高,还是男性平均收入水平高,我们通过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性别比情况,可知一二。教育部门的《教育统计数据》,收录了2004年以来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性别数据。不过数据仅更新到2022年度。2023年度的《教育统计数据》(在2024年末发布)里,不再公布性别、民族等信息。有了在校生的性别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得到性别比情况。当男生数量超过女生时,意味着男生的收入可能会更高。反之,女性收入会更高。2004年到2022年间,硕士、本科和专科在校生,性别比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是男多女少还是女多男少?一张图表告诉你答案。在阅读图表之前,你需要了解一个常识:性别比通常指以女性为100的男性数量,即当性别比大于100时,意味着男性多,反之意味着女性多。

从图表看,硕士和本科在校生的性别比,重合度是比较高的,只在少数年份有明显的差异。硕士和本科在校生男多女少的现象,从2010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前是男多女少,之后是女多男少。在2018年度,本科在校生的性别比一度低到100:85,即每100个在校女生,仅对应着85个男性。当然,具体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性别比会有明显的差异:有些学校是男多女少,有些则是女多男少。但这些不在本篇的讨论范围。专科在校生的性别比,大约也于2010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女多男少的趋势开始减少,替代的是男多女少。2021年,专科在校生的性别比甚至达到了113:100,每100个女性,对应着113个男性。男生恋爱的压力明显大于女性,与本科和硕士的情况刚好相反。教育领域的这种现象,可能与我国的人口结构有关。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女孩时,女孩会受到更好的呵护,比如鼓励和资助她上更好的学校。通常,女性会更听家长的话,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为在与男性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奠定了基础。再加上语文、英语、历史等科目中,女性天然拥有更多的优势。这是女性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比例高于男性的两大原因。男性听家长话的概率是更低的,同时,成年的男性要赚钱养家,这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于是,相对于漫长的四年或五年本科而言,上三年专科就能滚出去赚钱了,这更受男性家长的青睐。回到结婚生育这件事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也是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男主外赚钱、女主内养家。工业化和信息化打破了就业上的性别比,教育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异:女性的平均收入水平会更高。我本科毕业,找一个本科的男性,这不过分吧!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这好像有点过分,在更大的概率上也比较难实现。再叠加其他条件,于是全国范围内符合需求的男性数量进一步减少,单下来就成了常规现象。当女性嫁不出去的时候,指望谁来生育呢?跟鼓励生育相比,这或许是更符合现实的情况。如何在受教育水平与生育之间做出取舍,以阿富汗、胡塞和加沙为典型的区域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思路。只是,这种思路能被大家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