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干燥工艺改良,传统与现代结合,水分控制精准,品质达特级
海参,这一珍贵的海洋生物,在水产养殖中占据独特地位。它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更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特色养殖品种。
在传统的海参养殖和加工中,养殖户常面临诸多难题。就像我山东老家的老王,他从事海参养殖多年。过去,海参干燥多依赖自然晾晒。但这种方法完全看老天脸色,天气好的时候还算顺利,一旦遇到阴雨天,海参就容易发霉变质。而且还无法精准控制水分含量,干燥后的海参品质参差不齐。
如今,海参干燥工艺有了很大改良。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开始完美结合。就拿南方福建的养殖户来说,他们的养殖环境湿热,湿度常年较大。如果按照传统干燥办法,海参品质会大打折扣。但现在,借助智能化设备,能在 3 个月内,精准将海参水分控制在极低水平,品质轻松达到特级。
这种改良的干燥工艺,有着多方面优势。一方面,它可以很好地克服地域环境差异带来的问题。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地区的养殖环境差异很大。比如北方干冷的辽宁等地,冬季寒冷漫长,传统晾晒的海参会因冷冻受损;而南方的广东、广西等地,高温多湿,海参易受潮生虫。但如今的干燥工艺,不管是干冷还是湿热地区,都能根据当地气候和海参特性,科学调整参数,保证海参品质。
另一方面,精准的水分控制极大提升了海参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原来人工操作时,全凭经验判断干燥时间和火候,不仅耗时长,还容易出错。现在使用先进的干燥设备,短短 30 天就能让海参达到理想水分含量,比以前缩短了 2 个月时间。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能密切监测海参数值,确保品质稳定,让海参数值稳定在最优范围,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海参养殖过程中,不同养殖场景也有不同的挑战。有些小型养殖户选择家养,虽然规模不大,但能更精细管理。然而,家养的缺点是受场地限制,海参生长空间有限,产量不高。而大型养殖场的优势是养殖规模大,能实现规模化养殖目标,成本相对降低,产量可观,但在管理和疾病防控上难度更大。像河北秦皇岛的一些养殖场,采用了先进的养殖和管理技术,不仅有效控制了成本,还提高了海参产量。
在干燥工艺改良过程中,一些看似不相关却暗藏联系的因素也值得关注。就像不同品种的绿植养护也有相通之处。比如多肉植物薄雪万年草、玉露,它们喜欢干燥环境,养护时要注意控水,不然易烂根;绿萝、吊兰这种喜湿植物,在浇水过多的南方地区,若不做好排水,叶子就容易发黄。这和海参干燥有点像,干燥过程中,水分控制与养殖环境有紧密联系。
以我老家山东为例,当地的养殖户张大哥,他家的海参养殖场就在海边。以前,一到收获季,就发愁海参干燥问题。现在利用改良后的干燥工艺,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把海参水分精准控制在 10% ~ 13%左右,达到了特级品质。张大哥说,这多亏了干燥技术的改进。这不仅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且海参营养价值保存得很好,卖了个好价钱。
在海参养殖的不同阶段,干燥工艺的改良也发挥着不同作用。在海参幼体阶段,需要适宜的湿度保持生长活力。改良的干燥工艺在这个阶段通过精准调控,让幼参在合适的湿度环境生长。到了成参阶段,干燥工艺开始注重水分精准控制。像山东青岛的一些养殖场,通过科学的干燥工艺,使得海参在长达 1 年的养殖后,收获时既能达到合适的大小,又能保证水分合格,品质优良。
南北地域差异在海参养殖干燥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海参生长缓慢,但肉质紧实。干燥时,利用现代干燥技术能更好地保持这种特性。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海参生长速度较快,但在干燥时要更注重水分控制和防虫防霉。比如在广西北海,当地的养殖户在干燥海参时,要针对湿热气候特点,采用特殊的干燥设备和工艺,保证海参不会因为潮湿而发霉变质。
在干燥工艺改良中,还有一个隐藏因素值得重视,那就是能源消耗。过去传统的干燥方式,比如自然晾晒虽然不需要额外能源,但受天气影响大,且干燥时间长。而一些老式的烘干设备,耗电量非常大。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新型的干燥设备,在精准控制水分的同时,采用节能技术。以江苏连云港的一些养殖场为例,使用新型干燥设备后,电费相比传统设备降低了不少。
再从市场角度来看,海参干燥品质的提升也带来了产业变化。以往,因为干燥工艺问题,不少海参产品在市场上因品质不够好而打不开销路。现在高品质的干燥海参,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像山东烟台的海参加工企业,以前产品出口时因干燥和品质问题被退货不少。现在采用先进干燥工艺,产品合格率大大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从养殖户收益角度,改良的干燥工艺也有很大影响。在福建的一些小规模养殖户,之前因为干燥成本高、品质不好,收入不太乐观。采用新工艺后,海参品质变好,能卖出更高价格,收入有明显增加。而且,因为干燥时间缩短,能更快投入下一轮养殖,资金周转也更快了。
不过,在干燥工艺改良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就像种植一些珍稀绿植时,养护技术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干燥工艺对设备要求高,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不低。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养殖户,投入可能较大。而且,新设备的操作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培训。比如在陕西渭南的一些新养殖户,刚开始接触新干燥设备时,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导致干出来的海参水分不均匀,损失不小。
还有就是传统养殖习惯对干燥工艺改良的推广有一定阻碍。在一些老养殖地区,养殖户习惯了传统方法,认为新工艺不可靠。像辽宁大连的一些老渔村,有些老渔民觉得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晾晒方法才靠谱,用惯了,对新设备和新技术有抵触情绪。
再说说干燥过程中的人工干预。这和养花卉有点类似,花卉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不同养护操作,海参干燥时也需要人工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调整干燥参数。在河北唐山的一些养殖场,工人在干燥海参过程中,通过不断检查海参状态,调整设备参数,保证了海参数值为11%左右,达到了优质标准。
干燥工艺改良后的储存条件也有讲究。这和保存不同绿植有相通处,有些绿植需低温干燥环境保存,海参干燥后在储存时也要有合适温度和湿度。比如在浙江温州,一些企业将干燥后的海参储存在恒温恒湿仓库,避免了品质下降。
现在,我们也该思考一个问题:海参干燥工艺改良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是更加智能化的设备,还是与农业大数据更好结合?这值得整个海参养殖行业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