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琉璃翻书声 2024-07-20 05:10:42

1、“我画自画像是因为我经常一个人,因为我最了解我自己。”

弗里达卡罗,墨西哥国宝级女画家,印在墨西哥钞票上的女人,是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也是毕加索敬仰的女子。

6岁小儿麻痹,18岁车祸,32次手术,22岁结婚,27岁丈夫出轨亲妹妹,32岁离婚,3次流产,33岁复婚,47岁去世......普普通通几个数字,串联起弗里达破碎的一生。

海登·赫雷拉所著《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这本书揭秘了弗里达在绘画之外的人生,用一幅幅画作串联起了她的故事:一个调皮的女学生,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的妻子,满身才华的女画家。

它让读者看到弗里达遭遇痛苦,看着她破茧而出,看着她用灿烂的翅膀在美洲大陆掀起独特的艺术风暴。

2、“我没有病,我支离破碎。但只要我还能画画,我就活得幸福。”

仿佛是预兆,弗里达从小就喜欢做拼贴画,她的画作也总有种拼贴风格。她大概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是拼凑起来的:一方面是她车祸后的身体,一方面也是她的人生经历。

“她腰围处的脊椎断了三处,

她的锁骨断了,

第三和第四根肋骨也断了,

右腿有十一处碎裂,

右脚脱臼并被压坏,

左肩脱位,

骨盆有三处破碎。

那根铁条在腹部刺入体内,

经左侧穿过了她的阴道。”

车祸后,医生们不得不一块一块地将她的碎片接起来。余生里,弗里达还有几次分别从腰部和腿部取骨头,接到破碎的脊柱处。

对于拼凑出的身体,弗里达却有着足够的乐观和坚强。她认为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并不能因为这次不幸就全然放弃:“我有足够的能量来做任何事。”

带着这样的信念,她在病床上画画,用浓烈的色彩代替身体的痛苦,在之后的绘画生涯中,弗里达成为一个十分会在画作中表达痛苦的人。

3、“我确实知道我的作品是最直率最真诚的自我表达。”

70年代初,中墨建交。记得那之后,母亲的电视里经常播放一部电视剧叫《诽谤》。

那个年代的黑白电视机里,浓墨重彩的墨西哥风情并不能被完全具象,但幼小的我也能看到来自异域的丰富头饰和大裙摆的风情万种,而那几乎是在看这本书之前对墨西哥的全部印象。

墨西哥,一个遍布古文明遗迹的大陆,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殖民给他们带来精致优雅的欧洲风格,让两种文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碰撞出艳丽的火花。

墨西哥人热爱火花四射,他们把房子涂抹成五颜六色。书中说,弗里达的家就是一幢鲜艳的蓝房子。

弗里达青少年时期,正是墨西哥文化觉醒之初。新上任的公众教育部长十分清楚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发起了一场将墨西哥变成文化之国的运动。

这位哲学家、律师出身的部长相信艺术可以激励社会变革。他在墨西哥建立了上千所农村学校,装备了许多图书馆和艺术学校。他推广阅读,推广音乐会和画展,特别是邀请画家在公共场所画壁画,画辉煌的墨西哥历史和文化。

弗里达后来的丈夫、壁画家迭戈里维拉就成名于此时,而这种热情和行动主义的氛围也成了孕育弗里达的沃土。

弗里达为什么执着于修改自己的出生日期,使自己与当代墨西哥一起诞生,可能也正是来自那个时代给她的感召:“我们的生机和墨西哥的生机息息相关,随着国家在道德王国里的进步,我们也在精神上茁壮成长。”

4、“父亲是我极好的榜样,他理解我的困惑。”

弗里达从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哲学,广读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她在蓬勃的墨西哥当代文化里恣意生长。

她的父亲是一个有着匈牙利血统的犹太人。对,又是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好像都很会教育子女,弗里达也得到了来自父亲的强有力的爱的支撑。

她与父亲良好的关系,让她在面对权威时有充足的力量和勇气。

小时候,她调皮捣蛋,搞恶作剧,挑战学校的权威,差点被校长开除。长大了,她面对强者从来都是不卑不亢。

她能勇敢追求著名壁画家的爱情,甚至出轨俄国伟人托洛茨基,她能在美国上流社会圈子里游刃有余,像战士一样从墨西哥横冲直撞到欧洲。

她精力旺盛,能量充足,左手的烟卷挑明玩世不恭的态度,右手的画笔沾满向权威挑战的颜料。

5、“我的意见是,不管碰到多少困难,你一定要坚持画下去。”

壁画家迭戈里维拉的妻子——这是个一辈子贴在弗里达脑门上的标签,人们总是将她的艺术与思想置于迭戈的从属地位。

好在她并不在意人们的固执己见,即使人们评价她为放荡、出轨、双性恋,她依然如初做自己。弗里达一心一意照顾里维拉,直到丈夫出轨她妹妹,她的世界崩塌了。

弗里达说,我一生当中遭受了两大变故的折磨,其一是那场车祸,其二就是迭戈和亲妹妹。

即使如此,他们的结合,在同时代人看来,是狮子的结合,他们的爱、争吵、离婚和痛苦都是那么热烈而充满激情。

这让我想起波伏瓦和萨特来,爱情婚姻之于他们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意义,他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更倾向于两个独立个体的精神交流。

这一点,弗里达和里维拉有着些许的相似性。他们关系里最具价值的,便是在艺术这个共同领域的交流。

里维拉鼓励弗里达创作,保护她的才能:“我的意见是,不管碰到多少困难,你一定要坚持画下去。”弗里达则将他当作良师益友。

对迭戈来说,艺术第一,弗里达第二。但对弗里达来说,迭戈第一,艺术第二。

弗里达不是哲学家,她忠于自己的直觉,忠于自己炽热浓烈的爱。或者说也不仅仅来自爱,还来自于她对别人的“掌握”——通过对伴侣的掌握而达到对世界的掌握。

6、“我不画梦境或噩梦,我画自己的现实。”

读这本书之前,我知道有个连眉、有胡须的女画家,以为是来自某个部落的女子。读这本书之后,却直接被震撼,连那看不惯的连眉,也觉得十分耐看,有着别样的魅力。

震撼是因为痛苦。弗里达的画作,如同她的生活一样,充满了痛苦与挣扎。断裂的骨骼、流淌的血液,撕裂的伤口,几乎所有的画作都在画痛苦。

可她偏偏不让你觉得她苦,整部传记里充满了她的精彩,连痛苦都成了她精彩的一部分。

震撼是因为强大。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她的脸上泪痕斑驳,但她的内心却拒绝哭泣。在弗里达眼里,痛是常态,常态即是生活,生活便要唱着过。

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忍受的。

她的高贵和享受生活的决心充分体现在女皇般的姿态中,她创造了一个足够坚强的自我,一个能够直面生活的重击的自我,超脱于人间苦乐的气度。

震撼是因为才华。她像个意象派诗人,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和物汇聚到一起,呈现在一个画作里,赋予新的意义。

痛苦与力量两者都渗透在弗里达的绘画之中。

她的画充满想象力和生命力,用钉子呈现痛苦,用衣服代替自我,用鲜血绘出呐喊,用死亡孕育生命。

7、“可我是一个曾多次梦想成为一名航海家或旅行家的人啊!”

躺在病床上的弗里达曾抱怨人生总会有遗憾。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几处疑惑和遗憾。

宗教部分

“既然我们来到人世,那么痛苦就是上帝对我们的一种考验。”从弗里达的言谈中,我们能够看到宗教的身影,但是书中并未对殖民带来的天主教有过多提及。

或许,弗里达小时候对母亲的叛逆,让她成为无神论者,对西方舶来宗教并不在意?所以她的作品中关于生死的命题,才能让读者对墨西哥传统的亡灵艺术走得更近些?

爱的部分

从童年经历看,弗里达父母非常爱她,但是一些行为中又让人很难理解。

比如弗里达车祸抢救,长达25天的住院期间,母亲只来看过她2次,父亲只来过1次。

当然弗里达比较理解自己的父母,父亲有癫痫,母亲精神状态不好。但这些始终让我无法理解,在自己孩子差点没命的时候,父母怎么会是这样的反应?

女性部分

像弗里达、波伏瓦、李银河、余秀华……这些不同寻常的女性,她们的勇敢自由好像在于从意识上就去掉了身体的束缚,活得恣意洒脱,从而能舒展出最具生命力的创作。

不知为何,会突然想到庄子说的一句话,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一个人有了精神上的追求,外形和皮囊自然就不重要了。

8、“如果我有翅膀还要腿干什么呢。”

弗里达卡罗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勇气、才华和坚韧的史诗。

蔡崇达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弗里达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她用自己的皮囊,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女性在痛苦和挣扎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如何活出自己的色彩。

波伏瓦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经历了痛苦和挣扎,弗里达成为了弗里达。她的画,就是她成为自己的证明,是她自我疗愈的过程,是她与自我对话的媒介。她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一个真实而坚韧的自己,一个充满痛苦但永不放弃的自己。

“弗里达的作品,并非游走在解梦的世界里,而是她生活体验的血淋淋的记忆,另一形式的自传”。

0 阅读:0

琉璃翻书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