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孙可望投降清朝,葬送南明江山,为何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万千钧堂 2025-04-16 13:39:45

1657年那会儿,张献忠的干儿子孙可望向清朝低了头。他因为把南明的底细都告诉了清朝,害得李定国在云贵那边打了大败仗。这样一来,永历皇帝没办法,只能跑到缅甸去躲起来。南明呢,也就差不多完蛋了。

按理说,孙可望因为立下大功,本该享尽荣华富贵,当个高官厚禄之人。但实际情况是,他没多久就遭到了清廷的暗中打压,莫名其妙地就没了性命。

情况是这样的,有次孙可望陪着顺治皇帝去野外狩猎,没想到被飞箭射中,最后丢了性命。

后来有次出去打猎,不小心被飞箭射中身亡。

清朝那边说孙可望是突然间没了的,但那会儿根本没人买账,大家都传孙可望其实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孙可望是怎么死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件事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1667年的时候,清朝政府让明珠跑到福建去劝郑经归顺,说只要他肯投降,就能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但郑经呢,他回话说:

这朝代真是大度得很,过去的事儿基本不计较。就像方国安、孙可望这些人,他们以前可是真心实意跟着这朝代的,但现在他们都哪儿去了呢?看看过去的事情,真是让人心里发凉,得吸取教训啊。

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方国安和孙可望俩人,居然向清朝投了降,可最后却稀里糊涂地没了命。这事儿真让人难以接受,按说他们是不该走投降那条路的。

很明显,孙可望的结局并不好,这事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

说白了,孙可望投靠清朝后,刚开始那段时间确实被优待了一把。但好景不长,永历帝一溜烟跑到缅甸去了,清朝那边脸色立马就拉下来了。孙可望的日子那叫一个惨,最后也不知道怎么就悄无声息地没了。

没错,孙可望这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心里清楚当叛徒不会有啥好结果,可他还是硬着头皮干了。

说实话,孙可望真是太糊涂了,他真该学学李定国,跟清朝硬扛到底,那样就算死了也光荣,能名垂青史。

【01】

1646年8月份,张献忠带着五十万兵马往北边去跟清军干架,心里盘算着打回陕西老家,建个自己的地盘。可没想到,在四川西充的凤凰山那儿,跟清军撞了个正着。

两边打了起来,大西军伤亡很大。张献忠亲自去前线看情况,结果不小心被豪格一箭给射杀了。

张献忠去世后,大西军在他的四个结拜兄弟,也就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的带领下,拼死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一路打到了贵州,这才有了喘息的机会。

1647年一月,四位将领齐聚贵阳,开了一场军事小聚会,商量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孙可望提出个主意,说:“咱们去岭南,万一情况不妙,就往海里撤。”而李定国呢,他坚持要和明朝联手,一起对抗清朝。为啥他这么想?还不是因为张献忠临终前说了句话:

大明王朝延续了三百年,一直是咱们中华的正统。它没被灭掉,那是老天的意思。等我走了以后,你们都得听大明的,别干那些不地道的事儿。

孙可望和李定国因为想法不一样,俩人就吵了起来。后来,其他将领们都来劝和,好说歹说之下,孙可望才不太情愿地答应跟明朝联手,一起对抗清朝。

没过多久,四位将领走上高台发誓,一致推选孙可望当头儿,明确说要跟明朝联手,一起对抗清朝。

说来也怪,正好那会儿云南闹起了沙定洲的叛乱,黔国公沐天波慌忙从昆明逃出,云南的大部分地方都被占领了。

沐天波手下有位副将,名字叫龙在田,他跟张献忠挺合得来,跟四将军也挺亲近。为了能把云南收回来,龙在田给四将军写了封信,信里说了这事儿:

打着正义的旗号来征伐,整个省份就能平定下来了。

四将军心里盘算着,这可是个拓展地盘的大好时机,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龙在田的提议。

这时候,孙可望的聪明才智完全显现了。他并没急着冲进云南,而是先派了些探子进去。这些探子利用汉族官员和某些土司对沙定洲的不爽,还有沐家人在云南的高大上地位,到处传话说大西军其实是沐天波老婆焦家的私人部队,他们是来帮沐天波讨回公道的。

随后,孙可望带着大西军一路开进云南,他们到哪儿都一帆风顺,没费多大劲儿就把昆明给拿下了。

云贵地区的百姓们心里都明白,只要消息一直这么传下去,那么敌人到了哪里,当地人就会主动开门投降。所以他们一来,路上就畅通无阻,毫无阻碍。

后来,孙可望和沐天波商量好要一起干大事,打算“联手救国,重振大明江山”。他们一边忙着攻打云南各地,一边还忙着修水利、催大家种地,还动手改革了土地制度。

经过一年多的打拼,孙可望不仅让云南恢复了安定,还带来了一个大好年景,庄稼收成特别好。老百姓们一看,都乐意加入大西军,这么一来,大西军的人数就涨到了二十多万。他们还成立了一支特别的部队,那就是象兵。

这么一来,云南就变成了大西军抗击清朝的大后方。孙可望接着管起了云南,硬是把这儿打造成了那会儿全国数一数二的好地方,就连有钱有势的江浙老百姓,都对云南心生憧憬。

【02】

孙可望在搞定云南的战乱和管理上,真的是出了大力气,结果他的名声一下子就飙涨了。

不过,随着成功的脚步越来越大,孙可望的心也越来越不安分。他不再考虑联合明朝抵抗清朝的大事,一门心思只想着把云南这块地方划为自己的地盘,当个土皇帝。

李定国对孙可望的打算特别生气,直接怼了他一句:“肇庆那儿已经有永历皇上了,你也不瞧瞧自己几斤几两,怎么敢这么目中无人,就不怕到时候自己栽跟头吗?”

跟李定国站一边,也反对孙可望分裂行为的还有刘文秀。孙可望一看他俩手握大权,兵力强盛,只好先把称王称霸的念头压下去,不过心里还是很不情愿。

之后,受到孙可望老乡、明朝云南副使杨畏知的鼓动,他心里头又冒出了想借皇帝之名来控制各方的念头,于是便开始暗暗寻找合适的时机动手。

1650年9月份,孙可望跑到贵州去了,他让李定国留在云南守着,而刘文秀呢,他就去攻打川南那边了。

1651年刚开始那会儿,南明军队被清军打得七零八落,兵力快没了,地盘也丢了大半。这时候,永历帝能指望上的,就只剩下大西军这一支队伍了。

孙可望瞅见永历帝走投无路,就找个机会派人硬是从广西把他带到了贵州,扔在安龙所这个地方,然后给那地儿改了个名叫安龙府,说白了就是把永历帝给关起来了。

孙可望硬逼着永历帝,永历帝为了保命,没办法只好下了道命令,说以后不管啥事,大的小的,孙可望都可以自己先处理了,然后再跟他说一声。

这样一来,孙可望算是达成了他掌控大权、号令天下的心愿。他心满意足,开始在贵阳大肆修建,造起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还收了很多妃子,看上去就跟真的皇帝没两样了。

李定国看到孙可望的行为,心里头火冒三丈,但他琢磨着,要是惹急了孙可望,这家伙说不定就撒手不干了,联明抗清的大计可就泡汤了。所以,他决定先忍一忍,不跟他一般见识,等着找个好机会去救永历帝。

后来,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开始管理云贵和川南地区,大西军反抗清朝的声势越来越大,这让清朝朝廷感到十分震惊。于是,他们派出了孔有德、吴三桂等人,让他们去攻打云贵川这些地方。

孙可望看准形势,打算派两支大军去对抗清军。他让李定国带东路军,马进忠和冯双礼当副手,去攻打湖广那边;另一边,刘文秀领北路军,白文选做副将,目标是四川。

大西军搞定云贵地区后,跟清朝开打了第一场大战,结果让所有人都傻眼了。

讲讲刘文秀吧,他在四川跟吴三桂干架,一场接一场地赢,拿回了叙州、重庆这些地方,愣是把吴三桂逼得在保宁动弹不得。

聊聊李定国,他的战绩那可真是耀眼。短短不到一年的工夫,他就把湖南和广西给夺回来了。不仅如此,他还干掉了清朝的两位王爷——孔有德和尼堪,把数十万的清军打得落花流水,直接带动了第二次抗清的大浪潮。

李定国勇猛无比,让清廷感到十分棘手,以至于他们曾考虑不再试图收复西南各省,还想派人去跟李定国商量,看能不能把天下一分为二,各自管辖。

清朝的皇帝和大臣们一听到警报,全都慌了神。一听到定国的名字,他们吓得腿都软了,心里直打颤。有人甚至提议,干脆放弃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这七个省份,好跟皇帝求和。

【03】

孙可望掌舵时,南明对抗清朝的形势挺乐观的。要是他能一直理智在线,不让内部起纷争,那南明虽然不能肯定能打败清朝,但跟清朝划江而治,各占半壁江山,还是挺有可能的。

不过,孙可望这人野心勃勃,南明虽然靠他有了起色,但最后还是栽在了他手里,走向了衰败和覆灭。

孙可望在贵州主持大局,瞅见刘文秀和他自己都打了不少漂亮仗,心里头就开始犯嘀咕,生怕自己的位置不稳当,被比下去了。

1652年10月份,刘文秀因为小看了敌人,结果被吴三桂给打败了。孙可望瞅准这个机会,就把刘文秀的官职给撤了,还把他手下的兵马都给拆散并到自己那里,这事儿让大西军里的其他将领心里都很不痛快。

搞定刘文秀的事儿一了,孙可望转头就盯上了李定国。他不让永历帝封李定国为王,还把本该给李定国的粮饷给扣了,弄得李定国手下的人连衣服都没得穿,饭也吃不饱。

第二年的一月份,孙可望心里头有点发憷,怕李定国手握重兵,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他悄无声息地带着一队人马,跑到了湖南的沅州,在那儿安了营扎了寨。

那时候,李定国把指挥所挪到了长沙,而他本人则在宝庆和清军打得火热,偷袭计划都已经策划好了,马上就要动手。可就在这时,孙可望派人来送信,说是有要事商量,让他过去一趟。其实啊,孙可望就是想找个机会把他给做了。

李定国读完信,心里头琢磨着孙可望可能是找他有点啥急事,就打算过去瞅瞅。可巧的是,这时候刘文秀家的小子急匆匆地跑进了他的营地,一把拉住他,跟他说:“千万别去啊,孙可望憋着坏想整你呢!”

听到这话,李定国心里头一阵难过,眼泪就掉了下来。他难过的不是孙可望想要他的命,而是孙可望这么一搞,抗清的大事怕是要受影响。他这是为国家的未来担忧,心里头真不是滋味。

为了把孙可望拉回来,他赶紧派人去跟孙可望说:“眼下的形势一片大好,胜利马上就能到手,咱们得拧成一股绳使劲儿。你可千万别上了那些坏人的当,让他们挑拨离间,让咱们自己打自己啊!”

然而,孙可望心里打着要除掉李定国的主意,他生怕李定国会逃跑,干脆直接带着兵马打了过去。李定国为了大局考虑,不想看到内部争斗,所以就带着自己的人马转移到了广西。

结果是这样的,孙可望没动一兵一马就拿下了湖南,他因此心里美滋滋的。

1653年2月份,清朝政府得知孙可望和李自成闹起了矛盾,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时机。他们马上派了大批军队杀进湖南,打了孙可望一个手忙脚乱。孙可望的人马损失惨重,没办法,只能灰溜溜地逃回贵州去了。

结果是这样的,孙可望把原本很有希望的抗清局面给搞砸了,但他还没打算就此罢休。

李定国一到广西,清军就脚跟脚地跟了上来。因为他手下好多人还留在湖南,被孙可望拉拢过去后,大多数都在战场上牺牲了,所以他手头能用的兵力就少了很多。

清军攻势猛烈,李定国守不住广西大部分地区,随后他在广西和广东之间辗转战斗。跟清军交手多次,他都吃了败仗。更糟糕的是,军中又爆发了瘟疫,士兵数量大幅减少,最后只剩几千人了。

李定国眼瞅着局势不妙,赶紧派人去找孙可望帮忙。可孙可望呢,愣是一兵一卒都不派,就在旁边看着李定国被打得落花流水。

之后,李定国从广东撤到了南宁,没想到孙可望竟然派手下沿途烧光了粮食和草料,想让他没法继续前进。而且,他还调动了四万多兵马,守在那边,就是不让李定国进入贵州。

到了这一步,南明抵抗清朝的有利局面已经彻底消失,李定国接下来得琢磨的,只剩下怎么活下去这个问题了。

【04】

1654年的时候,孙可望瞅见李定国已经走到了绝路,感觉再也没啥人能对自己构成威胁了,心里头就开始琢磨着要耍手段,把位子给夺过来。

因此,孙可望硬逼着永历帝封他为秦王,而且变着法子羞辱永历帝,就想着能让永历帝自己把皇位让给他。

永历皇帝觉得受尽了屈辱,所以就派人去找李定国,叫他赶紧来安龙府救自己一把。

李定国接到消息后,心里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琢磨着要往贵州去。可没想到,孙可望比他动作还快,早就派了大批兵马守在那边,不让他进贵州。没办法,李定国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后来,孙可望急着要抢皇位,把永历帝逼得走投无路,实在没办法,永历帝只好用血写了份诏书,派人送去给李定国求救。

李定国接到命令后,二话不说就带着一队兵马火速赶往贵州。孙可望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生怕永历帝被李定国给抢跑了,于是他赶紧派白文选去安龙府,把永历帝安全接送到贵阳来。

白文选心里头对孙可望早就憋着一股气。他到了安龙府,没急着把永历帝带走,而是等着李定国来。等李定国一到,他俩就一块儿护送永历帝去云南了。

那时候,云南的军事负责人换成了刘文秀。他早些时候丢了官,但之后因为“行为端正”,孙可望又给了他机会,让他官复原职。

刘文秀一听说李定国要带着永历帝来云南,心里头那个乐呵啊,别提多高兴了。他立马下令,让手下的军队出发,去迎接他们一行人。

永历帝抵达昆明后,他给李定国封了晋王的头衔,刘文秀成了蜀王,白文选则被封为巩国公。那时候,军国上的大小事务,全都是李定国在拿主意。

虽然李定国心里头对孙可望很不爽,但为了整体的情况考虑,他挺想和孙可望把关系搞好,所以就派人去跟孙可望聊聊,看看能不能和解。

孙可望真是一条道走到黑,他不仅把李定国派来的使者给扣下了,还亲自带着大军去攻打昆明。

不过,孙可望的手下大多都不赞成打内战,尤其是马进忠、马宝、马惟兴这几个,他们还偷偷计划着要帮李定国一把。他们派人给李定国送了信,打算到时候在战场上直接反水。

1657年9月份,孙可望带着浩浩荡荡的14万大军杀到了交水,反观李定国,手头只有5万兵马。他心里头琢磨着,这场仗肯定能赢。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刚一挥手下令开打,手下的士兵们却脚底抹油,全都投奔到李定国那边去了。

孙可望吓得脸色惨白,大喊道:“难道所有将领都背叛我了吗?”话音未落,他便带着几十名骑兵匆匆逃离。

孙可望现在落到了孤家寡人的境地,他走到哪儿,哪里的城镇都不给他开门,最后弄得他没处落脚,非常尴尬窘迫。

这时候,孙可望面前摆着好几条路。他可以选择继续和李定国联手,一起对抗清朝,李定国那边肯定是欢迎他的。或者呢,他干脆回老家种地,不再掺和这些事儿,这样也能安安稳稳过完后半辈子。

然而,孙可望心里憋着股气,对输给李定国这事耿耿于怀,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自己日后追悔莫及的选择——向清朝低头投降。

那时候,孙可望一听说洪承畴在长沙,立马就奔长沙去了,想向洪承畴投降,还打算让洪承畴借点兵马给他,好回去打云南。但洪承畴呢,找了个理由,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

孙可望是大西军的头头,同时在南明那边也很有实权。清朝政府特别看重他的归顺,所以在1658年2月,就在长沙给他办了个正式的封王仪式,赐给他“义王”这个封号。

5月份,孙可望接到命令前往京城,京城里那些王爷贵族、文官武将全都出动去迎接他,那排场大得很,真是让人觉得倍儿有面子。

没过多久,顺治皇帝又在太和殿接见了孙可望,并且在短短十天内,连续三次设宴款待他。同时,还赠给他大批金银财宝,以及解袍、朝服、绸缎等物品。为了让孙可望有个舒适的住处,顺治帝还特地在北京为他建造了一座王府。此外,孙可望的妻妾子女也都受到了朝廷的封赏。

孙可望被清廷诱惑后,渐渐失去了方向,他一股脑儿地把南明的真实情况以及云贵那边的动静都透露给了清朝。这样一来,清军就把李定国的老底给摸得一清二楚了。

没过多久,清朝派了三支大军去攻打云贵地区,他们很快就占领了贵州,接着又向云南发起了猛烈的攻势。李定国带着他的队伍拼死抵抗清朝军队,可惜最后还是没能打过吴三桂,被打败了。

没办法,李定国只好把剩下的六千人马分成两队,一队负责送永历帝和他的臣子们去缅甸,另一队则留在云南和缅甸的边界,跟吴三桂继续周旋。

到这个关头,南明算是快走到头了,说来说去,造成这一切的元凶就是孙可望。

【05】

孙可望向清朝低头后,心里盘算着,要是把南明给卖了,就能找李定国算算账,自己说不定还能捞到不少好处,过上舒坦日子。可他压根没想到,这其实是个圈套,他被耍了。

说实话,清朝的皇帝们压根就不瞧得上孙可望这种背叛老东家的人,觉得他们靠不住。等利用完了,肯定就会被一脚踢开,不会再搭理。

不只是孙可望如此,洪承畴、吴三桂他们几个,情况也都差不多,只不过是谁先谁后的问题罢了。

不过在这些家伙里面,孙可望第一个被甩了,原因就是他最先没用了。

孙可望初降那会儿,清朝政府对他特别上心,其实就是想从他嘴里挖出南明的内幕。这家伙政治觉悟太低,一股脑儿地把知道的秘密都抖搂出来了,一门心思要把南明往死里整。

在这方面,孙可望可比不上吴三桂。吴三桂心里头早就门儿清了,他明白一旦自己对清朝没了利用价值,那就会被毫不犹豫地甩掉。因此,他早早就开始想办法应对了,比如偷偷地收留了一些前明的将士。后来他被派去镇守云南,更是玩了一手“留着敌人抬高自己”的招数,让清朝不但没法削弱他的势力,反而还得花钱供养着他。

清朝因为有了孙可望递来的消息,打败李定国变得异常顺利,永历帝见状,直接跑到了缅甸避难。南明王朝眼看就要玩完了。

到了那会儿,孙可望就没啥用了,清廷马上换了一副面孔,直接把他给一脚踢开了。

有一次,孙可望得知了一个好消息,他多年没见的亲兄弟被人在上海的一个部队里给找着了。他高兴得不得了,立马就给朝廷写了封信,央求朝廷派人去上海把他的弟弟接到京城来。

这个需求其实挺简单的,也挺讲得通的。

然而,孙可望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提出的这个要求,竟会遭到御史们的一致抨击。举个例子,有位御史在奏章中是这样写的:

孙可望这家伙,一开始是张献忠的养子,在蜀楚地区胡作非为,惹得天怒人怨。后来他起兵造反,公然跟我们对着干。等到他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时候,才带着几百个疲惫不堪的士兵,逃命似的来投降……

有御史提出质疑,孙可望的弟弟仅仅是个普通士兵,没任何官职在身,他怎么敢擅自使用国家的资源呢?

瞧了这些上书后,孙可望感觉像是天塌地陷,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在清廷那已没了位置,他们打算对他动手了。他心里头那个悔啊,悔不该投了清朝,还觉得对不住李定国,也对不住那些大西军的兄弟们。

然而,现实中没有能让人回头的法子,孙可望只能求助于神明,盼着自己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余下的日子。

这对孙可望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没过多久,又有人站出来说孙可望放高利贷赚钱。在八旗里头,这种做法挺常见的,根本不算啥大问题。

然而,那些御史瞅准机会,对孙可望发起了弹劾。顺治皇帝心里也盘算着要给他点颜色瞧瞧,于是就颁布了一道诏书,好好教训了他一顿。

孙可望吓得魂飞魄散,立马写了封信为自己辩解,向顺治帝低头求饶。

后来,不少类似的事儿又一连串地冒出来,孙可望的日子是越过越不好过了。就像老话说的那样,他简直是“猛虎落平阳,被犬欺”。

1660年6月份,孙可望自个儿提出要放弃义王的头衔,想靠这个办法来救自己一把,好让清朝那边别再那么猜疑他。

但是,那时候清朝的主要手段还是劝降,他们觉得这时候剥夺孙可望的爵位不太合适,所以顺治帝就下令去稳定他的情绪。

但是,考虑到孙可望的才干、性格以及在江湖上的地位,清朝政府已经暗下决心要解决掉他。所以他们精心设计了一场意外,最终让孙可望在乱箭中不幸丧命。

孙可望离世之后,他的儿子孙征淳接过了他的爵位。

1661和1662这两年,永历皇帝和李定国都相继离世,南明的力量就彻底没了。清朝朝廷一看,觉得孙家已经没啥用处,反而成了个拖后腿的,所以就减少了给孙征淳的福利。

1671年,孙征淳离世后,他的爵位被降级成了慕义公,这个头衔就落到了他弟弟孙征灏的头上,由他继续传承。

孙征灏离世后,他的爵位遭到了贬降,变成了一等轻车都尉,这个头衔后来由他的儿子孙宏相继承了下来。

1777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对孙可望这个人特别不爽,所以就下了一道命令,说:“孙可望他们家的那些世袭的官职,以后就别再传下去了。”

从那以后,孙可望一家就彻底告别了清朝的政坛,没了踪影。

南明的命运啊,说起来真是成也孙可望,败也孙可望。要是跟他那兄弟李定国比比,孙可望简直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注定要被历史狠狠地记上一笔,让后代也跟着蒙羞,抬不起头来。

0 阅读:12

万千钧堂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