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看政法】关于综治中心、法治化营商环境、未成年人保护……代表委员说→

清朗天空 2025-03-07 19:21:04

3月7日,《法治日报》第5版刊发《“中国之治”底色更亮优势更加彰显》,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群众“只进一扇门”,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2024年,福建省各级综治中心均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全面统筹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资源力量和有关功能有机融入综治中心,因地制宜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仲裁、心理服务等组织和社会力量入驻。

“以前有矛盾纠纷和诉求,光咨询就要费很大劲。现在只要到综治中心,不仅能得到专业化的帮助,还能享受到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群众、诉求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一站式’的服务,真是暖心又贴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永澄深有感触地说。

点击红字阅读全文:《“中国之治”底色更亮优势更加彰显》

3月7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直通代表团”专栏发布福建相关内容,聚焦全国人大代表对人民法院一年来工作的点评,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代表履职风采。

全国人大代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王红梅:

人民法院有力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高度重视司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法治“硬”举措,守护创新、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大提升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冯鸿昌:

福建法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民生案件,用心用情回应民生关切、保障群众权益,有力提升了群众司法获得感。

点击红字阅读全文:“闽”和年丰 | 直通代表团福建站

3月6日,《检察日报》第5版刊发《科学动态调整检察官员额比例》,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结合各地区案件量情况,科学动态调整检察官员额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结合各地区案件量情况,科学动态调整检察官员额比例。

黄茂兴代表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矛盾纠纷逐步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不断增强,遇事“找法律”“讨说法”的越来越多,司法途径已成为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普遍选择,这也导致司法机关的办案量常年居高不下,对于检察院、法院来说,“案多人少”的矛盾依然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质效。

“另外,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数量、犯罪率等都会影响当地的案件量。一般来说,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案件量可能会相对较高。应打破以‘一刀切’的模式划定员额比例,破解办案‘忙闲不均’的问题。”黄茂兴代表表示。

黄茂兴代表认为,应建立“以案定员、动态调配”的灵活机制,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对一个地区的法官、检察官员额比例进行评估,结合辖区人口、法治环境等因素,建立员额需求动态测算模型,以案件总量、人均办案量、案件难易系数等为基础,根据各地情况适时调整法官、检察官员额比例。尤其是大部分案件在基层,要通过适当提高员额比例的方式,增加一线办案法官、检察官数量,进一步优化法官、检察官队伍结构。“还可建立员额检察官、法官‘周转池’,对员额检察官、法官明显有缺口的地区予以临时性补充。”黄茂兴代表说。

点击红字阅读全文:《科学动态调整检察官员额比例》

3月6日,《检察日报》第7版刊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场爱与时间的赛跑》,身为女性教师的全国人大代表,用爱追寻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并为犯罪预防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秦源:

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该预防在前、惩治在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正是预防的最佳介入点。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24年12月30日,河北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一审宣判,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孩子的问题总是牵扯着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今年全国两会上,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便是代表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身为女性教师的全国人大代表,她们用爱追寻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并为犯罪预防建言献策。

缺爱的孩子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秦源指出:“这几年,我了解过不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有些甚至非常暴力,令人瞠目结舌。作为一名老师,我在震惊、心痛之余,也经常在思考: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是怎么发生的?是什么让他们变成‘坏孩子’乃至罪犯?”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焦虑、抑郁、网络成瘾等问题多发,而心理健康教育却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孩子游走在犯罪边缘。”在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看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谁之过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复杂化趋势,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的特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失衡?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学校是前行的灯塔,社会是历练的舞台。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这些因素哪个出现问题,都可能给孩子埋下心理阴影,或者形成不良示范,从而导致他们人生的滑落。”秦源代表指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错”的不止孩子,还可能有家庭、学校、社会。

陆銮眉代表则认为,“不良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产生的副作用亟待引起重视。建议检察机关依法履职,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影视、游戏等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暴力、色情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犯罪行为。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构筑深层免疫系统

值得欣慰的是,未成年人犯罪状况近年来有所改观。从数据上看,2024年前11个月,湖南、广西、安徽等7个省区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同比上升4.4%,与2023年的同比上升24.1%、过去三年年均17.6%的增幅相比,增速明显放缓。

尽管如此,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预防和治理合力依然有待加强。如何构筑“深层免疫系统”?代表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该预防在前、惩治在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正是预防的最佳介入点。据我了解,福建省检察机关就在强化源头防控和分级矫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跟教育部门、学校都有合作。建议他们在开展活动时,注重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取得更好的成效。”秦源代表说。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必须在他们还没有彻底迷失前就伸出援手,用爱与责任编织一张守护之网。”秦源代表如是结语。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法治日报 检察日报

责编:赵淑琳

审核:方琮 高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