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时,满朝文武为什么不上前阻止,而是在旁边干看?

古今的多少事 2025-03-26 09:29:00
创作不易,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帮忙“关注”“点赞”,以支持小编创作!祝大家心想事成,事事顺利!

战国末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其军事与政治制度的高度集权化,使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

燕国作为北方边陲小国,长期因地理偏远而缺乏外部竞争,导致政治保守、国力羸弱。

面对秦军压境的威胁,燕太子丹深知正面抵抗无望,遂策划刺杀秦王嬴政,以延缓秦国的扩张步伐。

荆轲受命执行这一任务,以献樊於期首级与燕督亢地图为名接近秦王,试图通过刺杀或劫持嬴政迫使秦国退兵。

于是就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等悲壮场景。

刺秦现场

HISTORY

荆轲刺秦的经典场景,在《战国策》与《史记》中均有详细记载。

当荆轲“图穷匕见”时,秦王嬴政的反应极为敏捷,但慌乱中因佩剑过长难以拔出,只能绕柱躲避。

此时,殿内群臣与殿外侍卫竟无人上前护驾,仅靠侍医夏无且投掷药囊短暂阻挡荆轲,最终嬴政在大臣提醒下“负剑”拔刀反杀。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时秦王手下那么多人,为什么都没有上前帮助秦王?难道他们统统怀有异心?

其实不然,这一反常现象的核心,在于秦国法律的严苛性。

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一套极端强调秩序与服从的法律体系。

比如,所有文臣武将上朝时不得携带武器,侍卫虽持兵器,但必须驻守殿外,无诏令不得擅入。

其次,即使面临君主生命危险,臣民也需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嬴政未下达明确命令前,侍卫若擅自行动将面临“连坐”甚至灭族的惩罚。

这种制度设计,虽保障了君权至高无上,却在紧急情况下暴露出致命僵化。

群臣空有救驾之心,却因“手无寸铁”与“法不可违”的双重束缚沦为旁观者。

秦国法治

HISTORY

商鞅变法以“重刑轻赏”为核心,通过严刑峻法塑造社会秩序。

在荆轲刺秦事件中,这一制度的优势与弊端同时显现。

首先,应该承认的是,法律的绝对权威,使秦国形成高效行政体系。

例如,侍卫在嬴政下令后迅速入殿处决荆轲,展现了令行禁止的执行力。

但是,过度僵化的程序削弱了应急能力。

若嬴政当场毙命,秦国仍能依法推举新君,但法律对即时反应的压制却险些葬送君主性命。

值得注意的是,秦国法律的严酷性不仅体现在禁兵制度上,更渗透至社会各层面。

例如,百姓“妄言”可能招致灭族,而官员救驾即便成功,也可能因“僭越”被追责。

这种高压环境固然强化了统治,却也埋下秦末民变的隐患。

现在,大家理解了当时大臣不敢上前帮忙的原因了吗?也不知道如果荆轲成功刺秦,会产生如何不一样的结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