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祭拜祖先和扫墓的日子,扫墓祭祖作为清明节俗的核心,祭祀祖先既然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也是尽孝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孝”的精神。清明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青团,因常被当作祭品而成为清明时节的标志性美食,提到清明必然联想到青团。

青团,起源于古代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的习俗,因与清明节、寒食节习俗以及古代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后逐渐演变为清明祭祖的特色食品。青团名字中的“青”字,既代表了其碧绿的颜色,也寓意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传统青团是用艾草汁(粉)和糯米粉和制而成,保留了艾草独特的清香,也因此呈现青色。

据史书记载,青团最初是作为寒食的祭品而出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团逐渐从寒食节的祭品演变为清明节期间的传统食品,现在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青团富含营养价值,尤其是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在清明节期间食用青团,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对身体的一种滋养。

关于青团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春秋时期说:相传晋国的重臣介子推隐居绵山,因拒绝出仕下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出而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时,下令禁火三日,百姓只能吃提前备好的冷食,因冷食易保存,成为寒食节的主角,青团变成了这个节日的一个代表性食物。

其二是太平天国时期说:传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因清兵添兵设岗围捕,李秀成一时难以逃脱,后来一位农民巧妙地将艾草汁揉入糯米粉中,制作成青团,成功躲过清兵的检查,为陈秀成送去食物。后来李秀成安全返回大本营后,便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并流传至今。

虽然青团由来的传说故事真假无从考证,但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早已经深入人心,也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中。青团既表达了对先人的深深敬意与怀念,也饱含着对先人浓浓的缅怀与追思,今天是清明节,你准备青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