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吃亏,却撑起西北东北高校半边天,兰大和吉大凭什么?

醉卧笑看人间 2025-04-09 17:46:33

困境中的坚守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兰州大学与吉林大学宛如两颗独特的星辰,虽地处地理劣势,却以坚韧不拔的姿态,撑起了西北与东北高校的半边天。它们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奋斗、坚守与突破的传奇。兰州大学,这所位于大西北的学府,地理位置的劣势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地处内陆,经济相对欠发达,交通与信息的流通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顺畅。在人才竞争的激烈战场上,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曾几何时,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者与教师,因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离开了这片他们曾挥洒汗水的土地,人才流失之痛,深深刺痛着兰大的心 。吉林大学,身处东北地区,同样面临着地理带来的困境。东北经济的转型期,使得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它拥有庞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学科门类,但在吸引优质生源和高端人才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兰大:西北教育的中流砥柱

(一)历史底蕴与使命担当兰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09 年,其前身是清末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它承载着开启西北高等教育先河的重任。历经岁月的洗礼与变迁,从兰州中山大学到省立甘肃学院,再到国立兰州大学 ,兰大不断发展壮大。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 “211 工程”“985 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如今也是 “双一流” 建设高校。在西北高等教育建设中,兰大一直占据着关键地位,是西北唯一的 985、双一流高校,宛如一座灯塔,为西北教育事业照亮前行的道路。(二)地理劣势与挑战然而,兰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地理位置的偏远使其面临诸多困境。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甘肃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这直接导致了兰大在办学经费上的相对不足。与东部高校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经费相比,兰大的经费预算显得捉襟见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在科研设备更新、校园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人才流失问题也十分严峻。由于地处内陆,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许多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选择前往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人才的不断流失,使得兰大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也影响了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在招生方面,地理位置也成为了兰大的一大劣势。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这导致兰大在吸引优质生源上存在一定困难,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生源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兰大榆中校区距离市区较远,周边环境相对较为荒凉,这也让不少学生在报考时望而却步。(三)学科成就与贡献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兰州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草学一级学科获评 A+,生态学一级学科获评 A 。草学学科更是入选国家 “双一流” 学科建设名单,并获得第二轮国家 “双一流” 学科建设滚动支持。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也获得首批 20 家试点重组全国标杆重点实验室之一。兰大在生态学领域同样成绩斐然,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还在化学、大气科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化学学科入选国家 “双一流” 建设学科,在全球学科排名进入前 1‰,是国内为数不多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大气科学学科在 2023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前 5 名。除了学科成就,兰大还为西部培养了大量人才。多年来,兰大始终坚持 “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 的办学理念,为西部地区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近 5 年来,每年有 50% 以上的毕业生就业选择留在西部,其中博士毕业生在西部十二省区就业的超过 70%;每年在国内 “一带一路” 沿线及周边地区就业人数达 40% 以上 。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西部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吉大:东北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发展历程与规模优势吉林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946 年创办的东北行政学院,作为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它自诞生起便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在发展历程中,东北行政学院历经多次变革,1950 年迁至长春并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 年经院系调整,成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 年,东北人民大学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2000 年,国内掀起高校合并重组浪潮,吉林大学先后合并了吉林工业大学、长春邮电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 6 所高校,2004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转隶并入,形成了如今 “巨无霸” 般的规模,拥有 6 个校区、4 家附属医院,校园占地面积 734.59 万平方米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 52 个教学单位,涵盖 13 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 140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56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48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8 个,在籍学生 75317 人,成为了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高校之一。(二)地理困境与发展阻碍然而,吉林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学校发展带来了诸多困境。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是吉林大学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潜力、市场发展机会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这使得吉林大学在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生源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许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和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纷纷前往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导致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一定影响 。在招生方面,吉林大学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由于地处东北,气候较为寒冷,对于一些南方考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使得考生在选择高校时更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学校。这导致吉林大学在部分省份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生源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来了一系列管理和资源分配问题,校区分散,使得教学资源难以高效整合,部分校区长期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管理成本增加,决策执行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三)综合实力与学科特色尽管面临地理困境,吉林大学的综合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在学科建设方面,吉林大学成绩斐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吉林大学共有 11 个 A 类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 2 个学科为 A 级,哲学、法学、政治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 9 个学科为 A - 级 。学校的考古学专业更是在全国排名第一,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吉林大学的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有专任教师 6301 人,其中教授 2438 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1 人,双聘院士 51 人 。这些优秀的学者和教师不仅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科研方面,吉林大学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成果。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如全国重点实验室 7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等,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破局之路:探索与发展

(一)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面对地理劣势带来的发展困境,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等政策的实施,为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这些政策在资金投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两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资金支持上,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高校的投入力度,改善了两校的办学条件。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努力提升自身的发展实力。吉林省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加大对吉林大学的投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16 - 2020 年,吉林省财政共拨付吉林大学 17.2 亿元资金支持,助力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方面,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都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兰州大学聚焦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等优势学科,加大建设力度,提升学科水平。吉林大学则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整合原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系、吉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资源,实现了学科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学院在低维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理论计算与设计、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等基础研究方向取得了突出成果,多个研究方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材料科学学科 ESI 排名 2014 年起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2024 年全球排名第 29 名 。两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断创新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兰州大学实施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成立萃英学院,为优秀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吉林大学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超过 50 家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搭建了多个联合实验室、研究院、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就业渠道 。(三)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科研创新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都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兰州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吉林大学在科研创新方面同样成绩显著,承担了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校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中科方德软件有限公司共建 “吉林大学开放国产软硬件平台研发与推进研究院”,围绕国产操作系统和信创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了操作系统内核优化、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推动了自主可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两校还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为地方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等。兰州大学立足西部,为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吉林大学则紧密结合吉林省和东北地区的发展需求,在汽车、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 36 项,主持培育国家级水稻新品种 6 个,省级水稻新品种 20 个,选育的品种累计推广 200 余万公顷,增产 15 亿公斤,实现农民增收 45 亿元,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展望

兰州大学与吉林大学在地理吃亏的困境下,凭借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学科实力、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不懈的努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西北与东北高校的中流砥柱。它们不仅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两校自身改革创新的持续推进,相信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它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两颗璀璨的星辰,在未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