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会议申报,总计耗时一年多。
春节终于被我国申遗成功,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没想到韩国人竟然又坐不住了。
放着韩国总tong的“zheng变危机”不去操心,反而来吐槽春节本应该是他们的: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恭喜!申遗的原因随着联合国宣布我国春节申遗成功,现场多个国家的代表都起身纷纷向我们表示祝贺。
要知道,春节的申遗绝对不仅仅只是为了申遗某一特殊的日子。
更重要的是这个特殊日子背后的文化。
像前一段日子我们总在讨论,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如此之快。
可是李子柒为什么退网多年却还能一直被大家喜欢呢?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背后的非遗文化。
大家被感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妙龄女子做粗活,却还像画儿一样的场面。
因为这样的场面是很容易就可以复制的,甚至在镜头的剪切下作假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李子柒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她一直在坚持做非遗的传承人,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从李子柒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些曾流传千年,但我们几乎从未听过见过的中华文化。
在李子柒做出来的一刹那,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蹭一下涌上了心头。
比如李子柒的复出之作“紫气东来”。
它就是一件工艺复杂的非遗文化制品。
不仅需要割毒性极大的大漆做原料,还得会雕漆隐花的独特工艺。
成品看似平平无奇,但只要你给它一缕光,就能看到多根金色线条绘制出的绝美图案。
低调奢华有内涵,就像中国人骨子里的谦逊有教养。
就像李子柒说的:
“很多传统文化都像垂暮的老人,他们渴望在这个不那么需要他们的时代里,去找到属于他们的一点价值”
而这正是我们要申遗的原因。
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十分耗时耗力的事情。
如果国家不出手去扶持它,给它注入年轻的血液,那么这些老者或许会淹没在漫漫的时间长廊中。
春节同样也是如此。
二:春节申遗的重要意义那些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英歌舞、祭祖、年画等等一些传统春节特定的传统文化需要被大家知道,也需要被大家记住。
因此在去年的八月份,我国就申报了春节非遗。
当时申遗文本明确指出:
其实早在去年12月份,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就表示会积极推进春晚申遗。
如今顺利申遗成功,也不枉费国家一年多的努力。
而且我国有句古话叫做“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春节申遗的成功其实并不单是为了证明春节是中国的。
其实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让春节有“更官方、更国际化”的认定,从而提升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就像单钢新说的那样:
而截止到如今,我国已经有44个项目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量更是居世界第一。
而春节的申遗,其实不得不提我们春节申遗时的副标题——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可见,春节最重要的不是那个日子,而是在那个日子里我们做的这些事儿。
此次春节申遗成功也狠狠打了韩国人的脸。
三:与韩国的文化抢夺战?其实不止是这次春节申遗。
韩国申遗成功的很多东西似乎都与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说不清的渊源。
比如说他们2010年申遗的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工艺。
我们早在2009年就申遗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工艺。
虽然名字不同,但根据韩国申遗项目的介绍其实和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术几乎一样。
而韩国自诩“盛名”的泡菜其实也和我国早就有的腌菜差不多。
也正因为这一点,有很多国内网友总会因为韩国申遗而愤愤不平。
认为他们抢先“夺取”了我们的文化。
但这一方面其实压根儿没有担心的必要。
就拿之前大家议论纷纷的端午节来说。
大家都觉得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就是抢占了我们的文化。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早在2009年,我国的端午节就已经被联合国收录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更是除了时间上我们的端午节有重合外,其他的习俗都不一样。
我们要吃粽子、划龙舟、系五色绳、插艾草、纪念屈原……
韩国人却是一些萨满祭祀、假面舞、菖蒲水洗头等等的习俗。
因此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端午节被韩国抢走了”一说,更是无稽之谈了。
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化抢夺战。
就像这次春节申遗成功后,外交部说的那样:只要大家愿意庆祝这个节日,就说明我们的文化被世界所认可。
如今世界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都会庆祝农历新年。
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已经走出海外,影响到了全世界。
关于韩国申遗的事情,大家要明白:
申遗也不是就某一种物品进行申报,而是为了传承某种文化的延续。
就拿韩国泡菜来说,大家潜意识里似乎都认为韩国泡菜申遗的是这样具体的食物。
但事实上,韩国入选非遗的是“制作越冬泡菜的文化”。
联合国之所以通过这一申遗,也是因为制作越冬泡菜的这个“行为活动”可以提升韩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家庭成员合作。
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和我们申遗春节是一个道理呢?
因此并不能把它认为是“文化抢夺战”。
真正属于我们的文化,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怎么会被他人抢走呢?
结语早在春节申遗成功之前,春节的代表活动“春晚”也冲上了热搜。
大家普遍反映现在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
其实这正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不是没有年味儿,而是年味更加日常化了。
我们小的时候,娱乐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少。
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
春晚就是我们攒了一整年的期待。
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都让我们幸福不已。
但如今生活越来越幸福,过年逐渐成了集五福、抢红包。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过年的习俗呢?
对央视春晚的吐槽,其实我们并不是想杜绝掉新型的娱乐方式。
只是想将传统的春节习俗和现代的娱乐方式相融合罢了。
如今春节申遗成功,这个问题确实应该仔细想想该如何平衡。
毕竟今后我们过得可是“非遗年”了!
大家又有什么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