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家财政资源优先投向经济建设,军队发展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这一时期,解放军的军费预算长期处于低位,导致部队训练、装备维护和指战员生活条件面临诸多困难。
1990年,中国的国防预算约为290亿元人民币(按当时汇率约合50亿美元),占GDP比例不足2%,远低于同期美国(约3000亿美元)甚至部分亚洲邻国。如果考虑到90年代初一度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实际军费在1980年代至90年代初甚至出现负增长。
由于国防预算不足,在军队战斗力建设和维护方面陆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装备老旧与保养较差。
在空军方面,90年代初的主力战机仍为仿制苏联米格-19的歼-6战斗机,部分飞机因缺乏零件被迫停飞。

歼-6是中国空军最早的一批超音速战斗机
1990年时,空军因训练经费不足,即使是主力部队的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也只有70个小时,而要保证高水平的训练,飞行员至少需要每年150小时左右的飞行时数。
同期的美国空军一个飞行员年均训练时间在150-200小时,精英飞行员的年均训练时间更要达到230小时。
在海军方面,服役舰艇普遍缺乏现代化改造,部分舰船因维护不足导致实际战斗力不佳。例如在1994年的黄海对峙事件中,中国海军潜艇与美军航母编队周旋时处于明显劣势。
而陆军的坦克、火炮等装备大多停留在60-70年代水平,信息化能力几乎为零,即使是像38集团军这样的王牌部队,到1993年初也才逐步把70式122mm自行榴弹炮更换成新款自行火炮。
说起70式122mm榴弹炮,这种火炮的样式非常奇怪,就像是把一门122mm榴弹炮硬生生安在了装甲车的底盘上,在行驶时,平均走个几十公里就要坏一次,而且车内部噪声巨大,温度很高,空间狭小,装甲兵工作环境相当恶劣。

70式榴弹炮看样子有些滑稽
部队因弹药、燃油配额不足,实弹射击和演习次数大幅缩减。例如,某炮兵部队每年仅能组织1-2次实弹训练,弹药消耗量不足和平时期标准的一半。一些部队为节省经费,甚至用“模拟训练”替代实装操作。
因为实在是缺钱,所以部队的后勤条件普遍不佳,特别是伙食标准比较低,部分偏远地区部队依靠自种蔬菜、养猪弥补供给缺口。营房条件同样很糟,许多单位仍使用50-60年代建设的砖瓦房,缺乏供暖和卫生设施。
1990年时,义务兵的津贴标准提高到了每月20元,加上一些岗位补贴算是二十几块钱,而80年代入伍的老兵们每个月津贴才十几块钱。
同期的工厂工人,每个月工资低的一百七八十块钱,高的有两百多块钱,在这样大的差距之下,也难怪年轻人参军的积极性不高。
没有办法,为弥补经费缺口,有的部队开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开设农场、宾馆、运输公司等),这种做法确实对部队的战斗力造成了一定影响。

张爱萍等老将军态度鲜明地反对军队经商
第38集团军是我军一支拥有光荣传统的部队,该军脱胎于四野一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因为表现突出,赢得了“万岁军”的荣誉,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长期隶属于北京军区,1983年更成为解放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又被人戏称为“御林军”。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算是第38集团军这样光鲜的部队,在1990年代初军费紧缩的大背景下,也不得不接了一些“业余创收”的活。
据当时在38集团军某团任职的一位老兵回忆,1992年末,他所在的部队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协助香港剧组拍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
与往常不同,这次任务并非通过司令部下达,而是由政治工作部门直接协调,因为那时候距离香港回归越来越近,香港文艺界和大陆的合作除了文化交流以外还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所以上级对此事比较重视。
看过《武状元苏乞儿》的观众,今天大概没有四十岁也有三十多了,应该记得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一段皇帝打猎出行,丐帮帮众和清朝官兵对峙的情节,参与演出的人数众多,气势恢弘。

大概就是这段往后
根据上级的协调,该团要调动2000多人参加拍摄,每天出动人数从100多人到800多人不等,但报酬却并不高——只有8万元,人均每日补贴约30元。
按今天的标准看或许微不足道,但当时却是部队创收的“意外之喜”,普通战士一个月的津贴也不到30元呢!
消息传来,全团上下雀跃不已,毕竟比起枯燥的日常训练,参与电影拍摄更像一场新奇的冒险,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体验。
接到命令后,团部迅速召开协调会,确定由各营连及后勤处汽车连配合剧组需求。根据拍摄计划表,按照每日出动的人员数量安排运输车辆调度。
每日清晨,当浩浩荡荡的军车驶向清西陵泰陵时,车辙碾过易县郊野的薄霜,载着一车车兴奋的年轻面孔。

清泰陵
《武状元苏乞儿》拍摄的外景地选在雍正帝泰陵附近,剧组要求部队指战员按需求扮演“丐帮帮众”或“清军官兵”,甚至也有临时客串前半段武状元比试时的吃瓜群众的。
带队的负责人按角色需求将大伙分组,指派负责人对接服装道具,而纪律严明的部队组织力令香港方面的工作人员大为赞叹。
汽车连将车辆整齐停好后,剩下的便只是等待剧组“调兵遣将”——士兵们领到粗布麻衣,转眼间从现代军人变成了“清朝百姓”、“官兵”或“乞丐”。
当然,比起听从剧组的号令前进、后退,欢呼鼓掌,大家更好奇的是想看看香港方面的演职人员和传说中的大明星周星驰,那时候来大陆,特别是北方的香港人可不多见!
不过香港剧组的行事风格却有些让人意外,包括导演陈嘉上在内的剧组工作人员操着听起来很搞笑的港式普通话,交谈时目光低垂、语气谦卑,全然不似合拍的北影厂同仁的从容大方。
后来才知,这或与彼时香港回归前港人的微妙心态有关,而主演周星驰则穿着一件全片开始时所穿的暗红色戏袍穿梭片场,对合影请求来者不拒,咧嘴笑、比V字,毫无明星架子。

拍摄《武状元苏乞儿》时现场照片
在泰陵所在的易县,有香港剧组前来拍电影的消息传出后顿时引发轰动,四里八乡的百姓闻讯而来,将片场围得水泄不通。
拍摄现场成了军民联欢的盛会,团里即便没有领到协拍任务的战士们也会携带家属骑车前来,连一向严肃的团长、政委都带着家人来了。
这也让剧组为片场秩序犯了难,带队的一位助理导演随后找到部队商量,看能否帮忙维护一下现场秩序,不要让无关人员进入片场。
对于解放军来说,拍戏也许是业余的,但维护秩序可是专业的,团里当即安排人手在几个出入口设置了岗哨,或许这正是部队协拍的“隐藏价值”。
不过,部队参加拍摄也有“出戏”的地方,例如在武状元比武的桥段中,剧组为还原比武现场的市井气,特意从邻村请来农妇穿插于战士扮演的百姓中。

大概就是这一幕往后的情节
等粗辫灰袄的大姑娘挨着青石板坐下,周边的战士们便如触静电般稍微往外挪开,生生在熙攘人潮中辟出数块真空地带。
小伙子们梗着脖子紧盯前方的比武场,耳根却红得能滴出血来。九十年代的军营尚浸着传统观念的余温,男女接触的禁忌比队列条例更深入人心。本该是携妻带子的热闹场面,却硬生生演成了贞洁牌坊下的避嫌图。
导演盯着监视器直拍大腿,末了却摆摆手:“远景能糊弄过去,特写留给专业演员吧。”摄像机忠实地将这搞笑的场景收入胶片:前景里周星驰打得虎虎生风,后景中男女之间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恰似一道横亘在戏剧与现实之间的透明藩篱。
首日拍摄结束,团长连夜召集会议,听闻剧组未给参演人员配发御寒物资,他当即拍板:“从片酬里支钱,每人发副白线手套!”
次日,八百多副手套带着团长的心意分发至参演官兵手中。寒风中握枪的手戴上棉线编织的温暖,这份细节让多年后的相关战友们仍记忆犹新。

剧照
这场拍摄狂欢勾连着部队的文艺往事,参演间隙老战友曾讲述80年代参与《一个和八个》、《知音》拍摄的轶事:窄轨铁路上演绎蔡锷反袁,山南小站定格历史风云。
而1992年的泰陵外,年轻士兵们在胶片中留下模糊身影,有人为镜头里惊鸿一瞥雀跃,更多人将此事化作半生谈资。
当电影最终上映时,很多当时参加了拍摄的指战员们都瞪大眼睛,试图在银幕上寻找自己熟悉的场景。
那些寒风中的等待、片场盒饭的热气、周星驰戏袍扬起的一角,都成为特殊年代的集体记忆。八万元片酬或许早已湮没于账本,但胶片定格的不只是武状元的故事,更是一支军队在时代转型期的生动侧影。
92年30块钱真的不少了,95年我工地挑混凝土浇顶2毛钱一趟,我妈去给种西瓜地里干活不供吃的8块钱一天,30块钱一天不敢想了
1992年的8万,可不是如今的8万。购买力天差地别。很多商品还是按角来计算的,不像现在都是元万
92年,30块钱也算不少了。当时2块钱在食堂可以吃一天3顿
92年柳州的螺蛳粉应该是1块2一碗,我每天的零用钱应该有两三毛,可以买根两毛雪条,自制的雪条一毛,酸梅粉、话梅、唐僧肉、鱼皮花生都是五分、一毛。当时学校卖刮刮卡,我中了二等奖200块巨款,是全校唯一中奖的学生,我以为我是天之骄子,放学后立马被一群烂仔拦截,还好老师没给我钱,第二天我爷爷领了钱后,给了我两块让我请好朋友吃东西。
那时候读大学,吃饭用粮簿买,一月定量33斤,一斤两毛钱。肉菜一份5-8毛,蔬菜一份2毛。学校电影一场露天的5毛,礼堂的一块。
92年三十块一天,那挺多了。镇上来个小炒,一二块钱吧
按今天的标准看或许微不足道,但当时却是部队创收的“意外之喜”,普通战士一个月的津贴也不到30元呢! 不看完文章就评论的人…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给你们摘出来
我93年初一,一个礼拜生活费5块钱足够了,饭堂里粮票4毛钱一斤,一天1.2斤粮票就够了
92年这个数可不少
90年代30元相当于现在500
2003年 一周生活费30块钱还包含来回公交车费。吃只有25。这25里边还有买笔买本子的钱。早上1块钱3个包子,中午2块钱就能吃条鱼。晚上又是2块钱。省一点一天差不多4块钱。一周还能结余5块钱。还能买点本子笔用。高中的时候,2006年。一周是50到70块钱吧。
90年沙士5毛,三球雪糕1块,华丰7毛,鹰金钱罐头3还是4块。一天两块的零用,整个学前班到小学六年级都是村里小孩子的头
92年,一个人一天10块钱都算高工资了。
当兵生活太枯燥了,有这种活动,自然挤破头都想去参加[呲牙笑]
薪水算可以的了,想想拍老三国时,刘关张连饭都吃不饱,跑到人家地里偷玉米被人逮住了,还是老曹用毛衣赎回来的。[呲牙笑]
第三自然段,小编要和美国比军费???我就问小编,哪国能够和美国比军费???
一天30块钱补贴!这30块钱相当于半个月工资了吧
那时候太穷了 一毛钱都能买几个糖 现在一毛钱都花不出去[得瑟]
周星驰那个二节棍玩得真矬
好像出动最多军队协助的是老三国……现在不可能办到了,所以老三国不可超越。。。
90年代初,一名民企钢铁工人月薪300元!
那年八万块在三四线城市能买一套三居室,现在值六七十个左右
让我去演,我不要钱
反对部队经商是正确的。参考现在的越南军队!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那就不是军队了可以说已经变成了个别人的私军!
我到94年还在用分
8万对于现在来说不算什么,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可是巨款。
我舅当年在惠州罗浮山当兵,剧组借人一人五块钱他们喊冲啊[笑着哭]
92年,公办小学教师月工资才300元,民办的才180元。打工者一个月也就200-260元还不包吃。农村全家人耕作一年收入也就1000-1200,交完几百斤的公粮,农业税等各种费用占了一半,再除去化肥等,能余个500就不错了,然后小学二年级的报名费280元,一家几个孩子的就有压力了。那时候,城里人是歧视农村人的。
难怪呛烟之前那么有气势[呲牙笑]
出动2000人,片酬8w,一人一天30,你这8w是怎么办到的
你要多少?才8万说的出口
90年代连朝鲜菲律宾非洲都比中国富裕。那时候真的太穷了,点煤油灯,瓦房下雨天就漏雨。
8万是给军队的
和现在的群演比确实给多了[得瑟]
92年,正常工薪月薪2-300块钱吧
93年小学,一学期学费15块
等于现在一天给你5000块钱,还有机会上电影
那时候30就是天价了
92年普通工薪基本一百来块,你还想咋样
九几年住宅地才两三千一块,现在七八十万
星爷对同胞还是可以的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无论战斗力,装备,训练及官兵素质,我军都是数一数二的
张君宝天宝那部电影也是用了军队的,还用了钱小豪
92年一个啤酒瓶2分钱,30块钱一天就是想当于1500个[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
五毛钱两个馒头的时代
04年工地小工一天30元,我扛一三轮车沙子到二楼老板给我30元
1990年时,义务兵的津贴标准提高到了每月20元,加上一些岗位补贴算是二十几块钱………拍个电影一天三十元………自媒体你到底谁说拍电影劳务费低还是高啊?
92年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一百出头
一天30不少了,相当于现在一天50每人。群演大概也就这个价位。
知道不,90年代还能看见一分钱[呲牙笑]特别是家里放着一堆一分钱没处用[捂脸哭]家里还不给用
90年代的美元汇率是8`26与8`27之间,290亿人民币也就三十多亿美元。.
人均40啊,那年头每月津贴才多少?
苏乞儿里面的清军一看就是训练有素 队伍整齐 这些是群演做不出来的
苏乞儿儿没钱哈,这八万块不少了,估计都是东拼西凑得来的
那时候我妈还很年轻,当民办老师,每月60块钱。
我们也是38军的,还客串了[笑着哭]唐山大地震[笑着哭]一个镜头
92年镇上的米线五毛一碗,牛肉的才一块钱,就这还一个月吃不上一次[笑着哭]
说了这么多,不找个图配上,差评
92年30块一天还少???一个月工资才98!出差补助才25块一天!包括住宿三餐交通费了!为了省钱,吃五毛钱一包的华丰方便面吃到闻到那味道都怕了!
这个仅用的,不知道可以问问当时的工资情况吧
周星星你胆子大,敢调动部队给你跑龙套
一人40块钱。90年不多,但也不少~关键是2万块有平分吗?
92年有发言权,那时候刚好读高中,每个月的开销50元差不多了。
周猩猩真不是人揍的
92年30一天不得了,我记得当时1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笑着哭]
纯属瞎扯淡
92年我上育红班,一分钱五个调皮糖,三分钱一个冰菓或者冰糕,雪糕两毛
05年一个月生活费才三十
以前拍电影部队基本上是无偿协助的 属于上级下达的任务 他还把了八万块 不错了
周星驰当时馒头都吃不上,吃的狗饭,还能拿出八万给你们,你们还不知足?
199X年老爷子高级车床机修工才60元/月!!!30元一天!!!真的不少喔!!![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那个190亿人民币对美金50亿?这个汇率不对吧!
90年8万可不低
九四年我读书,一月伙食三百块
97年五分钱能买一片饼干,一毛钱可以买根冰棍
只能说明一个道理!穷跟生病一样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