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三国演义》,许多人对司马氏父子三人有一种“敌意”,他们采用卑鄙的手段,通过谎言、屠杀、安抚的方式,窃取了曹魏的江山。
曹魏后期,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等人,夺得曹魏朝政大权。司马氏剪除曹魏宗亲势力后,开始擅权,导致人心不稳,在后续的数年里,曹魏相继发生了三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三叛的三位主谋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都是手握兵权的一方大员,叛乱的目的是推翻司马氏,为何三人不能联手?集中力量,共同对付司马氏呢?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之所以各自为战,主要是让他们起兵反叛的原因不同,三人也并非在同一时期起兵反对司马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虽然打着“忠曹”的旗号,但各自目的不同。
因废立之事反叛的王凌
王凌家族显赫,来自太原王氏,汉朝王司徒王允的侄子。司马懿掌权期间,除了河南颍川氏族外,太原王氏也跻身一流氏族之列。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开始专权,王凌开始不满,他开始与令狐愚密谋废除曹芳,拥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继位。
《王凌传》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
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正值壮年,曹芳已经是司马氏手中的傀儡皇帝,曹魏政权从他手中丧失了出去。
王凌长期担任扬州军政的假节都督,掌握扬州兵马,让他手中有一定的资本反对司马氏。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半年,令狐愚曾两次派人秘密联系曹彪,讲明王凌之意。
打乱王凌起兵计划的是令狐愚联系曹彪后不久病逝了,期间,王凌曾以出兵打东吴为理由,集结了部队。
让王凌没有想到的是,令狐愚病逝后,接替他的兖州刺史黄华出卖了他,将王凌起兵拥立曹彪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懿。
司马懿面对这种突发情况非常有经验,手段毒辣,立即起兵南下,那边王凌刚举事就已泄密,完全占据了下风。
两军在颍水之滨摆开阵势,司马懿兵多将多,王凌未战先怯,他深知司马懿并非泛泛之辈,能力远在自己之上。
最终,王凌选择向司马懿投降,据《宣帝传》记载:
凌计无所出,乃迎于武丘,面缚水次,曰 :凌若有罪,公当折简召凌,何苦自来邪。
司马懿软硬皆施,安抚王凌,将他押解前往京城。途中,王凌自知自己必死无疑,走到项城,喝了毒酒便身亡了。
事实上,王凌的主动投降,并没有换来自己对曹魏政权的忠诚,在绝望中,他大喊:“卿负我!”司马懿也是老谋深算,直接回击王凌:“我宁负卿,不负国家!”回答得相当干脆。
司马懿所说的“国家”,指的是曹芳,将他攥在手心,理所当然能够证明自己才是“忠臣”。
王凌起兵之时已经八十岁了,老年身败名裂,落得个被灭三族的下场。司马懿兵不血刃,剪除了对他威胁最大的王凌,手段之高,无出其右。
王凌起兵失败后,楚王曹彪被赐死,司马氏对曹魏宗亲来了一场清洗,夺取了他们手中的权力。
王凌起兵三年后,司马懿之子司马氏废掉了曹芳,独揽朝纲,引起了毌丘俭的不满。
心存不安起兵反叛的毌丘俭
毌丘俭是曹魏重臣,家世显赫,其父是乡侯。魏明帝曹睿继位后,非常赏识毌丘俭,屡屡委任其要职。
曹睿死后,毌丘俭在朝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东兴之战后,更是加封了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毌丘俭起事前,他的同伙文钦是曹爽一党,二人关系交好,不满司马师废曹芳之事。
司马师废掉曹芳前,洛阳发生了一起针对他的政变,夏侯玄、李丰、张缉等人密谋,欲杀司马师,以夏侯玄辅政。
夏侯玄等人针对司马师的行动因提前暴露未能成功,事后,司马师剿灭了以夏侯玄为首之人的三族。
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等人关系匪浅,这是毌丘俭起兵的一个主要原因。
毌丘俭与文钦一起,以寿春为根据,复制了此前王凌的进军路线。司马师部署也很到位,发三路大军,在项城击败了毌丘俭。
两军交战,毌丘俭兵微将寡,身边只有文钦支持自己,因而大败而归。见大势已去,毌丘俭逃往淮南,在路上被杀。
文钦在魏国无路可安身,只能逃往东吴,司马师快速平定了毌丘俭的叛乱。
司马氏主政曹魏政权后,毌丘俭是他们拉拢的对象,因此没有动他。
随着司马懿逝世后,司马师诛杀夏侯玄,废除曹芳,让这位内心对曹魏有感情的毌丘俭下定了反司马氏的决心。
起兵以求自保的诸葛诞
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人,徐州琅琊人,与蜀国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瑾是同族兄弟。诸葛诞出仕较晚,曹操曾经屠杀过徐州,徐州人恨曹,再加上臧霸管理青徐之地,以武治之,徐州士人得不到发展。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他收回了臧霸的权力,徐州士人才有所发展,入朝当官了。
曹丕在世时,诸葛诞颇受重用,当过尚书,与夏侯玄等人关系交好。
魏明帝曹睿觉得夏侯玄、诸葛诞是沽名钓誉之人,在位期间,免了他们的官职。曹芳继位后,曹爽任用了夏侯玄,诸葛诞也跟着官复原职,加封为担任扬州刺史。
司马懿平定王凌,司马师灭毌丘俭时,诸葛诞是平叛的主要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封为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
毌丘俭起兵被消灭仅两年,诸葛诞也冒着被灭族的危险,与司马昭以命相搏,这是为何呢?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诞起兵主要有两点:
一是毌丘俭、王凌被灭族后,诸葛诞非常不安,暗地里收买人心,后养死士。
二是司马昭欲拿掉诸葛诞的兵权,让他前往朝廷当个无权司空。
两点理由有一定的道理
司马氏在排除异己方面做得相当老辣,王凌、毌丘俭被灭后,手握大权的诸葛诞成了司马昭心中唯一的一根刺了,他必须拔掉。
一旦诸葛诞离开扬州,交了兵权,去朝廷当个无权司空,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司马昭下旨让诸葛诞当司空时,诸葛诞立即起兵,召集淮南旧部,囤积粮食。
司马昭率部亲征,诸葛诞因寿春粮草枯竭,在突围途中被大将胡奋斩落马下,夷灭三族。
淮南三叛,司马懿灭了王凌,司马师灭了毌丘俭、司马昭灭了诸葛诞。
淮南三叛结束后,司马氏基本消除了曹魏政权反对他的势力,为后来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国奠定了一个基础。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为何不联手?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三人都在淮南地区叛乱,三人反的对象都是司马氏,为何就不能联手,一起推翻司马氏呢?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点,王凌、毌丘俭、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氏的目的不同。
毌丘俭与诸葛诞和王凌不同,他反司马氏主要是司马师专权,杀害夏侯玄、李丰等曹魏忠臣。
毌丘俭心存魏室,深受曹睿的信任与提拔,二人关系匪浅。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时,毌丘俭愿起兵以死报国报恩。
私人恩怨方面,毌丘俭与司马氏并无利益矛盾,司马氏也多次拉拢毌丘俭,二者因立场阵营不同而刀兵相见。
诸葛诞是一个贪恋权位之人,他对曹魏并无感情,自己能得到赏识与重用,一方面靠战功,一方面也是受到司马氏的赏识。
王凌、毌丘俭起兵,诸葛诞都参与了平叛,他更看重自己的地位,无论对曹魏还是司马氏,只要给出价钱,就为谁效力。
司马昭容不下诸葛诞在淮南搞半独立,拥有自己的亲信死士,欲剥夺他的兵权。诸葛诞害怕自己也落得个王凌、毌丘俭的下场,这才决定反司马氏。
要知道,毌丘俭起兵时,还特意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卫东吴入侵,失败后也没有像文钦一样逃往东吴。
至于王凌,他目的不纯,打算废掉曹芳立曹彪当傀儡皇帝,学司马懿、曹操当权臣,野心极大。
因此,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三人发动的淮南三叛,各自目的不同,不可能走到一起。王凌野心大,相当权臣;毌丘俭保曹魏政权,想当忠臣;诸葛诞贪恋权位,为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