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虽然是新中国的创始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核心领导人,但是他一生却生活简朴,从来都没有搞过什么特殊,作为他的子女,毛岸英,李敏,李讷等人,也都没有受到什么他的余荫。
张耀祠曾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警卫局副局长,他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时间长达40多年,对于毛主席的生活起居,琐事,他非常了解。
在张耀祠的记忆中,毛主席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有补丁,甚至建国大典的当天,毛主席穿的衬衣都是旧的,不过,毛主席倒是对自己戴的手表却视为珍宝。
这块表是郭沫若在重庆谈判时送给他的,一直陪伴了他31年的时间,直到他去世,他戴在手上一辈子也都没换。
毛主席之所以重视这块表,其实也代表着他重视自己与郭沫若的友谊。
那么,两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交集呢?
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1892年出生,他的年龄要比毛主席大一岁,所以后来两人相交后,毛主席对郭沫若一直尊称为“郭老”
郭沫若所在的郭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而这样的家庭条件,也代表着郭沫若不用同穷苦家的孩子一样,为地主放牛,割草。
家里对郭沫若的学习很看重,当他识字后,便找来老师沈焕章,教习他《诗经》《唐诗三百首》等传统文化,这些文学作品,都为郭沫若将来从事文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出生的20世纪末,对他而言,也许值得高兴, 但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国家凋敝,民不聊生,是近百年来最动荡的年代,看惯了兵荒马乱后,郭沫若一颗年轻人的心澎湃起来,
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大增强,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很多有志青年便纷纷奔赴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郭沫若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增长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样,他对革命事业更加热衷,也是在日本,郭沫若相继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
1926年,郭沫若来到广州正式投身革命,他的人生,也因此改变。
同年3月的一天,郭沫若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后,前来拜访自己的“贵人”林伯渠,巧合的是,林伯渠没在家,一位同样年轻的书生却是站在了林伯渠的书房里。
这个年轻的书生,就是毛主席。
两人相互介绍后,各道久仰,随后,他们便开始议论时局,几年后,郭沫若与毛主席的交往已经很深刻,但是他永远都无法忘记第一次见毛主席的样子,他在自传《创造十年》写道:人字行的短发,分排在两鬓,目光谦抑而潜沉,脸皮嫩黄而细致,说话的声音低而委婉。
自此,毛主席与郭沫若,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交集。
毛主席主持广州农民教习所时,曾邀请郭沫若前去讲课,郭沫若欣然答应,在此期间,郭沫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批示了同意。
北伐开始后,党组织安排郭沫若前往国民党,担任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副主任。
在此任上,郭沫若竭尽全力宣传革命,为北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当时他还带了几个我党的党员做工作,这些党员中,有一位后来名头极大,他就是潘汉年。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郭沫若尤其愤怒,他当即挥笔写下散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介石的狼子野心,背叛革命的行为,他的这一腔热血,虽然很引起向往,但同样也给他带来了麻烦。
国民政府将郭沫若视为了通缉人物,为了躲避和继续革命,郭沫若毅然决然的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并任起义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从这个职务上看,可见郭沫若当时在我党的地位,是很高的。
可惜的是,南昌起义失败后,郭沫若离开了国内,前往日本,这也给他后来的革命生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离开国内,郭沫若与毛主席也失去了联系,这一走,就是十年。
十年后的1937年,毛主席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而郭沫若,则是在文坛上也成“大家”
“卢沟桥事变”后,郭沫若毅然回国抗日,毛主席深为欣慰,两人联系多了起来。
而此时,郭沫若的共产党员身份已经成为秘密,只有周恩来等人知道,为了更好的干抗战工作,周恩来提议郭沫若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投身革命,郭沫若欣然答应。
那个时候,两人都没有想到,郭沫若的做法,却是引起了奇效。
抗战期间,郭沫若由于在文坛上的成就,他被国民政府重视,先后担任了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团结了一大批的爱国人士和文学工作者投身到抗战中。
郭沫若对抗战所起的作用和贡献,是一般党员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后来郭沫若被我党继续重用的主要原因。
1939年,郭沫若父亲去世,毛主席得知后,送来一副挽联:先生为有道后生,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超往古;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郭沫若感动的热泪盈眶,后来他写下《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更是将其列为党员干部的必学篇目,这更让郭沫若激动万分。
1945年抗战胜利,毛主席来重庆参加谈判,郭沫若得知后,立刻按照约定时间,带着一大批的无党派进步人士前去接机。
毛主席下飞机后,郭沫若敏锐的发现毛主席的手腕上没有手表,这让郭沫若尤其佩服毛主席的朴素和清贫。
在当时,戴手表是很时髦的行为,而且这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与地位,再考虑毛主席谈判时没有手表,无法掌握时间,郭沫若变得焦灼起来。
9月3日下午,郭沫若与各界人士前往毛主席所在地方会晤,郭沫若毫不吝啬的将自己手上的欧米茄表摘下来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向来不接受别人的礼物,但是对于老朋友郭沫若,他破例了。
这块手表从这一年直到他1976年去世,他一直戴在手上没有换,一直戴了整整31年的时间。
毛主席去世后,这块手表曾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展出,后来汪东兴看到这块手表时,动情地说:“毛主席的礼品里有好几块外宾赠送的表,我曾拿两块让他选一块戴,但他不要。有一次,这块表拿去修理,我给他送去一块礼品表,他不戴,只是摆在办公桌上。这块表修好后,他又将礼品表送回礼品室了。”
从这一件事上,足以看出毛主席是多么重视自己与郭沫若的友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