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10年后,我做了一个在山东人看来"违背祖宗"的决定

亦融正直云朵 2025-02-11 10:49:12



“上岸”10年后,我做了一个在山东人看来"违背祖宗"的决定 | 任辉

这两头中华白海豚

不是因环境改善前来的游客,

而是被困死在这里的

最后两只孤儿。

,时长22:36

任辉· 博物学作者

格致论道第116期 | 2024年10月19日 北京

任辉:追寻被遗忘的海洋故事,格致论道讲坛,22分钟

我是任辉,一个行走在海边的海洋生态科普作者。

做自然科学的科普作者大都是科班出身的。要不然是科学家,写科普文章也是向大家介绍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要不然就是那些创作欲望很旺盛,精力也很旺盛的在读学生。但是我是一个非典型的科普作者,之前完全没有受到过任何和海洋以及生态相关的科学训练,毕业之后也从来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

我是一个山东人。大家都知道,我们山东人最好的就业选择是考编“上岸”。我也没能免俗,大学毕业就去考了个编,先是在居委会里边干了几年居委会主任,又做了几年社区的书记。

那么肯定有人要说了,你又没受过科学训练,又没做过相关工作,你做什么海洋科普?你做科普它能靠谱吗?

更何况,今天我们有很多接触海洋、接触海洋科普的方式,比如海洋馆,还有大量的科普的书籍、纪录片。那么像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真的有能力或者说有必要来给大家做海洋科普吗?那么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讲一下我走上这条路的故事。

从未见过的家乡生物?

已完成:10% //////////

我的老家在山东半岛,具体说就是青岛胶州湾南岸。我是在这个地方摸爬滚打长大的,从小就在滩涂上捉鱼摸虾。

我曾经很自豪地认为,我老家那片滩涂上那些小生物,我基本都认识。因为绝大多数我都亲自见过、捉过。还有很多被我放在舌尖,用味蕾深入地“研究”过。

所以从小到大,每当我和小伙伴们去沙滩上玩时,看到这些小生物,有不认识的他们就会过来问我,我都会给他们介绍介绍。有一些同学朋友就夸我,说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我那会儿也是有点飘了,然后就说:“至少咱们家这边这个滩涂上的海洋生物,我应该没有不认识的吧!”

但这个大话刚说出来,就被我家爷爷泼了一盆冷水。他说:“你不认识的那可多了。就咱家门口这片沙滩上,以前就生活着一种将近1米长的像蚯蚓一样的东西。你见没见过?”

说实话,他说这个的时候我是有点不信的。因为他说的这种海蚯蚓在我们那边是有,就是这种沙蚕,但是它们一般体型比较小。虽然的确有一些沙蚕,比如著名的博比特虫可以长到两三米长,但是这种虫子在我们青岛是没有的。青岛本地的沙蚕,像什么矶沙蚕、日本沙蚕,十几公分就是它们体长的极限。我爷爷说的这种1米多长的沙蚕,我不仅是没见过,更是没听过。

于是我查了很多的资料,也问了很多的人,花了好多年的时间,也没搞明白他说的这种1米多长的大海蚯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直到前几年,我在逛博物馆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标本,这个标本点醒了我。于是我就赶紧拿着这个标本的照片回去找我爷爷。

这下才发现,他说的这种海里的“蚯蚓”其实并不是蚯蚓,而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长得并不特别讨人喜欢的生物。他们既不是蚯蚓、也不是沙蚕、更不是寄生虫,而是一类叫半索动物的生物。

什么叫半索动物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像我们这样的脊椎动物和像蠕虫那样的无脊椎动物中间的一个桥梁,它正好处在演化的中间阶段。

全世界发现的半索动物现在总计有130多种,它们都生活在沿海的滩涂或者是近海的海底。咱们中国海岸线很长,不缺滩涂,也不缺近海的海底,但是非常缺半索动物。我们国内直到2024年6月份,总共才发现了8种半索动物。

第一种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咱们中国海洋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张玺教授在我的老家、也就是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发现的。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黄岛长吻虫。

又过了30多年,张玺教授在同样的地方发现了另一种半索动物,他给它起名叫多鳃孔舌形虫。

为什么我找了两张这么模糊的手绘图片呢?因为没有照片。

一直到今天,我们国内发现的这8种半索动物中,有4种都在我老家的这个海湾里面生活。这两种还是我们当地独有的,也就是说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地方有。所以它们的保护级别也很高,黄岛长吻虫在80年代就作为第一批,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多鳃孔舌形虫没过几年也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要知道,在咱们国家,海洋生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非常少,而这两种虫子双双名列其中。

这个事就变得奇怪起来,为什么在我的老家生活着这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我身边的同辈人也都没听说过呢?

因为这两种虫子的故事,大概在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也就是80年代,就慢慢地结束了。

给大家看一下我家乡最近这二三十年的变化。左边这张图片是2000年的样貌,右边这张图片是2023年。可以看出,海岸线的形态有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世界级的港口和一些大的石化项目,还有房地产的填海、岸线改造等等。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分布着滩涂的小海湾。

十几年之前,我们这边有一场大型的造船业革新,有四五个巨型船厂被安排在了图片右下方的这几个海湾里边。而这片海湾恰好就是黄岛长吻虫和多鳃孔舌形虫最重要的一片栖息地。

这个栖息地没了之后,这两种虫子现在究竟是个什么状态,我们谁也说不好了。

最后一次见到黄岛长吻虫,是2018年的时候。有一个科研团队,十几个人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把历史上有这种虫子分布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泥滩翻了个遍,才最终找到了一条。我们往乐观的方向说,这一条出现说明它还没灭绝;但是往悲观了说,它的情况肯定已经很不好了。

而多鳃孔舌形虫,人们上次见到它已经是20多年之前的事了。

这个故事让我很震惊。如果没有我爷爷无意中跟我提起,那是不是我永远都不会知道,大家可能就更不会知道了。对很多人来说,这两种生物就好像没有存在过一样,可是它们又是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发现的、中国独有的、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如果这样的生物和它们的故事没有人愿意去讲、没有人愿意去知道的话,那么我们想一下,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是不是有更多名气远不如它们,保护级别也远不如它们的生物?我想把它们的故事,全都记录下来。

被困住的鲎

已完成:40% //////////

但是由于刚才和大家说的,我毕业之后就考了编,这个时候已经在体制内工作了将近10年。说实话,这份工作干得还挺顺利的,所以我也很犹豫。想去全职做海洋科普,但是又有点舍不得手头这份工作。反反复复纠结了半年之后,我终于做了一个至少在我们山东人看起来是“违背祖宗”的决定——“下海”。

这个下海和二三十年之前的追逐财富的下海创业不一样,而是字面意思。我也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就是想沿着海岸线去寻找这些被遗忘的故事。

下海之后的第一站放在哪里呢?我把目的地选在了我们国家海岸线的最西南端,广西的北部湾。因为我在思考,我们老家的这几种半索动物为什么没人关注,可能就是因为长得不怎么好看、体型和形状比较奇怪、分布区比较小。既然这种生物的故事很容易被人忽视,那在北部湾恰好就有这么两个特别生动的例子——鲎。

这个字它很古怪,你看,美工老师还贴心地给标了一个拼音。那你看它的形状,就更古怪了。

我们很幸运,在来到北部湾的第一天早晨,就拍到了中国境内分布的全部的两种鲎。右上的这个叫做圆尾蝎鲎,左下的这个叫中华鲎或者中国鲎。你如果想在国内看到这两种鲎同时出现,大概只有北部湾这唯一的一片区域了。

但是,在几十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候,从长江入海口往南的各个省份,你都能见到这两种鲎,尤其是中国鲎特别多,很多地方把它当做寻常的海鲜来吃。但是现在为什么变少了呢?其实也很好理解。

和我老家这些半索动物面临的情况差不多。按照鲎的习性,他们平常生活在十几米深的海底,在繁殖期会像这样成双入对地爬回滩涂繁殖。既然需要滩涂,那么不管是圈海养殖还是填海造陆,肯定也影响到它们了。

鲎还有一些其他的用途。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正在取血的图片,就是研究人员正在用它的蓝色血液来制作一种内毒素的检测试剂,叫鲎试剂。下面玻璃瓶子里边那些蓝幽幽的液体就是它的血液,这也对它们的生存有一定的影响。还有我们刚才提到的,有一些地方会把它当做海鲜来吃掉。这些都让鲎的数量越来越少。

在2021年之后,我们国家把这两种鲎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上面说到的这些危机就相对缓和了一些。只不过,当我们来到北部湾实地探访鲎的故事的时候,发现它们还面临着一个新的威胁。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叫“地笼长城”。地笼是个什么东西呢?可能大家不生活在海边就不太清楚,地笼是我们沿海居民常用的一种捕捞小海鲜的渔网。它铺设在海底,细长的形状像一条龙一样。

在北部湾退潮之后的滩涂上,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地笼,而且几乎每一个地笼里面都有大量的鲎。其实当地的渔民是不吃鲎的,他们对这个东西完全不感兴趣。

他们设置地笼,是为了捕捞那些更值钱的黑虎虾、青蟹还有各种鱼。把这些值钱的玩意儿从地笼里边给收走之后,这些鲎就被他们当做垃圾一样扔到这边了。

为什么要把它扔到这边呢?因为渔民觉得,鲎身上长满了刺,总是爬网里来,这个刺把我的网就给蹭坏了。那就把你困在里边,等会儿太阳出来就能把你活活地晒死。所以,我们在很多网里看到像这样已经晒得只剩皮的鲎。

广西的烈日暴晒程度大家是难以想象的,那边如果不做好防晒,人被晒两三个小时就要爆皮,这些鲎晒三两个小时就要丢命。

这边的渔网规模还都非常大。我们在探访的时候看到了一张巨型的渔网,长度大概有1公里,高度大概五六米。你想象一下,它能够拦住多少鲎的去路啊!

这张照片是我早晨8点十几分拍的,我们在一张网里边解救出来了二三十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圆尾蟹鲎。十分钟之后回来,又出现了这么多。我粗略估计,就这一张渔网一天可能就能捕捉几百上千只鲎。

,时长00:12

但是,我也不可能天天蹲在这里解救它们。那能不能向上反映,让当地的执法部门来处理呢?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是处理不过来。因为这些渔网太便宜了,重新铺设一张渔网的成本太低了。像这些高高低低的柱子,原先都铺设着渔网。我们举报过之后,当地渔政就把这个网撤掉了。

但是我可以说,渔政走了之后,用不了几个小时,柱子上边马上就会铺上新的渔网。因为一张渔网的成本就几十块钱,只要捕捞到一只青蟹就回本了。但是,这些渔网对鲎的威胁远远地超出了它们的价值。

处在消失前夜的白海豚小种群

已完成:60% //////////

我老家的半索动物的故事和北部湾的鲎的故事有可能会让大家产生一种印象,就是这些不太出名的生物,它们的故事容易被人遗忘,它们的保护可能做得确实不太到位。那么那些很有名的动物,它们的情况应该会好很多。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因为我们在2024年的三四月份刚刚记录了一个新的故事,而它的主角恰恰是非常有名的生物。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海豚?白海豚。没错,大名鼎鼎的中华白海豚。

福建的厦门有中华白海豚,广东的珠江口、大亚湾这边也有中华白海豚,但有中华白海豚并不仅仅分别在这里,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很小的海湾也生活着中华白海豚。其中有一个在这几年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就是在厦门南侧七八十公里的位于福建漳江口的东山湾。

每年的春天,就会有两头白海豚成双入对地来到这个海湾的湾底,也就是漳江入海口。当地的媒体很开心,认为这是当地环境改善,把白海豚给吸引过来了。所以每年当地媒体就会报道说,中华白海豚成双入对春游漳江口,看起来很喜庆。

但故事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实地去探访了一下,发现这两头中华白海豚不是因为漳江东山湾的环境改善而前来的外地游客,而是被困死在这里。它们是原本就属于这里的白海豚种群的最后两只孤儿。

地图上看到的这就是东山湾。东山湾的面积并不大,但是在这个海湾,我们能看到几乎所有类型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

在它的最北端有一些像小格子的东西,那个大概是从明清时期就开始兴建的盐田。在海湾的左侧像几条像触角一样伸出来的东西,那是一个规模非常庞大的核电站。

在海湾的最下方,海面上有一些深深浅浅的痕迹,那是很多养殖网箱。而在最右侧,这是一片正在快速建设的、规模十分巨大的石化基地以及它配套的港区。

那么,真正属于这两条白海豚的区域在哪儿呢?就是我在上图用白色小点圈出来的那个区域。这两头白海豚实际上只能在这个地方生活。

学者们在2012年发现,这两头白海豚一直在这个长得像油条一样的、面积并不大的区域里边转来转去。其实从前面的图片也能看出来,在拍到这两头海豚的照片背景里,就有大量的渔网。

它们现在的状态并不是很好,但是毕竟还有两头。如果现在开始好好保护,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两头白海豚会再生个小宝宝,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呢?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白海豚这个生物比较独特,它因为白色的体色而得名。但它刚出生的时候不白,下面那个才是它刚出生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它身体的颜色不断地变淡,身上的斑点不断退化,直到变老的时候身体才会变得比较白。

照片里它好像不是特别白,还有点粉粉的。粉粉的是因为它在运动,一运动就相当于我们人脸红一样,粉色其实是毛细血管的颜色。

这张照片是我拍摄的生活在厦门的白海豚。这个种群是比较健康的,前面既有年纪比较大的老年海豚带着大家去捕食,后边又有这种颜色比较深的中青年的海豚跟着。有年龄的差距,这个种群才有自己恢复的可能。

但是东山湾的这两头显然不是,这明显是一个已经老龄化的社群。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可能是东山湾这个白海豚种群最后的余晖,它们可能是没有未来的。

行走海边的意义

已完成:90% //////////

更让人难过的是,东山湾这两头白海豚的故事不是个例。东山湾再往南七八十公里,还有个地方叫广东汕头,现在也有一个非常小的白海豚种群,只有十几头。听起来比东山湾这两头要好的多,但是最近十几年也只生过3次小海豚,这3只还都夭折了。

如果说东山湾的这两头是在消失的前夜,那么汕头的那十几头那可能就是再往前那一夜,但也仅此而已。

2024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在中国科学院科普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上讲了东山湾这两头白海豚的故事,让一些读者了解了这些极小的白海豚种群的故事。也很意外,当地几个涉海工程的主管方也注意到了,他们现在正在想方设法地减少对这两头白海豚的影响。

我也不知道我这篇文章在里边起了多大作用,可能是万分之一,也可能是0。但是至少这让我第一次感觉,这十几年在海边行走是有点意义的。我作为一个科学传播工作者,也可以和做保育、做科研的人一起,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去书写未来的。

,时长00:16

当然,更多的意义来自于我亲眼看到的这些自然万物。这是我们2024年春节期间在广西涠洲拍摄到的布氏鲸。这头鲸鱼的尺寸,大概就和今天现场大屏幕上看到的差不多。我和它的距离大概就是三五米左右。如果你仔细看,可以看到它在转过身的时候,它的眼睛和我对视了。

当这样一头十几米的巨物从两三米之外的地方悠悠地冒出来的时候,那种来自于生命力的震撼,是我写多少科普文章、拍多少科普视频都没法去描述的。

所以我也特别希望在不久后的未来,大家可以不只是通过科普作品,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通过自己的发现,和这样感人的、震撼的自然故事相遇。到了那个时候的话,那就换作我坐在下边,听你们把这样美妙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谢谢大家!(格致论道讲坛)

0 阅读:0

亦融正直云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