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同、成都也是大古都吗?当年入选曾引发巨大争议

惜筠说历史 2025-04-05 02:58:37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一、郑州——第八座大古都

2004年,郑州被中国古都学会认定为第八座大古都,七大古都变为了八大古都,由此引发了争议。

中国古代存在过诸多都城,只要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做过一个独立政权的都城的地方都算是“古都”,据史念海先生统计有217个,而这其中能称之为“大古都”的(即建都时间较长、都城规模较大、建都时期对全国的影响力较强、历史影响深远的古都)却屈指可数。此前有七大古都之说,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七大古都

根据中国古都学会的正式文件,郑州能成为大古都的理由,主要是两个:1、郑州是商代早期的一座都城,现在在郑州市区内还有都城遗址,即郑州商代遗址。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探索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周朝时期的郐国、虢国、郑国、韩国等诸侯国也曾先后定都在郑州。

郑州作为大古都的争议点在于:1、郑州商城是商朝早期都城这一结论虽然为学界很多学者所认同,但是究竟是哪座都城,不同学者意见不一。影响力最大的是两种:一种推断为是商朝开国君王汤所建的亳都,夏商周断代工程也认可了这种说法,这种更占优势一些。另一种推断是商代中期的君主仲丁自亳都迁都的隞都。

按照第一种推断计算的话,定都时间大约是150年左右。按照第二种推断计算的话,只有30年左右。由于有一种学术意见认为隞都虽然不在郑州商城,但是也在郑州市境内,即小双桥遗址,因此,郑州作为商朝都城的时间是180年左右。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曾提出了判定“大古都”的四个标准:1、应是中国历史上主流(或主体、主干)王朝或政权的都城;2、有着较长的作为都城的时间,一般而言应在 200年以上;3、有着相当大的城址规模;4、在它遗址上或其近旁存在后续城市,且应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于其身份,这差不多成为了中国古都学会采取的通用标准,而郑州并不符合第二条标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郑州入选大古都的第二个理由里不是还有郑国、韩国的定都吗,算上这两个的定都时间,不就满足了吗?

这就是第二个争议点。郑国、韩国是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定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可是当时周天子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因此诸侯国的定都时间能算进去吗?

支持者认为能算进去,当时周室衰微,空有天下共主的名头,实际上已无力控制各个诸侯国,各诸侯国已经算是独立政权了,这一现象在战国时期更为明显。因此如果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可以从战国时期计算各自的定都时间,郑国是29年,韩国是146年,与商朝定都时间加一起的话,大大超过了200年。

这种观点当然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质疑者觉得如果要是按照这种标准的话,一些问题就来了,比如其他大古都的定都时间要改,例如西安作为都城的时间,一般是不会把秦国的定都时间算进去的,只算秦朝的定都时间。北京作为都城的时间,一般也不会把燕国的定都时间算进去。洛阳是东周都城,那是不是得相应的减少定都时间,还是说各算各的。

还有其他一些城市是不是也能进入大古都,比如湖北省荆州市(古称江陵),楚国曾在此建都400多年,楚国和中原那些诸侯国还不一样,一向不臣服于周王室,算它的定都时间应该不用从战国时再算。到了后来帝制时期,也有一些政权曾定都于此。曾有著作将其列为中国第十大古都。

另外,入选大古都,不仅要看定都时间,还要看当时作为都城的影响力的。以商朝的国家形态来说,对各地统治非常松散,统治力度不强,都城辐射范围小,并非是后世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当时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呢?郑国、韩国在战国时期都是弱国,国土狭小,它的都城又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呢?而且自韩国灭亡后,郑州此后2000多年再也没有做过都城。这些都是人们对它大古都地位的有力质疑。

二、大同——第九座大古都

2010年,中国古都学会增选大同为大古都,八大古都由此变为了九大古都,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争议。

根据相关文件,可知入选理由是:1、古都大同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之北魏王朝的首都,此后的辽、金时期又成为重要的陪都。2、大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贡献,它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3、大同是中国都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北魏平城建设中许多重要规制和设计理念,影响了后世及域外的都城建设。4、大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5、大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北魏平城为中心的佛教发展,促进了儒、释、道三教的激烈碰撞和融合,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后面的4个理由说大同如何如何的重要,其实都是点缀,关键是第一个理由,这是判断大同作为大古都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能否获得大家认可的最重要的标准。无论不同学者的大古都标准有何差异,其中有一点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有较长的定都时间和作为都城时较强的影响力,而正是在这点上,大同被很多人认为不符合大古都的标准,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根据我们前面提到的朱士光先生所制定的判定大古都的通用标准,其中一个标准是,作为都城的时间应在200年以上。

如果只看中国古都学会发布的相关文件,似乎是满足了这一基础标准,“北魏在此建都96年,之前作为大代之南都63年,作为都盛乐时的北魏南都12年,作为迁都洛阳后之北京49年,作为辽、金西京190年,共410年。”

但是这种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把大同作为陪都的时间也算进去了。无论是大古都还是古都,计算作为都城的时间时,一般是不会把作为陪都的时间算进去的。比如文件中提到的大同是辽朝的西京,把相关时间也算进去了,可是像北京是辽朝的南京,也是陪都,但是它计算定都时间时,是不会把这段时间也算进去的。

一般说都城,指的就是首都,是帝王、文武百官、中央机构等都在的处理日常政务的、各种礼制设施齐全的真正的政治中心。大同作为首都的时间只有北魏的那96年,根本不符合200年的标准。况且,北魏只统一了北方,其都城的影响力也只局限于北方,无法通达全国。

北魏疆域图

如果暂时先不考虑当地政府因为地方利益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仅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次大同的入选,表达了一个新的学术动向,古都学会在这份文件里是这样说的:“基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多元一体的基本认识,中国古都学研究理应更加重视包括鲜卑、契丹、党项、女真等在内的各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重视各民族政权都城独特的历史地位。其中大同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上主流王朝北魏的国都、辽金的陪都,拥有丰富的都城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大同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都城的代表被选入的。

但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大同在定都时间这块儿存在硬伤,不是通过其他东西能够弥补的,它是古都,但作为大古都则不够格。

大同的入选,也让其他一些城市有了更多的想法,觉得它都能评上,那我也行。

三、成都——第十座大古都

2016年,中国古都学会增选成都为大古都,中国的大古都又多了一个,终于凑成了十大古都。成都的入选和此前郑州、大同的入选一样,也是引发了争议。

根据相关文件,可以看出入选理由是:1、先秦时期先后有五代古蜀王在成都建立都城,秦以后,成都也先后成为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等五个重要政权的都城。2、在中国历史上成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之一,无论是作为都城时期,还是失去都城地位之后,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3、成都是中国唯一的三大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因而成为古代中国内陆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4、成都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从杜宇王朝时期开始至今3000多年来,城址一直未曾发生变化,其城名从战国以来也未曾变更,有着众多历史文化遗迹。

入选理由的行文逻辑和当初选入大同时一样,第一个先说有谁定都了,后面再解释城市的重要性。我还是那句话,后面这些只能是锦上添花,你必须得先是锦,这些花才能有附着点,它才能有意义。

也就是说成都必须得先有足够的建都时长(200年)和在建都时期较强的影响力才行,满足这一条件,后面那些夸成都的话才有意义。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后面把成都夸得再好,也只能说明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古都,但是不能称之为大古都。

秦朝以后在成都定都的五个政权,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加一起是150年左右,这些政权的疆域主要在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都城的影响力自然也就只能在这一片。由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一直都不在这里,因此同样是占据一方的政权,它们与那些统治在核心区域的政权的影响力还不一样,不能等同。因此无论是定都时间,还是影响力,它们都无法撑得起成都大古都的地位。

所以古都学会在计算成都作为都城时间时,把秦朝之前古蜀国在成都的定都时间也算了进去,根据相关研究,这一时间在千年以上。

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关于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问题,在学界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即使认为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都是古蜀国的都城,以当时的国家形态而言,都城的影响力对全国能有多大?况且三星堆遗址不在今天成都市境内,而是在广汉市,把这部分建都时间一刨除,一下子就少了好几百年。

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的都城应该是在成都,这点是比较明确的。这部分的建都时间与秦朝以后的建都时间加一起,就超过200年了。而古蜀国一向不在中原王朝统治之下,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独立政权。

不过,人们觉得如果把大古都的标准下放到先秦时期诸侯国、地区性政权的程度,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那么其他一些城市也都能竞争大古都了,大古都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含金量越来越低。

和当初古都学会选入大同一样,这次选入成都也代表了一个新的学术动向,可以看下相关文件和采访是怎么说的:“成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一个内涵与作用均不同于其他古都的较为特殊的样本。” “成都以西南少数民族政权都城身份,丰富了大古都内涵,顺应了学术界由‘中原中心论’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说’转向的趋势,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不过,中国古都学会或许也意识到了将成都增入大古都之列会引发质疑,因此在文件最后一部分说,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组织更多的学者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挖掘其意义与价值,让成都的中华名都的身份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四、余论

虽然大古都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从五大古都、四大古都一直增加到十大古都,可是至今四大古都或五大古都仍然是在学界与公众中认可度最高的一种说法,最多加上杭州和安阳,凑成七大古都。虽然这二者也都有些争议,但是也不算太大,而郑州、大同、成都先后进入大古都之列,遭到了很多人的群嘲,觉得它们降低了大古都的含金量。

为什么大古都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因为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学者对于什么样的古都能入选大古都意见不一,即使是同一标准,不同的学者在具体理解把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再加上越到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评上大古都的称号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成为宣传城市的名片,带动城市旅游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于是地方政府开始介入,力图使本市成为大古都,这里面掺杂着地方利益。一些学者则会迎合或被迫修改相应的大古都标准,并做出解释,使得标准越来越低,大古都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差。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有关大古都的评选,政府没有制定过任何标准,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评定和审批。政府认定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由国务院审批的,十大古都中,除了安阳是1986年认定的第二批,郑州是1994年认定的第三批外,其余全都是在1982年认定的第一批。

因此,现在这些大古都的认定是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它只是一种学术上的承认,具体来说是中国古都学会的认定。

中国古都学会是在1983年,由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三位超级大佬史念海、侯仁之、谭其骧成立的,是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不是任何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它的认定只能说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权威的学术声音,但是并非是绝对的主流声音,它们学会内部、历史学界内部也有不少学者不认可它的认定。尤其是后来选入的三个郑州、大同、成都,学界不少学者在写相关的重要古都论文时,基本都不怎么提它们。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邀请复旦大学的赵永复先生撰写一本《十大古都》的书,赵永复先生去征求谭其骧先生的意见。谭其骧先生觉得很为难,他认为古都有不同的等级,不能硬凑数。西安、洛阳、北京是一个等级,加上开封、南京作五大古都是一个等级,再加上杭州、安阳作七大古都也是一个等级,但不能随便定一个数正好也是一个等级,“十大”就很难办。谭其骧先生的意思是说,大古都是有标准的,不能为了硬凑数而降低标准。

谭其骧

如今七大古都变为了十大古都,虽然不是为了硬凑数而修改的,而是地方利益在其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相信,这样也并非是谭先生所愿意看到的。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参考文献:

[日]木田知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论——以近三十年中国古都研究为中心》

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

谭其骧《〈中国七大古都〉序》

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

《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纪要》

阎铁成《郑州荣膺中国八大古都前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李令福《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的原因、过程及启示》

李令福《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文化发展战略》

张新斌《郑州大古都的年代学研究》

《中国古都学会关于大同古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宣言》

《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

何一民、陆雨思《大古都条件变化视野下的成都大古都地位认定》

毛曦《考古发现与古史新知——成都建都历年及古都地位论析》

毛曦《中国大古都标准问题的百年回顾与当代思考》

王建国《中国大古都榷议》

赵均强、贾俊侠《中国大古都认定的历史反思与制度建构》

陈旭《试论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大古都”问题》

叶万松、安大钧、韦娜《试论中国大古都城市的构成要件与生成环境——纪念中国古都学会成立30周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