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丨美国加征3404%天价关税,新能源产业“东南亚转移”受阻

家常菜美食日记 2025-04-24 03:25:18

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一则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新能源产业引发了巨大震动,美国决定对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新关税,其中最高税率竟飙升至3404%,这一举措让正呈现“东南亚转移”趋势的新能源产业遭遇严重阻碍。

从具体税率来看,反倾销税处于6.1%至271.28%区间,反补贴税则在14.64%至3403.96%之间,不同企业和国家适用不同税率。美商务部称,在相关反补贴税调查中,发现“每个国家/地区的公司都在接受中国的补贴”,这成为其征收反补贴税的理由。

这四个东南亚国家在全球太阳能产业版图中地位举足轻重,目前为美国供应约77%的光伏组件,仅去年一年,它们对美出口太阳能设备总值就高达129亿美元。回顾历史,早在2011年,美国、欧洲就对中国光伏企业开展“双反”调查,高额“双反”关税使得中国本土光伏产能逐渐退出美国市场。

自2014年左右起,中国光伏企业为寻求新出路,纷纷前往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建立东南亚海外生产基地,产品大部分出口至美国。近十年间,东南亚光伏产能迅猛增长,电池、组件总产能占到全球近10%份额,成为除中国本土外最具出口影响力的地区,其中中企产能至少占6成,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在当地均有超过10GW甚至20GW的一体化产能。

然而,美国此次加征天价关税,让新能源产业的“东南亚转移”布局遭受重创。对于在东南亚设厂的企业来说,成本将大幅增加。以柬埔寨为例,该国多数光伏企业的反倾销税被认定为117.18%,反补贴税被认定为534.67%,总税率高达651.85%,相较初裁结果翻倍 ,部分企业因未配合美国“双反”调查,总税率更是飙升至3521.14%。如此高昂的关税,使得企业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后毫无价格竞争力,一些企业甚至不得不考虑暂停或缩减在东南亚的产能扩张计划。

此前,不少新能源企业看好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政策优惠以及相对便利的出口条件,期望通过“中国品牌→东南亚制造→出口美国”的商业链条,规避贸易壁垒,开拓美国市场。但如今,美国这一关税政策的实施,让这条商业链条面临断裂风险。虽然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东南亚制造仍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过高的关税已足以抵消这部分优势,企业利润空间被极大压缩。

不过,美国加征天价关税这一举措,也促使新能源产业加速变革与调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新能源产业唯有不断创新、优化布局、提升竞争力,才能在困境中寻得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可能会将产能进一步转移至未受影响的地区,如印尼、老挝及中东等地,同时加大在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投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构建更加多元化、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这场危机也将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不断前行的动力,促使其在挑战中走向更加成熟和强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