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与先生“对话”的机会——叶圣陶纪念馆游记

京都闻道阁 2025-02-17 11:32:41

文丨倪玉

叶圣陶,名绍钧,生于苏州的一个平民家庭。升入中学后,他改号为“圣陶”,典出“圣人陶钧万物”。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还是杰出的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一生履历丰富,曾担任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还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以及民进中央主席。

2025年春节正月初四,怀着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情,我踏入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的叶圣陶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坐落在“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旧址上,毗邻保圣寺的西南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虽免费开放,但多数人需购买保圣寺门票方可进入,军人及退役军人等特殊人群在这里是可以凭证件免费进入的。

走进叶圣陶纪念馆,粉墙黛瓦的建筑古朴典雅,正门额上赵朴初题书的石绿色大字“叶圣陶纪念馆”格外引人注目。入馆右侧墙壁上,“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32块金灿灿的牌匾整齐悬挂。馆内建筑布局依旧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四面厅、鸳鸯厅、女子部楼、生生农场等建筑错落有致。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先生曾在此任教。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甪直人民为缅怀他的功绩,将原校区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改建成了叶圣陶纪念馆。2000年,甪直镇人民政府又对其进行了扩建。2019年3月,叶圣陶执教旧址与叶圣陶墓一同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左前方,一幢黑瓦白墙的两层楼房映入眼帘,这便是昔日五高的“女子楼”。入口正对面的外墙上挂着“女子楼”的介绍,叶圣陶先生的雕像也矗立于此。进入女子楼内,左侧墙上挂着费孝通的题字“育人泽里”。教室仍保留着当年的模样,仿佛还能听见昔日学生们的欢声笑语。馆内举办的叶圣陶家风展令我驻足良久。“真、善、美”是叶圣陶先生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他为3个孩子分别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做任何事,都要养成替别人着想的习惯。”先生的这句教诲,不仅是对子孙后代的叮嘱,更是他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看着这些珍贵的史料,先生的家风家规令我愈发敬佩。

离女子部楼不远处,便是叶圣陶先生的墓地。墓地建于宽敞的石台上,墓碑呈石墙状,高耸而庄严,碑面上“叶圣陶先生墓”6个鎏金大字由赵朴初先生题写,尽显肃穆,一旁还有叶圣陶墓园介绍。墓前甬道上的六角形“未厌亭”,仿佛在默默守护着先生,也为前来缅怀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静思的空间。

园子中央的四面厅,庄重而典雅。正面墙上的“劲松”中堂,笔力苍劲,两侧隶书楹联“松柏本有性,园林无俗情”,恰似叶圣陶先生高尚品格的生动写照。四面厅一侧的鸳鸯厅,曾是校长吴宾若以及叶圣陶、王伯祥等先生当年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看着复原的场景,我不禁想象着先生在此备课、与同事们探讨教学和生活的情景。

入园处右侧,一排7间平房是叶圣陶生平事迹展览厅。1917年至1921年,叶圣陶先生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从此与甪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甪直视为培育自己成长的摇篮,亲切地称之为“第二故乡”。走进展览厅,赵朴初题写的“一代师表”匾额悬挂在叶圣陶先生雕像上方,四周绿植环绕,红色隔断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展览从右手边开始,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全面展示了先生在教育、文学等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从早期的教学经历,到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再到与夏丏尊合作出版的诸多经典著作,以及解放后在教育部门担任要职,先生的每一段经历都令人肃然起敬。

叶圣陶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以笔为刃,为社会发声。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及著名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许多素材和人物形象都源自古镇甪直。在甪直期间,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先驱者之一,还与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先生的这些“第一”,充分彰显了他作为一名敢于为人民立言的作家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家的担当,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堪称一代师表。“甪直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真正的教书生涯是从甪直开始的。”先生将青春与热忱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甪直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穿过展览厅,来到纪念馆后的花园。草地上,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的大幅照片和介绍,让每一位参观者都心生敬意。“品德教育重在实做”“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些话语直击心灵,引发共鸣。花园一角,是叶先生在五高时创办的生生农场旧址,让人不禁联想到先生带领学生体验农耕的场景,这正是他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智慧体现。

“少说空话,多办实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一个人总是要对世界做点什么,世界就像大海,但每个人都应该给大海加一勺水。”……先生的这些至理名言,至今仍振聋发聩。参观完叶圣陶纪念馆,我对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在这个春节,能有这样一次与先生“对话”的机会,让我收获颇丰,也让这个春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如展厅结束语所说,叶圣陶,这个光辉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笔名海无边、一言、宁浦、王玉,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军官,自由撰稿人,现任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年军旅,3次荣立三等功。曾任中国军事写作协会会员,《中国贸易报》《消费日报》《中国海洋报》《中华建筑报》《海军杂志》等多家报纸及杂志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累计32部,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评论作品1000余篇,获各类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年,撰写各类策划案、相关材料及发表推文超1000余篇(份)。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