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由《消费者报道》发起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引发舆论震荡——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中,12款检出致癌物镉,7款检出总砷(含砒霜成分三氧化二砷前体),仅味事达一款未检出上述重金属污染物。这场检测撕破了“零添加=安全”的行业神话,也揭开了调味品领域潜藏的健康风险。
一、测评结果:零添加≠无污染重金属检出普遍性送检的13款产品覆盖加加、海天、千禾等知名品牌,其中镉检出率达92%(12款),总砷检出率达54%(7款)。售价高达26.8元/500ml的某有机酱油,重金属总含量竟位列第二。
唯一“幸存者”与标准争议味事达成为唯一未检出镉和总砷的品牌,反衬其他品牌原料把控的集体失守。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仅规定酱油总砷限值(≤0.5mg/kg),而对镉未设上限,所有样品均未超标。
原料与环境双重夹击酱油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源于大豆、小麦等农作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富集。镉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即使微量摄入也可能在人体内累积,20~30年后或引发慢性中毒(如日本“痛痛病”)。
厂商回应与工艺局限部分厂商称“大豆、水、空气里难免有污染”,将责任推诿于环境治理缺位。检测结果亦表明,零添加工艺无法有效去除原料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营销误导“零添加”标签被异化为“安全赎罪券”,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科技与狠活”的焦虑,掩盖原料端污染的现实。检测显示,零添加酱油的重金属含量与普通酱油无本质差异。
长期暴露风险尽管当前检测未超标,但镉、砷等污染物具有低剂量长期暴露的“隐形危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镉列为1类致癌物,砷化合物则与皮肤癌、肺癌密切相关。
理性看待“零添加”优先关注产品重金属检测报告,而非营销标签。有机认证亦无法完全规避环境污染风险。
控制摄入量每日酱油建议摄入量不超过30ml,避免通过腌制食品、酱料等渠道叠加重金属暴露。
这场检测风暴不仅是对酱油行业的警示,更暴露出食品工业链中原料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当“零添加”无法成为健康护身符,消费者需要更透明的信息、更严格的监管,以及更理性的选择智慧。
请告诉老百姓,吃什么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