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来科点谱
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在 2019 年冬天的时候,北京嘉德秋拍的现场气氛热烈,随着拍卖师手中的木槌重重落下,一切都已确定,一幅名字叫做《小姜》的油画,其成交价高达 7015 万元,瞬间引爆舆论。
通常情况下,小姜就是个普通老百姓,没什么特殊背景或光环,那为什么仅仅这样一幅以她为主题的油画,就能在拍卖场上拍出那么高的价钱?
另外,冷军是个在细节方面极为执着甚至到了偏执程度的画家,就拿这幅《小姜》来说,他前前后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精心雕琢,由于创作周期过长,模特难以忍受寂寞,在画作还未完成一半的时候便逃跑了。
在面临模特逃走这一意外情况后,这幅画到底运用了什么特殊手段或者方法才得以成功完成创作呢?
冷军的艺术之路:从“垃圾”到天价的蜕变
冷军所踏上的艺术旅途,并非是一条康庄大道,却足够精彩,出生于四川达州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跟随父亲来到武汉,彼时的冷军,对绘画的热爱早已萌芽,却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只能在脑海中挥洒想象。
世间的万事万物,于冷军而言都能成为创作的源泉,他凭借双眼去细致地观察,以内心去认真地感悟并铭记,进而把对周遭世界的体会与认知,巧妙地转变成源于心底深处的艺术呈现方式。
冷军的父亲并非对他的绘画爱好持反对态度,只是“美术”二字在当时,几乎等同于“烧钱”,家中拮据,实在无力承担,而冷军的绘画天赋,却无法被忽视。
在学校,他是宣传板报的“御用画师”,在邻里,他是小有名气的“小画家”,一位邻居的举荐,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一位美术老师,为他提供了珍贵的画册,开启了他的临摹之路。
近视的双眼,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却意外成就了冷军的独特视角,他无法像常人一样清晰地看到远处的景物,只能凑近观察细节。
这样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对他的绘画风格产生了作用,他在创作时不会先着眼于整体的外形框架,而是率先从细微之处着手进行描绘,经过一步步地精心雕琢,直至最终将整幅作品圆满完成。
这种“反向”的创作方式,让冷军对细节的把握远超常人,也奠定了他“超写实画家”的基础。
在冷军十七岁的时候,他成功踏入了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的大门,从而拉开了艺术学习的序幕,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画室之中,每日不间断地进行练习,基本功愈加扎实,绘画水平也稳步提升。
冷军钟情于写实风格的创作,在细节刻画上达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程度,而他这种对细节极致化的执着追求,并非能够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同与领会,不少人对此表示难以理解。
《世纪风景之三》这幅作品十分独特,它主要运用水泥和砖头当作创作原料,所呈现出的是一幅破败不堪的景象,曾被批评为“垃圾堆”,毫无艺术价值,而24年后,这幅作品却以4370万元的高价成交,震惊世人。
这或许是对冷军艺术理念的最好诠释:艺术的价值,并非由大众的理解程度决定,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放大十倍才能体会精妙之处,这或许就是冷军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作品在市场上备受追捧的原因,而冷军本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外界的评价,对他而言,有人欣赏、有人肯定,才是最重要的。
在 04 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冷军踏上了人物写实肖像创作的探索之旅,而《蒙娜丽莎 —— 关于微笑的设计》这幅作品,成为了他在人物肖像领域中首部收获大量关注目光的佳作。
创作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瓶颈,但他凭借天赋和毅力,最终克服了所有困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幅作品的成功,也坚定了冷军继续创作人物肖像的决心。
罗敏的出现,给冷军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位年轻的女子,既是冷军创作中具象化的模特,更是能点燃冷军创作激情、激发无限灵感的缪斯女神。
罗敏对绘画的热爱,与冷军产生了共鸣,两人在艺术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罗敏的出现,也为冷军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灵感。
在《肖像之相——小罗》的创作过程中,冷军和罗敏的感情逐渐升温,最终走到了一起,《肖像之相——小唐》被冷军视为最爱的作品之一,他将其永久珍藏,拒绝了马云的巨额收购。
而《小雯》和《小姜》则流入市场,冷军在绘制《小姜》这幅油画时,耗费了长达一年的光阴,在创作期间,模特由于难以忍受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所带来的煎熬,于中途选择了离去。
冷军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找来假人偶,让其摆出与之前模特相同的姿势,在后续创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总算把这幅作品成功创作完成。
有一点值得关注,冷军的作品《小雯》曾在交易中卖出了 6000 万的高价,而《小姜》的成交价更是令人咋舌,高达 7015 万,可谓天价。
冷军现象
冷军作品屡屡拍出天价,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这背后,既有艺术市场运作的推波助澜,也有收藏家追逐名作的热情,更有媒体的聚焦和放大效应。
冷军所创作的作品,已然成为艺术市场中极具保值性与流通性的 “硬通货”,其商业价值毋庸置疑,然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评价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对冷军的超写实技法赞叹不已,认为其作品超越了照片的真实,达到了艺术的新高度,他们将冷军誉为“细节狂魔”,认为他的作品是技法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而其他一部分人是质疑冷军艺术价值的,认为他的作品不过是高仿照片,缺乏艺术灵魂,在他们看来,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去描绘一幅“照片”,是效率低下的表现,更是对艺术的亵渎。
这样的争议,其实是触碰到了高度写实画作最为关键的要点:超写实绘画到底应该归属于艺术的范畴,还是仅仅只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炫耀展示?
冷军的作品,无疑是技术层面的极致体现,但他并非简单的复制现实,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作品中,他用画笔捕捉人物的神态、情绪和内心世界,赋予作品以生命力。
《小姜》这幅作品的创作历程堪称典型例证,在创作期间,模特于半途选择离去,面对此情形,冷军唯有借助假人偶来推进创作,以此才得以最终完成该作品。
这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冷军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的结果,他将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融入到作品中,最终呈现出一幅超越现实的艺术作品。
冷军的艺术,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但他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打动了一部分人,这些人,愿意为他的作品一掷千金,这既是对冷军艺术成就的认可,也是对艺术市场规律的体现。
在冷军看来,“真实不等于平凡,艺术不在于像不像,而在于是否打动人心”,他的作品,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但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触动了当代人的审美神经。
冷军创作的作品,并非仅仅局限于将高超技术发挥到极致,更是对生命、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冷军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突破了简单 “像” 的桎梏,他一心向往的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极致表达效果,一种对细节的极致刻画,一种对情感的细腻捕捉。
冷军所创作的作品带来的并非仅仅局限于视觉感官层面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触动,他用画笔,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既真实又虚幻,既细腻又宏大。
冷军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市场价值上,更体现在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上,他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也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贡献了力量。
冷军的艺术造诣已然突破了简单的 “形似” 局限,而是深入到了以 “心” 表意的更高层次境界。
参考资料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2019-12-29 《小姜》拍7千万天价!冷军独家回应:如有类同,我把所有作品都烧掉
新京报:2019-11-17 冷军刷新个人拍卖纪录,《小姜》7015万落槌嘉德秋拍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09-21,《【展览有意思48】累跑模特的油画!冷军肖像封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