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技创新如何成为发展的幕后推手

数字创享家 2025-03-07 14:36:25

春节刚过,大部分人都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但在四川的一家高科技企业里,工程师们已经忙得热火朝天。

公司刚刚推出了一款引起业内轰动的高精度探针机床,这让一众业内专家都啧啧称奇。

为什么一个传统的制造基地能做到如此出色?

这要从四川一直以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说起。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每天都进行着令人惊叹的精密工作。

探针直径仅有0.14毫米,用肉眼几乎看不清。

这家拥有将近六十年历史的企业,研发出国内首台半导体探针机床,不仅改变了公司自身的命运,也让四川在高端制造产业内站稳了脚跟。

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高端产品的研发上,更体现在新企业的出现。

在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一个名为“天行者一号”的机器人正在稳健地行走。

这个身高165厘米、体重仅50公斤的机器人,将在不久后“入职”多家柔性产品制造企业。

令人惊讶的是,这家企业成立于2024年,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就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科技产品。

省委在这时作出一个重大判断:四川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紧要关头,要实现由“大”向“强”的跨越,关键是要持续创新。

春寒料峭时节,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新春第一会”和“新春第一课”,主题都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展开的。

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

春节过后不久,四川又迎来了一个重磅活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会。

而且,在成都举办的这次大会上,国际和国内的大企业负责人云集,讨论的焦点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一试身手。

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更是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2024年,成都市吸引了16.71亿美元的外资,新设立了超过700家外资企业,使其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领头羊。

在这个过程中,中欧班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TCL公司通过中欧班列将“成都造”机芯组件等运往波兰工厂组装,而2024年,中欧班列(成渝)的开行量突破了5700列,连续三年保持在5000列以上。

这不仅让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也让四川逐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这种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不仅拉近了四川与欧洲市场的物理距离,同时也为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新的思路。

去年11月上旬,四川召开了一次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大会,会议规模和规格之高,充分显示了四川对外开放的重视程度。

坚持贸易与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进一步来看,四川的发展不仅关注科技创新,还重视贸易与产业的联动融合。

2024年,成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了7.6%,高科技产品的优势更加凸显。

而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8700万人次,为外商投资和商品流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在这些具体的数据背后,是四川坚持以实业带动外向型经济的战略。

机电产品、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出口都保持了高速增长,成就了四川多项全国“单打冠军”。

平板电脑、碳酸锂、鱼油等产品也在国际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早在去年就启动了外资服务专项行动,通过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和营商环境招商等多种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四川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双赢

着眼未来,四川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关注生态安全问题。

省委、省政府的多项决策,都体现出了一种全局观和长远眼光。

在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四川统筹了2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等领域的科技研发。

同时,四川在探索绿色发展方面也走在前列。

新型新能源项目、生物制造、清洁能源等重大科技专项,都是经济和生态双赢的关键。

这种双赢的模式,不仅让四川在高质量发展中占得先机,也为国家的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四川还前瞻性地布局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25个新赛道,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这一系列的行动,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头动力。

四川的发展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与其说是经济发展的“幕后推手”,不如说它是连接未来的一把钥匙。

依靠科技创新,四川从传统的制造大省,迈向了崭新的发展高地。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具体的企业、每一个创新的故事,都是时代鲜活的注脚。

这种扎根科技创新、面向全球发展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四川的综合实力,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可以说,四川的发展路径,不仅体现了地域特色,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0 阅读:0

数字创享家

简介:在数字中创享科技精彩